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江邊柳林專欄作者風吹沙最新力作:五強溪黃金故事。
金礦,是五強溪柳林汊、合仁坪等地的標志,幾代人的夢都在那里。背后多少個傳奇和平凡,淘金夢孰是孰非我們無法探及,但是金礦的故事需要更多人了解·······
沈從文《湘行書簡》
這時船已到柳林汊,多美麗!地方出金子,冬天也有人在水中淘金子!
五強溪鎮柳林汊盛產黃金,從沈從文先生的筆下就可以看出柳林汊人淘金歷史的久遠,柳林汊的黃金故事,十天十夜也講不完,九十年代中期,五強溪的建設如火如荼,同時,柳林汊的黃金開采也是如日中天,從最原始的手工淘金;到開礦山的機械、手工班;再到河道中的挖金船、呼沙泵。開采黃金的方法很多,在柳林汊的深山里礦洞巷道四通八達,就連溪里河道的石頭也翻了無數次身,五強溪人開天辟地的不懈努力,換來了金燦燦的的黃金,同時也換來了五強溪經濟的階段繁榮,得到了“小香港”稱號,一時間多少黃金故事。且看······
一、五強溪黃金故事之淘金篇
我外婆家在柳林汊楠木坪的瓜瓢灣下,幾乎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在那里住上十天半個月,童年、少年的快樂記憶幾乎都在那里。
從喬子坪出發,上坡后差不多十里路就是楠木坪,再沿公路往前左手岔道是桐樹面,繼續前行就是合仁坪,別看都是鄉間小路,這一片,便是沅陵鼎鼎大名的黃金產區,從楠木坪往瓜瓢灣方向走小路約十五分鐘,你可以看到山灣下的一棟木屋,便是外婆家,外婆家門前就是一條小溪。
大約是九零年的暑假,五強溪水電站工地建設正如火如荼,而柳林汊的金礦開采也逐步興盛,在溪里淘金,則最先興起并首先達到高潮。那年我十二歲,我哥十五歲,已經玩膩了抓魚翻泥鰍,厭倦了打陀螺和捉知了,就纏著兩個表哥去淘金。清晨五點,我們就在大表哥帶領下出發了,大表哥二十多歲,在水電八局上班,在我印象里,形容大表哥最簡單的一個詞就是虎背熊腰,力大無窮,獨自扛著金床大步走在前面,小表哥二十來歲,淘金是行家里手,他背一把鋤頭和一把金鋤,鋤頭兩端掛兩只簸箕加一個金盆,戴頂草帽,脖子上搭一條毛巾,哥提兩個泥水桶,桶里是墊金布,我提一個帶把手的搖籃,大碗、干糧,口袋還有用小塑料瓶裝的更重要的東西----水銀。
還是介紹一下我們的淘金原理、裝備及其作用吧。
純手工淘金是在將混在沙石里面的比食鹽還細的沙金通過水洗方式分離出來。原理是黃金質量重,用水沖洗搖籃里沙石,把沙金漏在金床的墊金布上,然后用金盆和大碗、水銀進一步細分篩選。最終得到水銀和沙金的混合物----水銀金。
金床:一般是杉木制作長約一米五,寬一米像床一樣的木板,頂端有個架子便于放置搖籃,床面上有連續的凹凸槽。
金鋤:三角形的鋤頭,挖沙石用的。
金盆:V型木制盆,兩面有擋板,一面寬一面窄,篩選沙金專用。
泥水桶:修房子用來裝水泥漿的塑膠桶,只有普通鐵桶的一半高、一半大,用來舀水沖沙,便捷又不易摔破。
墊金布:類似現在的“歡迎光臨”的門前墊子,不過是布制的,作用是吸附沙金。
搖籃:帶把手的藤條筐,藤條之間有較大縫隙,方便漏沙。
大碗:出盆后再細分沙金。
水銀:水銀能夠和黃金粘合在一起,可以將無數細微的沙金粘合起來。
