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話都是那種直接擊中心靈的感覺。后來有一次我遇到何晶,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何晶跟我講說,她讀完這本書以后,就打算把它當作一生的朋友了。所以我也希望大家能夠把它當作自己一生的朋友,經常把它放在身邊,有什么事就打開看一看。
這本書里邊講的對于佛法的修煉是非常全面的,那我挑選了其中的一些重要的概念來跟大家分享。第一部分叫作認識苦,首先我們得認識世界的苦,佛陀開始講法的時候也是從苦開始講起的,這個有點像什么呢?就是我們講有一本書叫《高效演講》,我們講《高效演講》的時候,有一個概念叫作坡道,你要對方能夠愿意聽你講話,很重要的一點是你得給他造一個坡道,讓他愿意聽這個東西,讓他跟你要講的東西發生關系,這叫坡道。
所以佛陀當年講法的時候,其實給我們構造了一個特別大的坡道,就是苦。他首先講苦,苦集滅道是他最先講的東西,所以每個人都會關注苦,因為這個世界上有特別多的苦等著我們。所以你每天被這些苦折磨,所以你就希望能夠知道說苦到底怎么來的,能不能夠避免,怎么能夠減少,所以首先要從苦開始認識。
佛經上把整個人類的痛苦分成三類,一類叫苦苦,一類叫變苦,一類叫行苦。什么叫苦苦呢?就是我們大家都認為的痛苦,你的手被割破了,苦苦,這很苦,孩子成績不好或者老人住院了,這就是典型的苦。我們大家每個人都認同的這些事確實是很倒霉的,這叫苦苦。
什么叫變苦呢?變苦就是我們所認為的快樂,實際上它的本質還是痛苦,而這個快樂最終會演變成痛苦,這叫變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談戀愛的時候覺得特別快樂,但是到最后吵架的時候,就會變得特別痛苦,甚至分手更痛苦,這就叫變苦。原來是特別美好的事情到最后會逐漸的變成特別壞的事情,比如說吃冰淇淋這是多么愉快的事,但是慢慢地會變成一身肥肉。它就會變成一種痛苦,所以諸漏皆苦,所有的感受到最后都會演化為痛苦。
第三種苦叫作行苦,什么叫行苦?就是眾生陷于輪回當中整個的這種狀態所存在的無奈和不圓滿,被種種煩惱所束縛的這種細微的痛苦,叫作行苦,所以基本上這三大類痛苦就已經夠大的了。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又被分成了八種,生、老、病、死,這是不能夠逃脫的,然后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不欲臨,這個我們在別的書里邊解釋過很多次了,所以這次我們不詳細的解釋了。怨憎會,就是跟你仇恨的那個人這輩子一定會遇到;愛離別,你再愛的人都會跟你分開遲早的事;不欲離,就是你不想發生的事遲早會發生;求不得,你想得到的永遠得不到,得到了,就不想要了,這就是人的普遍的特征。
為什么我們要先說痛苦呢?因為堪布告訴我們承認痛苦的普遍性看起來是一個消極悲觀的事,實則不然。為什么呢?對痛苦的逃避反而會加重我們的焦慮和恐懼,承認痛苦是正常的,我們就能夠集中精力去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當中。我們是不是拿了大量的時間在憤懣、在生氣,在覺得這是為什么要對我這樣,我不應該承受這樣的東西。當你腦子里邊不斷的想著這事對你不公平,這事不應該發生,如果沒發生該多好的時候,你發現你的大量精力耗費在了不接受痛苦這件事上。
但是當你知道了痛苦的發生是必然的,八苦還有三大類苦就是存在那個地方的,所以當它發生以后,它只是發生了,那么你就該干什么還干什么就好,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它就好了,怎么樣使得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就怎么樣讓它發展就好了,而不要糾結在那個情緒當中。這實際上是大幅地減緩了我們的痛苦,因此了解痛苦不是為了讓我們逃避它,而是為了我們直面它。你越直面它,痛苦就會變得越簡單,而你整天希望它沒有發生,它就會拼命糾纏你,會讓你變得更加痛苦和糾結。
所以寂天菩薩講過一句話,說問題如果有辦法解決就不必擔心,如果沒有辦法解決擔心也沒有用。這句話現在在互聯網上變得很火,實際上它是寂天菩薩曾經講過的。因此了解痛苦,我們才能夠直面它,讓它變得更簡單,它只是一種感覺而已。
第二個主題叫作克服恐懼,為什么我們人會長期的恐懼?這本書里邊這句話對我的影響特別大,他說為什么人們會焦慮和恐懼?焦慮和恐懼的核心就是我們拒絕無常的發生。什么叫無常?這個世界上的事是成、住、壞、滅,它是會不斷的變化的。這本書現在在這兒,它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沒有,到最后這本書就消失掉了,這叫壞滅掉。如果你知道這個世界是無常的,你必然會變老,你一定會變得身體越來越糟,你最后一定會長皺紋,會走不動路這是一定的。那么,明知道它一定發生,但你心中拒絕它,你就會焦慮,你就會覺得我很難受,我怎么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安全。
所以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都在于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的世界存在著一個根深蒂固的誤解,這個誤解是什么呢?叫作知患為實。我們把這個患化的東西當成了一個實在的東西,萬事萬物都是依賴內在和外在的條件而生滅的,因此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固有性就是無我,不具有恒常性就是無常。我并沒有一個自信叫作樊登,這叫無我,我也未必在這個世界上一定存在,這個叫無常。所以當我們不認識到無我和無常的時候,我們經常會誤認為是無常給我們帶來的痛苦,是因為那事發生了,這個無常發生了,所以讓我覺得好痛苦。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你對于無常的恐懼。
