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原則上可以”,就是不一定可以,這不可笑嗎?那還叫原則嗎?能堅持原則的人,都是心里特亮堂的人,把事情看得特透徹的人,一切了了分明。你要他放棄原則,他也當你透明。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
亮,朱熹注:“亮,信也,與諒同。”
楊伯峻注:“亮,同諒,信也。論語‘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君子貞而不諒’,皆謂小信,孟子此‘亮’字則指一般的誠信,兩人說指實有不同,不可混而為一。”
君子貞而不諒,是指君子只執守正道,不拘泥于小信。這里的諒呢,有為了信用不顧是非的意思。貞而不諒,就是守大信,不守小信。咱們說“言必信,行必果。”以為是句好話,其實孔子的話后面還有一句,說全了是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小人,死腦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尾生抱柱,他跟姑娘約定在橋下約會,姑娘沒有到,河水卻暴漲,他不肯失信離開橋下,抱著橋柱子淹死了。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觀點。他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這思想呢,可以說影響非常不好,兩千多年來大人君子都不守信用,因為“惟義所在”,義在哪呢?也在他那兒。所以他無論守信,還是不守信,他都正義,都沒有心理負擔,權變權變,他就有權,可以變,一切自由裁量。
張居正說:“孔子曰,君子貞而不諒,孟子所謂亮,即孔子所謂貞也。此又不可不辯。”
歷代都把亮與諒同,就必然再要解釋此諒非彼諒。不過張居正也說:“亮,是明理自信的意思。執,是執守。君子于天下之事,灼然有定見,而自信不疑,這叫作亮。確然有定守,而特立不變,這叫作執。執則臨事有擔當,才能有成,而惟亮則先事有主宰,才能有執,此應事接物之準也。”
我覺得這樣解釋,就可以了,不必和諒扯到一起。
亮,就是明亮,透亮,我真是把那事情看透了,透亮了,道理分明,心體透徹,實見得是,信理信心,我就能堅持原則。不會事到面前,又猶疑不定,或者受人影響,遷就變通。
諒,是說不懂變通。亮,就是看得明白透亮,不存在什么變通。
我們現在有一句很搞笑的話叫“原則上可以”,原則上可以,就是不一定可以,隨時準備“貞而不諒”。“原則”這詞,本意是不能動的,現在一說“原則上”,其實就是強調這是可以動的,這不可笑嗎?這就是心里不亮堂,覺得“應該是”——應該是,就是可能不是,又一諷刺——先這么設想著,到時候不行就改。這隨時準備改弦易轍,惡乎執?那就不能執守原則了。
能堅持原則的人,都是心里特亮堂的人,把事情看得特透徹的人,一切了了分明。你要他放棄原則,他也當你透明。
我的孟子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中華書局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中國華僑出版社
孟子正義,焦循,中華書局
孟子譯注,楊伯峻,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