大表哥將金床放置在溪邊就上班去了,小表哥首先教我們選址,選址不對,努力白費,這是關鍵的第一步,哪兒的沙石含金量更高又靠近水源,這完全憑借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判斷。一般要選在溪中急水流下面的小彎道區,水急,才能把上游的沙金沖洗下來,彎道則利于沙金沉淀和聚集,然后將金床擱置在溪中間,金床要和溪水面成20—30度的斜角,一定要放穩,高度合適,再將溪里的沙石用鋤頭裝進簸箕里面,一簸箕沙石分兩三次倒入搖籃,然后人站在金床把手前,左手扶住搖籃,右手拿泥漿桶彎腰舀水逐步倒入搖籃區沖洗,倒水的時候要盡力的不斷搖晃搖籃,這樣才能充分的讓搖籃里的沙石得到溪水的洗刷,細微的沙和黃金從搖籃縫流到金床的斜面上,沙和金在水流的作用下,沿墊金布流下來,因為金床有凹凸槽,鞋鋪在金床上的墊金布形成了自然的篩選紋路,質量輕的浮沙被水沖走,質量重的粗沙和沙金則逐級留在了墊金布上,再倒掉搖籃里大的石塊,裝沙再邊搖邊沖,這樣的動作不斷重復,便是最簡單的人工淘金。
安置妥當,一切準備就緒,開工!哥用金鋤挖沙,表哥打水搖籃,我嘛,拎著泥水桶打水……
鄉村盛夏的早晨,空氣清新,溪溝里水非常的涼爽,小鳥也嘰嘰喳喳叫個不停,正是干活的好時候,挖沙、裝藍、舀水、搖晃沖洗、倒渣,小溪就慢慢的叮叮咚咚熱鬧起來,沖洗過的泥沙的溪水慢慢變渾濁,沿小溪形成一條濁黃色的水帶,慢慢的向下游擴散開來。
6點一過,太陽慢慢的升起來了,小溪躲在山凹里還很涼快,8點鐘的時候,太陽就照到了表哥的額頭上,豆大的汗珠折射著太陽的金光,表哥戴上草帽,用脖子上的毛巾不斷擦汗,又干了差不多一小時,哥拿鋤頭的手起了很大的血泡,我舀的水也多次潑在表哥身上,“歇歇吧,七早飯”表哥帶我兩在樹蔭坐下,先找根樹刺幫哥把手上的血泡刺穿,我們又喝幾口涼水,吃了幾個自帶的蒸紅薯,表哥又轉身在路邊折了一把帶葉子的王荊條,給我倆各扎了一頂草帽,休息片刻,我就感覺全身酥軟,幾乎睡眼朦朧。
“快來看快來看,金子,金子啊!”哥大叫,我趕緊跑過去,就見在搖籃下面的縫隙下沿,有一排細密細密的金黃色的微小顆粒躺在墊金布上,在陽光下的金色如此可愛,竟然還有一顆芝麻大小的金子,一時間,極度的興奮瞬間將疲憊一掃而光,“不錯不錯,今天收成肯定不錯,加把勁,一會太陽大了更熱。”
看到了成效,哥的手不疼了,我也更有勁了,太陽很大,我們的干勁更大,十點、十一點、十二點,表哥又教哥實際操作了一會舀水加搖籃,我們都累的面紅耳赤,大汗淋漓,手臂和臉上曬的通紅,中午的太陽火辣辣的潑灑在身上,即使如此,我們累并快樂著。一點左右,太陽是在是猛烈,我們決定到此為止。
表哥小心翼翼的把墊金布一層一層地收起來,然后放入金盆中,用水將墊金布上的金沙全部沖刷到金盆,幾乎半盆沙,然后在水里不斷搖晃抖動金盆,再慢慢攤開金盆,讓前面的浮沙流走,金盆底部是細密的沙金,沙金前是一灘像黑火藥的粉末,叫“信”,信是黃金的標志性伴生礦,一般的話信的含量越高,黃金的含量就更高。這時候倒入少量的水銀,繼續搖晃金盆,讓沙金和水銀充分粘合,防止黃金被洗刷出去,差不多剩下小半碗沙金的時候,將沙金轉入大碗,用石塊在碗底摩擦數圈讓水銀和黃金更緊密粘合,再拿碗在水里晃蕩掉浮沙和信,碗底就剩下了蠶豆大小的水銀金。
表哥掏出一塊手絹,攤在手心,將碗里的水銀金小心地倒在手絹上,然后收緊手絹開始擰,水銀化作無數極小的小水銀珠從手絹縫隙里擠出來,落在碗里又馬上形成一個大水銀球,再攤開手絹,只見一顆玉米大小的白色凝結塊,拿在手上沉甸甸的,這就是我們辛苦勞作半天的收獲---水銀金。
回到家,先咕咚咕咚喝三大杯涼茶,吃完午飯,昏睡三小時午覺,黃昏的時候,就開始燒金子。燒一爐炭火,用一個長柄鐵勺,把水銀金放在鐵勺中間在炭火上烤,等鐵勺冒起黑煙散盡,白色水銀金變黑再到通紅亮透,拿下來冷卻,就剩下了一顆比黃豆小、比綠豆大的土黃色凝結塊,這就是毛金,毛金再通過高溫融化去掉極少的雜質,就是渾圓的綠豆大小成品,可以直接做首飾了。記得當時毛金的價格在七八十塊錢一克,表哥拿了一個很小的手稱來稱,“不錯不錯,差不多有一克了”,要知道,當時普通工錢才十多塊錢一天,我們7個小時的工作,差不多有八十塊錢,收獲也算很不錯的了。
