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那天,小兒在幼兒園上臺演講了,這是一件大事,有必要記錄一下。談三點感悟。
一、關于“送禮物”
兒子講的故事叫《大屁屁熊》。我看了老師拍的視頻。兒子剛上臺很緊張,說不出話,不知所措地擠眉弄眼。這時,老師在下面鼓勵,同學們也跟著加油,這才開始講話。開口后就好點了,越來越順暢,越來越自信,特別是講到“因為這只熊有一個大屁屁”時,下面的老師和小伙伴們都樂得笑出聲,兒子也更放松。因為第一次上臺,講這么長已經不易,所以老師來了個“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也正因為這樣,兒子回來后跟我說:我感受到“演講就是送禮物”的感受了。我問:為什么?他說:我感覺到大家還想聽后面的故事,就好像還想得到禮物。
這讓我驚喜。“把演講當作送禮物”,這是在《樊登讀書會》聽到的一個方法,避免上臺演講緊張,想象成給大家送禮物,送出去就好,大部分人會喜歡這份禮物,沒有人會在意你的語速、你的技巧、你的身體語言,大家只想你能全身心地講完,得到這份禮物。
這個方法,我只是隨口給兒子講了講,沒指望他能懂,沒想到他還有了體驗。
我趁熱打鐵對兒子說:對,你就是在給大家送禮物。當然,這份禮物不是所有人會喜歡,但總有人會喜歡,有一個人喜歡,就算成功。況且,你的禮物,喜歡的人很多,因為你為了準備這份禮物,做了很多努力,這個《大屁屁熊》的故事,在家練了很多遍,這就是在精心準備禮物。越精心準備的禮物,喜歡的人越多。
兒子似懂非懂。
沒關系,下次,如王陽明所說:事上練。
二、關于獎勵
看完兒子演講的視頻,我很高興,兒子見縫插針,說:爸爸,我進步這么大,你不給我個獎勵嗎?
我問他:你覺得自己進步了么?答:當然進步了。我再問:你感到高興嗎?答:高興呀。我說:這本身就是一種獎勵,這種高興的感覺,不是誰想得就能得到的,你要好好體會。當然,你如果還想用別的方式獎勵一下自己,可以跟爸爸媽媽說,但是記住:是你獎勵你自己,你為你的進步感到高興,想慶祝一下,或者犒勞一下自己,爸爸媽媽可以幫你實現自己的想法。
兒子說:媽媽已經給我買了果汁兒。我問:那還想爸爸幫你干點啥?他說:我想玩游戲。我說:正好,今天下午老師們過女神節,你不用上學,拿去玩吧,自己把握時間。
關于我對獎勵的“嘮叨”,可能兒子現在還不能完全懂,但我要給他植入一顆種子,那就是:在人的成長中,最重要的是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自己對自己的接納,自己對自己的獎勵。不是對別人的評價全然不顧,只是要有自己的原則、立場和標準。每一件事情,都會引來很多不同的聲音,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傾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這是很寶貴的。
三、關于游戲
兒子打完游戲,更興奮,給我聲情并茂地講這個游戲多么有趣,游戲里面有什么東西,有哪些關口,他是怎么過的,等等。聽完兒子這一通演講,我再次產生對游戲的思考。
為什么孩子們喜歡游戲?因為虛擬世界里應有盡有。在現實世界得不到東西、掌握不了的技能、實現不了的愿望,在游戲里輕松搞定,由此換來滿滿的獲得感和成就感。這可能是孩子們沉溺游戲的一個原因。
這幾天開全國兩會,有人大代表建議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網絡游戲服務。不管這個建議能不能被采納,我覺得,一味地“堵”,不是解決孩子打游戲問題的好辦法。除了適當管控,最重要的是要給孩子一個有趣、有意思的現實世界,以此來對抗虛擬世界的誘惑。
比如,在學校有孩子喜歡的課外社團,有沒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球友、棋友、畫友、書友、琴友,等等,用這樣的現實世界來PK虛擬世界,勝算更大。
再比如,出了校門,有貨真價實的少年宮、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體育館、音樂廳、美術展、游樂場,等等,用這樣的現實世界來PK虛擬世界,勝算更大。
再比如,回到家,有爺爺奶奶父母兄弟有效的陪伴,一塊兒聊聊天,一塊兒看看電影,一塊兒出去郊游,一塊兒到朋友家串門,一塊兒享受美食,等等,用這樣的現實世界來PK虛擬世界,勝算更大。
總之,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有吸引力的現實世界,讓孩子們在這個真實的場景中照樣有獲得感、滿足感和成就感,而不需要去游戲的虛擬世界中尋找。若能如此,游戲的吸引力也就大大減弱了。
回到兒子玩游戲的事情,當他興奮地向我講述游戲多么有意思時,我耐心傾聽,同時表達出一種“我也想玩”的意愿,這樣的“共情”,兒子喜歡,無形中在創造一個對他有吸引力的現實世界。晚上,和他一起玩過關的游戲,被子、枕頭是游戲道具,他玩的不亦樂乎。我跟他灌輸:玩游戲的人再牛逼,也沒有設計游戲的人牛逼。所以他很享受自己設計游戲的過程。現在的問題是:怎么消除他的審美疲勞,不斷創新“設計游戲”的層次和吸引力?這還需要費點勁。
還是那三個字:事上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