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圖文 | 發憤的草莓
系列文章,看不懂是因為你沒看之前的,嘻嘻。
往期請點擊:
1.揭密!我的日計劃流程來啦
2.接到任務別急著開工,先做這事
3.雜七雜八的事,如何高效應對
有一些朋友在嘗試這種日計劃流程時,對“收集階段”感覺到非常爽。因為這種階段性的成功讓他產生了短暫的幻覺,好像“把這些壓力都拋到腦后,現在不用讓它們回到腦子里了”。
可是,往往到了收集的下一個階段——孵化,就不想把收集箱里的內容妥善歸置了,不愿意再進行下去,止步不前。如此,收集箱里堆了全是意義不明的超負荷。
通常卡在這里,是因為遇到了三個困惑:
1.孵化階段的“處理”就夠了,為啥還要“組織”?
2.整個孵化階段為啥要這么細致?
3.進行孵化階段好像挺浪費時間,還不如直接開干?
針對這三個問題,我們可以一起來聊聊。
前方預警,內容較為枯燥。
但你要想象一下,之前我是教你開“車”,這次我來教你關于車的機械原理,這樣,你在駕駛這輛“車”時,是不是更加淡定了?
一、“處理”就夠了,為啥還要“組織”?
要交流這個問題,我想先問問你;還記得大學入學時的軍訓嗎(不是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軍訓時,清一色迷彩和短頭發,個個曬成小麥色,你媽要在其中找到你都很難。
軍訓后,大伙穿上各自心儀的衣服,化個妝,換個頭型,隨即很容易分辨出雅俗美丑來,哪個養眼多瞧幾下。
“處理”后的行動清單還像是軍訓時一群人的模樣,要找出哪一個很費神;
只有再經過“組織”以后,才像軍訓結束時大家披上了各自的衣裳,好認好找。
前面文章中提到孵化階段的那些例子,是為了簡化大家的認識,所以減少了數量。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的手中肯定有50-100個行動等待完成。
它們保存在一個巨大的清單中,你很難一眼就看到該看到的那一條行動。
當你有時間來完成某一則行動時,不得不花費時間來找到它,是不是就要傷神了,估計還沒找到就放棄了,開始上演“拖延癥”的戲碼。
很多人閑下來時,考慮不知做啥事,就會在猶猶豫豫中消耗了時間:是要先去整理房間還是先看書呢,要先去做比較難的事情,還是先去給媽媽辦點事呢,結果搞東搞西,最后結果卻是:兩件要做的事都沒辦!
如果有“組織”好這些行動,直接篩選出“符合當下情境的,優先級高的,時間充足”的直接開工就可以了。
所以,“處理”再加上“組織”,當下可以很快找到某個行動,方便當即做出行動決策。
這樣的做法,實質是把事務根據意義加以歸類。你可以舉一反三,劃分出滿足自己需要的類別。前提是劃分出的類別有意義,能幫助你在后面節省時間。
二、 孵化階段為啥要這么細致?
孵化階段因為步驟比較多,所以讓你感覺到極其細致。
可能你心里的真實想法是:這么繁瑣,對吧?
實質是,孵化階段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模式框架,拿給你一把做決定的鑰匙。
因為,每一次決定,都是一次冒險。
永遠不知道,某一個時刻能不能選出最該做的事。
但,我們可以通過幾個相對細致的步驟,降低做錯選擇的風險。
在這個層層篩選并且貼上標簽的孵化過程中,我們的意識全面參與,對自己近期要做的事會更自信,意愿和行動力也會變得杠杠的。
如果你還覺得繁瑣,那是你并不熟練的原因。就像你剛學夜間開車時,又要記得開車燈,又要記得放手剎,有時候會遺漏這一點那一點。
熟了之后還會這樣嗎?當然不會那么費勁了。
三、好像挺浪費時間,還不如直接開干?
浪費時間,說明你潛意識里覺得孵化階段沒有價值,或價值較低。
那么,它的價值到底在哪里呢?
你需要先知道,精英們是怎么做事的。
普通人要么太閑,閑得每天拍蒼蠅,不知道干啥好;要么太忙,東一處救火,西一處補墻。
而精英們,通常是有選擇地做事。
用有限的時間完成其中重要的兩成事情,放棄八成不重要的,或者將不重要的以資源交換的形式交給其他人完成。
所以他們忙而不亂、從容淡定。
是不是很值得我們學習呢,誰不想要在忙碌的世界中還能心如止水?
那么,問題來了。
哪些屬于重要的兩成事情呢?這就需要你費心地思考一下。
孵化階段正是提供了這樣的思考的氛圍、環境、契機。
在這時,你會通過思考發現,納入“收集箱”的內容,有些根本就沒必須開足火力去完成,有些僅僅就做到及格線即可,有些極具杠桿力,一舉多得,需要花更多精力去投入。
這個“燒腦”的過程,通過煎熬來讓你遴選出真正在乎的事,有選擇地放棄其它一些。
那些你拖拖拉拉放棄思考的任務,要么是你根本還沒弄明白在這個任務中自己到底想干嘛,要么就是你對這事說不清到底是否重要,潛意思里放棄它。
如此,是不是下一步該如何邁出去,就清晰了許多。后面真正執行時也不需要太費腦了,可以直接開工。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燒腦”還是集中火力的燒腦,一次性把若干件要做的事想得深入,把需要思考的內容全部一網打盡,而不是來一件就想一件的,體現了批量解決的高效理念。
對于孵化階段,一開始你會感覺到難受,是正常的。
一是因為不習慣動腦筋,不習慣做事之前先想清楚,甚至還需要別人的大腦幫你包辦。
二是需要耗費你寶貴的意志力,你會本能地抗拒。 的確,意志力像人體內的電池,容易就那么些,稍微用一下就沒了,只有再休息才能回來。
但千萬別把難受當作浪費時間,因為這點時間投入還是值得的。
當然,選出的要做的是不是真的重要,還要看你個人的修煉、視野、格局、高度如何。
要不怎么會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
絮絮叨叨說了這么多,不管是流程細致,還是過程燒腦,歸結為一點,體現了整套日計劃流程系統的基本目標——
為你任何時候能做出正確選擇提供支持。
因為這個階段,相當于你做飯前的那些準備工作:淘米、洗菜、切菜、配菜等等,是瑣碎而麻煩的,占用不少時間。
但是,如果這些的準備工作沒做好,比如菜沒洗干凈、沒有切小,你覺得后果會怎么樣呢?
等到開吃時再發現這個問題,吃出了沙子,咬了半口蟲子,太大塊沒煮熟,是不是整盤菜都報廢了,心情也糟透了。
即使它這么需要被重視,可是有時候還是然并卵。
當你堅持了一段時間可能還是無法繼續下去,寧愿回到原狀不做計劃,隨便做計劃,也不愿認真鞏固孵化階段的思考與判斷方式。
學習新知識和技能,就是升級打怪的過程,有的人總結經驗,不斷改進,扛過去,有的人被小怪獸打敗,攤在地上。
你愿意成為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