二、五強溪黃金故事之礦山篇
喧鬧的全民淘金熱正酣,已經有太多人不甘心這種小規模的原始開采方式,據傳柳林汊從明代就開始開采金礦,不錯的品位(含金量)、遠古留下的礦洞、較發達的炸藥及選礦設備、并未失傳的開采技巧,又沒有嚴格的限制,那么順理成章,民間開礦山逐步開啟。
開礦山最初也是家庭方式,但因規模大、炸藥選礦設備和人工需要資金多,小礦二十萬,大礦五十到一百萬的投資,在九十年代初還是個天文數字,不是一家一戶能完成的,因為形勢需要,加上初期不斷有賺錢的利好消息,股份制金礦應運而生。比如二十萬的礦山,分成十大股,每股兩萬,每大股再分十股,每股兩千,有錢直接入大股,或者聯合七大姑八大姨的小股湊成大股。一時間,五強溪柳林汊幾乎全民皆股,又因為有的人是公職身份,加上礦山效益情況,就存在股權交易,五強溪人,九十年代就有了相當活躍的“股市”。
初期的礦山開采沒有專業的勘探隊伍和儀器,需要礦山負責人的眼光、經驗、運氣、堅持,還有資金支持程度。一般是在老礦洞選方向,用鉆機打炮眼放炮,然后把礦渣用軌道礦車運出來,這叫“打掘進”, 將廢石頭運出去,叫“出荒”,主巷道一般一兩米寬,兩米高,再做一些簡易的木樁支撐。運氣好也許三五十米,但也可能反復數百米才能找到比較滿意的黃金脈線,脈線是指山洞石頭中外形顏色明顯、含金量高的一層石頭,一般是白色并含黑火藥“信”量高的石頭層,就是所謂的金礦石。然后順脈線方向打鉆裝炸藥放炮,然后將礦石運出加工,如果脈線分叉,礦洞也就跟著岔開,如果脈線加粗肉眼可見明顯的黃金鑲嵌甚至到了爆棚的程度,就叫“出包口”,一個包口可以出產數十公斤的黃金,會在礦洞內形成籃球場大小的“堂子”,如果脈線減少減細到沒有,就要再掘進再找。年復一年,柳林汊各大金礦不斷延伸分叉又相互交融,礦山內大小巷道四通八達。
每次沿礦石脈線打鉆完畢,就開始填充炸藥,用雷管引爆,因為爆炸的火藥味和爆炸后不斷有石頭松動跌落,所以需要十來個小時的清煙穩定期,然后工人進來初步支撐、出荒、出礦、清理完畢再進行下一輪打鉆放炮,不僅有機械班,還有手工班,而在原來品位高的地方,再把堂子巷道里細末礦石收集起來再加工,叫“收沫子”。
一旦金礦出現包口,放炮后的清煙期就是最危險時期,每到這個時候,很多偷礦者就會從無數的小巷道摸進來,憑借一把小金錘、鉆子、兩個袋子,在火藥的煙霧中,用經驗和手感,摸索出刺手的黃金和高品位的礦石,或者將作為支撐的但又有黃金的礦石柱子偷走,叫“下柱子”,釀造了不少事故,為了安全,很多礦區都會聘請安保人員。
礦石運出礦洞以后,按品位、數量來分別加工,數量少且含金量高的,直接用打沙機粉碎,然后用金盆水銀來提煉,品位不高但數量眾多的礦石一般用球木機來提煉。打沙機,顧名思義,是用打沙機里面高速運轉的三塊甩鐵,可以將雞蛋大小的金礦石打成河沙一樣的粉末。而球木機體型龐大,是一個巨型鐵筒,里面裝上百鉛球,先用粉碎機把礦石粉碎成小塊,然后球木機一邊高速運轉,一邊“吃”進小塊礦石,筒內的無數鉛球不斷撞擊礦石,直到將礦石磨成細沙流出。而黃金的提煉是無窮盡的,即使是經過打沙機球木機的提煉后,尾沙里面還是有提練不盡的黃金,于是又多了一道程序叫“氰化”,利用化學的辦法來提煉尾沙里面的黃金,但是氰化提煉方式對水質影響很大,于是乎,柳林汊那時期的溪水,從清澈到乳白色的,溪里,一條魚都沒有。
金礦的開采給五強溪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最紅火的莫過于合仁坪“253”金礦,累加出產了價值數億的黃金,原始一股才一兩萬塊錢,累計分紅達到了數百萬,還是有水井眼、雙美宮、熊公沖等金礦都曾經紅火一時,據稱有的金礦每天的黃金產量曾經用臉盆來盛裝,單顆的純金達到了近百克,大股東分紅都直接分的是“金粑粑、金蛤蟆”。就連里面普通的上班族,甚至是周邊背背簍的撿礦的,也在發了家,在鄉村修起了自己的磚房子。
