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怎樣調整關注焦點,有沒有可行的方法論呢?
方法論就是在每一個小事情上不段地踐行,在實踐中不斷打磨自己的價值觀。
有的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著采用不同的價值觀去研究某一事物或者任務,調用元認知能力去分析不同價值觀帶來的不同選擇,以及那選擇的后果;經過比較,選擇長期效果更好的那個價值觀。
拿自己以前在學校里教書的例子作為反面例子。
現在想來,其實這件事情是可以迅速提高自己智商的,但苦于當時的心態還是學生心態,完全沒有轉化到老師的高度,失敗也是不可避免的。
站在老師的角度,不是我的思路是什么?而是面對這個問題,學生是如何思考的?他們看到的是什么?如果他們可以被分為若干類的話,那么每一類人看到的各是什么樣子?
看一個老師“教”得好不好,而不是看一個老師“學”得好不好,前一個衡量標準就是看他是否有能力在同一時間里,讓不同種類的學生對某一問題達到相同的理解程度。
我想這個方法論在管理企業和人員的過程中也同樣適用。
調整關注焦點的本質不是我覺得問題在哪里?而是面對的問題在他們眼里究竟是什么?剛開始的時候可能很困惑:我又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蟲,我怎么知道你在想什么?
曾經的自己根本不屑于去在乎他們眼里究竟是什么?也說明了那時的自己情商低啊!只顧著自己的感受了,沒有元認知能力,無法體會別人的感受,更為重要的原因是根本沒有這種能力,有時候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思考過程都無法認知和理解,談何理解別人的呢?
這里有個對所有人都適用的建議:如果開啟元認知能力,一定要用起來,經常花時間“設身處地”地從他人角度思考,暫時把關注焦點從自己身上挪到他人身上,絕對是提高“智商”的快捷方式。
說到這里,情商也就是一個根本不需要存在的概念了。因為我們把智商定義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情商只不過是解決與人有關的問題而已,情商只不過是智商的一個子集,一個更為具體的部分罷了,是實實在在的科學,而不是玄學。之前有位領導老是說,研究人的事兒嘛,覺得很神秘的樣子。
那么,智商也好,情商也罷,都是可以習得,可以培養,可以進步,甚至可以“精進”的,不是嗎?
情商差的本質在于沒有把對方當成一個活生生、有動機、有欲望、有情緒、有思考、有反應的人來看,而是把對方當成一個機械物件來處理而導致新問題產生。
于是,經常花時間“設身處地”地從他人角度觀察、感受,當然會自動提高情商。
最為根基的東西就是底層價值觀決定你的關注焦點,那么如何才能確定關注哪里更好呢?
如果你是某一領域的專家,你可以告訴想要學習的人一、二、三。如果不是,就得自己從頭打磨。
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轉換焦點,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過大量的試驗、試錯,最終選擇出來的。都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可以放下自己心里的貪婪和妄念了,因為根本不可能實現,這個過程絕非不可能,但也不是那么輕松的。
關鍵是每次的選擇,都多多少少有點風險,萬一還有更好的選擇呢?絕大多數人從未意識到自己:
“在不可能做到100%安全”的地方追求100%的安全感才導致了后面無窮無盡的尷尬。
把這句話分解一下:
【1】面對知識,面對實踐的時候,長期來看,無論如何總是有更好的選擇。
【2】“總是會有更好的”意味著說,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否則人類發展了這么多年怎么還在發展呢?
【3】這是一種戰略性思考,短期來看可能有最好的,長期來看只有更好的。
【4】雖然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然而,站在當下,關鍵在這里:現在這是我知道的最好的,我現在能想到的只有這個了。
【5】即便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可若是連我現在想到的這個都沒有試過,沒做過,沒做好過,我又如何知道“更好的”是什么呢?
耐心!耐心!耐心!
【1】提高智商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調整關注焦點”,而這背后,實際上還是“價值觀的調整”,如果智商真的提高了,本質上來看就肯定是價值觀發生了變化。
【2】運轉中的操作系統,上層主要是兩樣東西:價值觀和方法論。
【3】以上我們用來“提高智商”的方法可以表述為:不斷嘗試,調整價值觀,最終找到更好的價值觀”,這就是提高智商的方法論了。
【4】于是,在這件事情上,相對來看,我們的注意力更多的一部分應該放在“如何做”(即,方法論)上去,因為調整,試驗,觀察、分析、總結、修正等等,都是做出來的,不做什么都沒有。
進而,我們可以給“智商”下個新定義:
【1】不斷習得新的概念,更新或者替換舊的概念,在他們之間不斷建立更有效的關聯;
【2】以此為基礎,不斷打磨自己的價值觀,研究做各種事情的方法論,由此產生選擇與行動;
【3】通過不斷踐行,反過來刺激我們不斷重新審視概念與關聯,不斷升級價值觀與方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