父親的生日是農歷九月十六,母親的生日是農歷三月二十三,母親在的時候,從來沒有細心的問過父母親的生日,也沒有用心的去記過。現在用心的去問了,也記住了,但想給你母親做生日是永遠不可能了,“子欲養而親不待”,母親在兩年前的春天已經過世了。
“人過七十古來稀”,父親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了,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飽嘗了人世的酸甜苦辣,現在兒孫滿堂,是盡享繞膝之歡的時刻了。
而今,父親一個人居住在鄉下老家,前兩周我就在計劃著如何給父親做生日,父親脾胃不好,前兩天還難受的厲害,到處求醫問藥,昨天打電話的時候,才說感覺差不多了,回去的時候一定要買點藥。
早起吃過飯,和妻子一起去超市,給父親買了一套保暖內衣,前幾年給父親拿回的衣服倒是不少,但都是自己穿過的,買新的衣服還是頭一次,給父親買保暖內衣也是頭一次。
接著又給父親買了十把雞蛋掛面,買的是最好的,父親的腸胃不好,應該讓他享用最有營養、味道最好的,這樣對他腸胃恢復是有好處的,沉甸甸的,提在手里,是一種很踏實的感覺。
再到醫藥超市給父親買藥,一種藥是果膠體,第二種是顛茄鋁,還有一種是奧美拉唑,都是治胃病的藥,但愿這些藥能給父親的胃病減去一些痛苦,能讓他的身體好起來,健健康康的高高興興的,過好自己充實愉悅的晚年。
天公作美,萬里無云,陽光明媚,鳥語花香,開車走在路上,心情愉悅,車流不息,黃葉飄飄,遠山莽蒼,回家的感覺真好。
家鄉近了,親切感油然而生,熟悉的氣息撲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股泥土的清香,一個個熟悉的場景,和一幕幕小時候的畫面重合起來,心里癢癢的,腦里青青的。
走進青石巷,推開老家門,父親在家等候著,把東西給父親奉上,父親顯得不是很高興,埋怨我們花錢破費錢,家里的負擔不小,這樣顯得不太好。
隨后,我先洗好盆子,和上了面,準備吃手搟的長壽面,象征著淵源流長的意思,盆光面光手光,做到認認真真,做得一絲不茍。
接著,把所有的盆鍋碗筷子板子全部刷洗一遍,一個一個的過,一個一個的洗,一遍一遍的洗,洗去了油膩,洗去了污垢,洗去心頭的塵垢,呈現一個窗明幾凈的世界。
趁這個當頭,父親去外邊買了一點菜,知道我們愛吃扁豆角,回來后,父親又趕緊摘豆角去了。
妻子開始炒菜,我也開始搟面條了,這是我的拿手好戲,還是在上小學的時候,就開始跟著母親學搟面條,日積月累之下,倒是有了一定的功夫,不是我自吹自擂,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每次回到家的時候,都要扎扎實實的表現一番。
細細的搟面,勤勤的變換角度,搟面的次數一定,一會兒,一面圓圓的大面餅出現了,折疊均勻,拿起刀,搟的薄薄的,切的細細的,一下子掂起來,擺放在高粱桿扎起的“豎鉗子”上,宛如精妙絕倫的藝術品。這回活的面、搟的面比較多,下一頓父親還可以吃,父親一個勁兒夸我搟的好,自己就不會這個手藝。
面條搟好了,妻子把菜也炒好了,加上水通上電,打開開關,須臾之間,鍋沸水開,面條煮進去,并不需要太長的時間,面條飄起來,沸騰個兩次,筷子抖上兩次,便可以撈了。給父親的長壽面卻是還需要等上一會兒,我們的面撈上,在一旁等著,父親的面煮好了,撈上,盛上菜,給“老壽星”端上,讓老人家先吃,這是必須的。
吃飯的光景,嘮著家常,說著溫馨的祝福話語,父親臉上樂開了花,話語也顯得特別多。吃完了,我又給他盛上湯,一碗飯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
午飯過后,我們抓緊時間刷洗了碗筷,又做好了去給母親上墳的準備,做好上墳湯,備好物品,稍事休息,便和父親作別,他很是不舍,不知道這一別,回來又在什么時候,然知道我們事務繁忙,也只好作罷,在離別的常態中,又在作著新一輪的離別。
落葉匝地,一片金黃,行走其上,噗噗簌簌,柿子掛在樹干,宛如一個個燈籠,盛開在秋天的原野,陽光靜好,時光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