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玉米事件
“媽媽快看,我的玉米發芽了!”五歲的女兒跑進房間邊興奮地說著,邊拉著我的手往陽臺走。
果然光禿禿的花盆里出現了一株綠色的小苗,在一片黑色的土壤中顯得那么弱小。但那抹生命的綠色正如女兒眼中的欣喜和興奮一樣,是希望和幸福的象征。
”等周末爸爸回來,讓他看看你的玉米苗苗!“我提議道,“好的!”女兒堅定而響亮的回答道。
我能體會到她如釋重負的輕松愉悅的感覺。也意識到自己的粗心大意,沒有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
而這得從一個星期前說起。
那天傍晚我下班剛回到家,女兒就迎上來說:”媽媽我像哈利一樣,種了阿樂發的玉米。“
到了陽臺呈現在我眼前的卻是光禿禿的花盤,順著她手指的方向,才依稀辨認出那白色的點點是露在外面的玉米粒的一截。
”那草莓呢?“我立刻有種不好的預感,意識到花盤之前種植的草莓的可能已經遭遇不測了。
”被她拔了。“奶奶的話證實了我的猜想。”她問我要了幾顆玉米說要種玉米,我以為她說著玩的,沒想到,我一轉身她就把草莓拔了,問都沒問......“奶奶嘮叨著,一是覺得那一株草莓可惜了,二是對小姑娘麻利手腳的感慨,三是覺得小姑娘主意太大了。
其實對于孩子的行為我是理解的。在一起看《忙忙碌碌鎮》繪本的時候,小姑娘不止一次表示她也想要種玉米,我也一直鼓勵她的想法,只是苦于沒有辦法讓她真正地實踐起來。而種玉米的愿望一直留在她的心中。
今年早些時候我們買了一盤能結果實的草莓的盆栽,在吃完了僅有的三顆草莓后。小朋友就開始詢問我能不能改種其他的。終于一次在我聽說了草莓作為草本植物可能明年結果效果不好后,我答應她過段時間把草莓拔了,到時候改種其他的種子。
只是沒想到孩子是如此的認真,且執行力是如此之強。在幾次我的推脫下,她自己把種玉米的愿望實現了。
奶奶嘮叨的時候,一旁的女兒一直沒有說話,安靜地呆著撫弄著自己的小玩具。當奶奶說完,忙其他去的時候。小姑娘又如往常一樣開始纏著我念繪本,玩玩具,吃東西了。
第二天孩子的爸爸回到家,在知曉了女兒的行徑后,糾正了我草莓第二年結果不好的誤區后,繼續扮演他一貫的諍友的角色。
”這樣的玉米是發不了芽的,玉米只有曬干儲存后才可能發芽。“他以權威的口吻說道。
小姑娘蔫蔫的,不發一言,只顧自己玩。這讓我擔心孩子爸爸的話對孩子信心的打擊,同時又擔心真如他所言最后發不了芽,同樣影響孩子的信心。在心底更是責怪他這樣的處理方式。
既然如此下,也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了,那就靜等事情自然的結果了。
在我幾乎已經將這件事置之腦后的時候,女兒突然告訴我玉米發芽了。
她的興奮溢于言表。她的開心同樣感染了我,我感動于她的堅持做自己有了好的結果。
更感慨整件事情自己的糾結和擔心,和孩子的堅持、忍耐。
二、事件反思
記得小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名為《小馬過河》,說的是一匹小馬想要過河,他向小松鼠和牛伯伯打聽河的情況以及過河的難度。小松鼠說河水深的淹死了它好幾個伙伴,牛伯伯卻告訴它河水很淺,很容易就過去了。最終踐行后的小馬發現河水既不像松鼠說的那樣深,也不像牛伯伯說的那樣淺。這個的故事揭示的是:很多時候別人哪怕是權威的人給出的經驗和建議,未必適合你,因為每個人感知這個世界都是基于自己的視角的,只有結合自身的情況,在踐行后才能發現真正適合你的道路。關鍵就是要有勇氣去實踐,然后踐行中糾偏。
五歲的女兒想要種玉米,也面臨了和小馬過河一樣的境況。權威的爸爸否定了她的行為,節約的奶奶批評了她浪費的行為,溫和的媽媽雖然沒有批評反對,卻也不能提供好的方法和建議。于是她利用現有的花盆資源,加上自己的知識(繪本上的例子),在奶奶剛好買了玉米的時候(時機),踐行了自己的想法。雖然承受了奶奶的嘮叨,爸爸的嘲笑,卻最終發現原來玉米粒是可以長出玉米苗的事實。
這也讓我反思自己的行為。我是想讓孩子感受親自種種子的快樂。而現實的一點困難,已經讓我放棄了最初的設想。于是折衷的買了一盆草莓,讓孩子感受草莓逐漸變紅的過程,以及品嘗草莓的味道。至于種玉米種子的事,兒童繪本上的故事只能感受下故事的美好,真正實現哪有那么容易呢,以后有機會去鄉下再去種吧。而反觀孩子,整件事情她的反應折射出來的品質,讓我驚訝。
1.目標明確,哪怕中途感受了草莓的成長過程,也沒有讓她忘記她的初衷。
2.為了實現目標她時刻準備著。在草莓過季后,她就一直詢問可否改種玉米。牢記著繪本中玉米種植的例子。
3.超強的執行力,找準機會馬上踐行。在奶奶買回來玉米后,立馬踐行。
4.勇敢應對事態的發展:事后,無論是面對奶奶的責怪嘮叨,還是爸爸的嘲笑,都默默對待,接受事情發展自然帶來的不好的一面。而最終事情出現的轉機,幾乎就是對她的褒獎了。
三、向孩子學習
這讓我再一次意識到,作為父母的我們也需要向孩子學習。
明代思想家李贄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誠然孩子比大人缺乏知識,但他們誠實、坦蕩、率性,富有好奇心、感受性和想象力。這些與生俱來的天性和美好品質,卻被我們遺失、丟棄在歲月的長河中,不再具備。當我們碌碌無為悵然若失的時候,面對競爭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壓力山大的時候,是否會回憶起曾經無所畏懼一往直前的自己,心無雜念對世界充滿熱愛的自己。那個孩提時候的自己。
就如周國平所說
“童年是靈魂生長的源頭”,
向孩子學習,就是回過頭來重拾人性中那些最寶貴的東西,重新思考人生,重新構建自己的人格。
確切的說,向孩子學習就是為了自我更好的成長,而人格健全的更好的自己就是具備孩童時期那些美好品質的自己。
能善意的看待這個世界,能看到別人的好,能永遠保持好奇心,心無旁騖的追求問題的答案,學習新的技能。凡事喜歡思考多問為什么,直抵問題的本質。坦蕩率性的看待得失成敗,這一秒的痛苦,下一秒煙消云散,因為太多美好值得去注意。沒有時間停留在痛苦上。
是的我們現在極力修煉或想要提升的認知系統,原來曾經就具有。
當然我們不能簡單的以孩子的思維和天性來應對復雜的成人世界,我們只是需要時時以孩子為鏡子,提醒自己堅守那些美好的品質,不要迷失在人性的迷霧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