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個辦法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面對無常,觀察它,熟悉它,你才會發現不是只有自己在失去,不是只有自己在衰老,不是只有自己在生病,不是只有你在經歷挫折、沒有安全感,所有人都一樣。因為這個世界整個是無常的,每個人面臨的世界是一樣的。熟悉無常能夠令我們的內心真正放松和開闊,所以克服恐懼的方法是了解無常。
另外一個主題是我們每個人都得知道人身難得,佛法特別講究強調人身難得。什么叫安樂呢?這本書里面講了什么叫安樂,放下執著就會安樂。那么什么是執著,怎么才算是放下?說到底安樂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有時候人們并非不快樂,只是自己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這是希阿榮博堪布寫的原話。他說人們并非不快樂,只是自己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其實痛苦消失就是快樂。如果人們能夠像觀察自己的皺紋一樣去熟悉自己心念活動的話,就不難發現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都帶著淡淡的喜悅。
咱們此刻坐在這講書都帶著一種淡淡的喜悅,你躺在你們家的床上聽這本書的時候,你早上起來一邊刷牙,一邊在聽這本書的時候,或者你開著車,一路堵車也好、暢通也好,你聽著我講這本書的時候,此刻這種感覺就具備著一種淡淡的喜悅。
如果不把快樂寄托于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給人們的刺激,那么快樂的感覺是可以延長和擴大的,好好體會一下這句話。我們有多少人是把快樂寄托在外部世界,就是我們認為說只有我得到了這個,我才快樂,只有我擁有了什么東西,我才能夠快樂,這時候你發現你的快樂真的好少。而且你所擁有的那些東西都是瞬息萬變的,它會分分鐘就會不一樣,你的賬戶上的錢是會減少的,一會多了、一會少了,你因為它就一會高興、一會生氣,所以你的快樂在不斷地消耗。
而事實上如果你的快樂并不建立在外部這些東西上,你此刻坐在這兒就能夠體會到那種淡淡的喜悅,這種感覺就叫作輕安,輕安是所有修行人所追求的一種境界。那么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什么叫我執呢?我執就是對自己的執著,認為自己很重要,自己很強大,自己不能夠被侵犯。法執是對周遭事物的執著。
所以其實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我們耗費了一生精力企圖在自己和外界之間砌一道圍墻的做法是徒勞的,你總想把自己保護起來,這是徒勞的。而這種徒勞帶來的挫敗感會讓你變得更加不快樂。你發現你嘗試了那么多次,你還是會被別人傷害,你嘗試了那么多的存款,你用了那么多的保險,你還是會覺得自己不富足不足夠,這種挫敗感會使得你變得更加不快樂。
所以注意觀察你的各種情緒能夠幫你安住在負面情緒當中,而不是壓制它。對待負面情緒的方法,既不是壓制也不是發火把它發出來,這兩種方法都會對你的身體產生很大的傷害。你應該安住在這個情緒當中,然后把快樂寄托在向外求持之上,不斷地向外追求的東西上,就會像喝鹽水解渴一樣,得到的越多就會越不滿足。我認識挺多有錢人的,真的未見得有錢的人就比沒錢的人快樂更多。
然后還有一個主題堪布講到自律,修行其實不是去追求神秘的體驗或者獲得某種超常的功能,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等精神品質,也就是要關注到我們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覺地調整自身行為與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和快樂。什么叫慈悲?就是你的所作所為不要給這個世界的其他人再造成傷害,這是慈悲。所以不忍心看到另一個生命痛苦,這叫惻隱之心,孟子講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在這個基礎上,你如果能夠再往前邁一步,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這就是悲心。雖然我們有時候表現得自私、冷酷,但是你的這種能力其實始終是存在的,就算在一個殺手的身上也會存在。看過《這個殺手不太冷》嗎?就是殺手萊昂,真正豐富的人物表面上很冷酷很殘忍,但他內心當中一定還存在著悲心,所以從長遠說我們如果真心替別人著想,首先必須做到自律。
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就是我們講的正念,所謂的想開一點,咱們經常講說你要想開一點,所謂的想開一點,就是不強化對事件和情緒的負面認知,不在心里編故事,故意夸大,加重你的感受。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無益的想象當中,沒有好處的這種想象當中,負面情緒的存在就意味著幸福感的缺失。沒有自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沒有好處,自律不是壓抑情感,而是考慮他人的感受,我們的目的是不傷害。
佛教經常講戒律,大家講戒律是束縛,戒律使得你不能吃肉,戒律使你不接近女色,戒律使你不偷盜、不淫邪。實際上戒律不是為了束縛你,戒律是為了保護你,戒律是為了使得你給這個世界造成的傷害盡量減少。
還有一個常見的詞叫皈依,我們經常講皈依,這本書里邊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會引用這句話,就在這上面就印著,它說有的人居無定所的過著安寧的日子,西藏的牧民居無定所地過著安寧的日子,但是有的人在豪華住宅里一輩子逃亡。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皈依是整個的修行,皈依的儀式并不是修行的起點,真正的皈依是一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