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次讀這篇文章,感覺收獲頗多。
但因為20多歲,可能看事情還看得不夠全面,理解的也不夠透徹。對于談及佛性的書就必須涉及的佛性詞匯,比如提及佛學就要提及拉薩、解脫、修行、善法,功德、增寶、釋迦牟尼、緣分、善業、佛教徒、佛法、藏地、藏民、佛家所云、皈依,佛性、眾生等等等等。這些佛門用語感覺到很深奧,平時也用來不起,也來不及去查背后的意思。
看了前80頁,暫且談談感受,后面看完了書再去補上之后的感悟:
第一,人生本來就是「無常」。我們在活著的時候很難想象怎么面對死亡。一般人只有在生病或者感受到死亡面臨時,才會感覺到驚慌失措。其實這個時候就是上天要提醒你如何面對死亡之后的恐懼,鎮定下來,如何去做更加有價值的事情。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生病其實不是一場災難,而是一場重生。
事物有生有滅有聚有散,平時在生活當中我也很難想象,親人離開我之后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但如果能夠在心中時常提醒我們事物有生有滅,他們有一天也會離開我們,以終為始,則在行為上,會更加善待父母,在感情上會更加關懷父母,而不會想著他們永遠不會離開我。
第二,若想減輕痛苦,必須要做到無我。我們每時每刻都在自我更新,細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進行新陳代謝,那為什么「我」這個主體還要停留在過去對我的認知上呢?
在我18歲之前覺得學校、老師、同學、父母,他們每個人都要以我為中心,我是最值得被別人關注的。然而到了研究生之后我發現當我有一天發的消息,父母不再及時回復,但我某一個時刻的好心被同學無視,當我付出了很多,卻依然沒有得到我想要的回報,從那一刻才明白,我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也不必把自己看得那么重要。
有時打開微信朋友圈,看看每一個人發的生活動態,他們背后都是一個個鮮活的人生啊!不管是每一次微笑,每一個悲傷,還是每一個旅游地點打卡用雙手比出耶的造型 ,那都是一個人一生非常重要的歷程,而我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員啊。我不是那么重要。
第三多布施,越是在痛苦悲傷難過的低谷越要及時行善
第四,在逆境當中都要向好的方面看。譬如生病了,大部分人經歷的是痛苦,哀傷,孤獨,但如果繼續心情看向負面,事情會越來越糟。我們要看到絕境當中的希望,樂觀向上的部分,全世界不是只有你在生病,還有很多人在此時飽盡苦難,甚至在災難中奪去了生命,我們已經比他們幸福很多了,不是嗎?
第四,因果。每件事情都有因果,若要想要一個好的結果,必須要做到自律,提前準備,如果準備充分,事情還是向壞的方面發展,我們把心態放平,一切隨緣就得了,不用想著事情做完了沒有按照我們想要的發展,還不知足。因為人生無常,本來就是不確定性的,如果非要追求確定性,那就陷入到我執。
第五,關注你的思想,每一件事情發生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注意自己的思想,它會變成你的語言,注意你的語言,它會變成你的行動,注意你的行動,它會變成你的習慣,注意你的習慣,它會改變你的命運。
我們身處的位置都是和我們之前的決策有關,而做出決策取決于我們在面對關鍵事情上的一個想法。所以如果要想的變得更好,則從思想上要變得積極樂觀,看向更宏觀的、大的方向
第六,給予。不以善小而不為,所謂同理心就是看到別人身處苦難,比如玉樹地震災難死傷事數以萬計的人,比如近期發生的2022.3.21從昆明飛往廣州的MU5735航班墜毀事件。如果我們做不到到達現場就死扶傷,可以在情感上分擔他們的痛苦,讓他們感受到被關注,為亡者超度也是分擔的表現,我們陪伴亡者走過痛苦分擔他們的孤獨和恐懼。
第七。在飲食方面,我們每吃一塊肉可能就是動物的一個生命,如果能做到吃素,就堅決不要吃肉。或者吃肉的時候也不要吃自己親自宰殺的肉,不要聽到或看到動物在死之前他們凄慘的聲音。總之要心懷憐憫之心。(佛門弟子真的是心如止水,心如水一般柔軟,他們對待自然界當中的每一個生命,包括植物和動植物,都是心懷憐憫的)
第八。慈悲之心。首先是要自律,從長遠來看,自律不僅是對我們自身的很好的保護,也是從心底來講為別人著想,克制、檢討自己,把自身做好在行為上減少自己的損失,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減少我與別人、我與自然界、我與其他群體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從而營造一個更加和諧的生存空間。
自律不僅包括行為上的,也包括情緒上的,比如憤怒,仇恨,嫉妒,貪婪,焦慮和抑郁以及恐懼和煩惱,只有當行為上的自律以及情緒上自律之后,我們才能夠知道什么是慈悲。
第八。這個不是書中的感悟,是我近期的一個感悟,有的時候我們看小視頻說的越多,發現自己對現實世界的感知能力越差,朋友對你的關心是在現實社會當中,但是你可以對他熟視無睹。而轉眼間又去刷小視頻,活在虛擬世界當中,但是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要和大自然進行鏈接嗎?這些手機上充滿刺激的視頻,看了一個悲傷的你會痛哭流涕,轉眼界面來到下一個一個很搞怪的音樂,你又會變得笑了起來,這樣我真的是非常痛恨,為什么我們不能夠面對自己真實的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