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近一個月時間,終于把《百年孤獨》看完了,思緒還沉浸在似真似幻的故事里。
雖然,人物關系有點混亂,看得人眼花繚亂,沒有完全弄明白。但是,故事情節在腦海里形成一幅幅畫面,真真假假、虛實交錯,好像和她們一起經歷了一次百年的動蕩不安,親眼目睹這些悲劇一樣。
書里描寫了布恩迪亞家族七代人的傳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的歷史。作品融入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現實與虛幻,展現出一個瑰麗的神奇的世界。
“多年以后,面對行刑隊,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將會回想起,父親帶他去見識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加西亞·馬爾克斯在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的開篇這樣寫道。回憶就像時光機一樣,把我們帶到一個美妙絕倫又空前絕后的時代。
故事的發展撲朔迷離。在馬孔多,布恩迪亞家族演繹了百年的興衰史。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從前,一切都不曾改變,一切都改變了。一切都逃不脫魔咒的威力,因為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表妹烏爾蘇拉近親結婚。
書中充斥著死亡的沉重感和壓抑感,卻像磁石一樣吸引著我,想一口氣看完,想知道結局。有時,感覺就像在一個停電的夜晚,聽一位歷盡滄桑的老奶奶,訴說自己的陳年舊事,不緊不慢,娓娓道來。而聽故事的人,早就手心捏了一把汗。
故事里的人,大都孤獨且享受孤獨,將自己關在屋子里,與世隔絕。?從出生開始,就注定孤獨。有人在孤獨中淪陷,有人在孤獨中抗爭。在時光的洪荒中,個人的孤獨與痛苦顯得那么無力。其實,孤獨也沒什么不好,喧囂是偶然,孤獨是必然。與其用力擺脫,不如坦然接受。誰不是赤條條一個人來到世間,又赤條條一個人離去呢??生命只是一場幻夢呀。
讀這本書的時候,時而歡笑,時而落淚,每個人的命運都是悲劇性的。但是,他們在最深重的苦難中沒有退縮沒有哭泣,在最可怕的屈辱中沒有詛咒沒有嘆息,只有平靜地接受。這點,讓人肅然起敬。
書里的人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命運。什么時候出生,什時候死亡,這期間要經歷什么,都是安排好的,抗爭也沒用。但是,如果一切都要順其自然,那活著又有什么意義呢?難道就是為了卑微地、凄涼地活著嗎?
小說的架構是不斷循環的,連人物的名字都是重復著的。一代人離開,另一代人取代了他們的名字。感覺生活就是重復,這是宿命嗎?他們有太多的不同,但又有太多的相同之處。或是心有執念,或是情有獨鐘。
書中鮮血淋漓的現實和荒誕不經的傳說,讓人震驚,有時,也讓人毛骨悚然。比如,在故事的開頭,因為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嘲笑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和表妹烏爾蘇拉因近親結婚,不能結合,不然會生下有豬尾巴的孩子,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殺死了他。一個失眠的夜晚,烏爾蘇拉到院子里喝水,看到了普魯鄧希奧.阿基拉爾,“渾身青紫,神情憂傷,正努力用蘆草團堵住咽喉上的空洞”,這段嚇得我半夜睡不著。
書中有很多經典的句子:“時間也會有差錯,也會出故障,它也能被撕成碎片,在一間屋子里留下一塊永恒的碎屑。”?、“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人生最遺憾的,莫過于輕易地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固執地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盤,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離開我就別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縫補,那顆心都會遭遇穿刺的痛。”
作者在結尾這樣寫:“因為可以預料這座鏡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將在奧雷里亞諾.巴比倫全部譯出羊皮卷之時被颶風抹去,從世人記憶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載一切自永遠至永遠不會再重復,因為注定經受百年孤獨的家族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在大地上出現。”?布恩迪亞家族連同小鎮馬孔多消失在颶風中。颶風吹走了孤獨的小鎮,也帶給我們無限的憧憬。
在讀到結尾的時候,我感到深深的孤獨和無助,想到一個人四處流浪,想到夜深人靜時候的孤單。曹雪芹說,“滿紙荒唐言,誰解其中味”。合上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這句話。
如果有時間,一定要多出門走走,多見識這個神奇的大千世界,讓自己動起來,忙起來,逃脫孤獨的侵襲,這是我看《百年孤獨》的最大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