金礦的發達也帶動了上下游各個產業,從大型的選礦設備如軌道、礦車、球木機、打沙機,當地就可以購買加工,小到礦山工作人員的豬肉小菜,都有人專門挑進大山。一時間鄉間小路各種車輛進進出出,而金礦和柳林汊小的打沙機、小型球木機---滾筒遍布。五強溪鎮上的邵陽人抓住機會開了很多五金店;鎮上的機械廠忙個不停;有了錢,街道上的首飾加工、服裝、餐館等各種生意也很好,消費水平也逐步提高,價格不菲,適逢九十年代中期五強溪水電站的如火如荼的建設,上萬的外來人口的消費市場,讓當地經濟的繁榮一度達到了頂峰,在三岔口賣一毛錢一杯冰水的小攤,一個夏天也能賺近萬塊,三岔路的夜市,即使晚上十二點還人聲鼎沸。有人戲稱這個階段的五強溪就像是“小香港”。
三、五強溪黃金故事之河道篇
礦山開采競爭激烈,有人就想到了水下,沈從文老先生筆下的河里淘金早已摒棄,現代的挖金船和呼沙泵逐步發展起來了,挖金船是利用機械的挖斗,可以將河底的沙石挖上來進行篩選的機械“淘金”方式,一條挖金船要五十到一百萬的造價,上面有二十來個連續的挖斗,日夜不停的循環作業,挖上來的大石頭掉進水里的“砰咚”聲,夾雜著挖斗摩擦石頭的“嘎吱”聲,那些年五強溪河邊的居民,尤其在午夜,都會一直聆聽著這兩種聲音的交響樂進入夢鄉,又在七中的起床號聲中醒來,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繁榮。
挖金船很厲害,讓傳說中的“河底的石頭翻身”實現了無數遍,不僅僅挖出了黃金,甚至聽說還挖出了碩大的金剛石。河里的黃金一般比較扁平,分量也比較輕,所以當地人多用礦山的礦金做首飾。同時因為機械的挖斗無法伸進石頭縫,作為補充的呼沙泵便同時興起,呼沙泵是方言叫法,其實是吸沙泵或者抽沙泵,利用抽水機或類似吸塵器的原理,將挖金船挖過后的松軟河床,用大水管將河床底部和石頭縫的沙和金吸到船上再篩選。
呼沙泵設備相對簡單:一條船,一臺機械,一條二三十米長直徑二十厘米左右的大水管,一個人下水牽引水管吸沙的方向,一人在船上招呼機械和氧氣管。呼沙泵多為父子船或者夫妻船,很多是小孩十五六歲就和父親上船打幫手。呼沙泵船中下水的人最為關鍵,熱天還好,大冷天的時候,穿上最簡易的潛水服,帶上簡易氧氣面罩,抱著水管在刺骨的江水里去引導水管的方向,在水下三五個小時需要應對刺骨的江水、簡易的氧氣設備、河底的復雜環境,而為了更好的吸沙效果,還要翻動河底的石頭,尋找石頭縫隙里沉淀到最角落不易發現的黃金,一次勞作上來,無不是嘴唇烏紫,手指稀亂。同時因為各種設施簡易,還更容易出事。
四、五強溪黃金故事之未來篇
時至今日,柳林汊的大大小小金礦,都已經收歸國有,五強溪水電站早已建好投產多年,外來人口幾乎不見蹤影,五強溪晚上九點的街道已經極度冷清,河道的環境整治,夜晚也很難在聽到砰咚的挖金船聲音,就連代表教育的七中起床號也是那么的遙遠,曾經喧鬧繁榮的五強溪歸于寧靜。
早在2011年,金礦老板們就投資數百萬資金開發了大別溪漂流的旅游項目,曾經的黃金寶地合仁坪,現在變成了漂流的起點,小溪里的水清了,慢慢地魚也多了起來。五強溪柳林汊,有得天獨厚的旅游條件,旅游,會是五強溪下一個捷報頻傳、包口常出的金礦嗎?五強溪的其他特色農業經濟,會是金礦里驚喜不斷的岔洞嗎?
傳奇故事不斷的五強溪人,你如何書寫五強溪的未來,再續“小香港”的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