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得什么時候看過這樣一句話“努力不一定有收獲,但不努力就一定沒有收獲”,那時候還不是很堅信這個道理,可能是因為骨子里的叛逆因素作祟吧。隱約記得高一的時候那時候在一個很普通的班級里,卻依然想著要進入班上的前幾名,因為當時特別喜歡那個班主任,也想讓父母開心一點,所以想努力表現好一點,讓她也更喜歡我,于是很努力的學習,雖然也不曾挑燈夜戰過,但是相對而言,已經算是特別努力的那種了,所以最后也得到了想要的東西,老師的喜歡,父母的開心,自己的喜悅,以及最后文理分科后進入文科重點班的名額(雖然當時并不那么想進)。再后來進入重點班之后,也是因為不愿意過于屈居他人之后,也是很努力的,只不過在數學上的努力成效并不突出而已,直到高考也沒有較大的改善,那時候蠻心思的都在咆哮著“你看,努力了不也是沒有用嘛”,內心充滿悲涼感,開始不相信所謂的努力就有收獲,也不怎么相信所謂的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后來上了大學之后,雖然算不上節節課都聽,但也不至于頻繁逃課從不聽課,記得大一那一年的高數,教課的是個畢業于湖大的博士,還是個女的,其實她的課講得真的非常不錯,但是由于天生對數學的不喜歡,便導致她的課上聽過課的次數屈指可數,知道期末考試的時候才知道錯了,試卷上的題并不難可是就是不會寫,絞盡腦汁都動不了筆,毫不意外地“華麗”的掛掉了這一門課,以一個想不到的分數——39分,現在想起來都覺得自己怎么可以這么弱,于是也就有了大學里最后悔的一件事,大學考試掛科了,算是這么大以來為數不多的覺得恥辱的事,都說“大學掛科才算是完整的大學”,只能說這踏馬都是放屁,真正應該是“不掛科的大學才是完整的大學”。其實仔細回想起來,大一大二這一兩年里,真正談得上努力去學了的課真的都沒有超過五門,這也是導致績點一直處于中等或者中等偏下的位置。這也充分的證明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有收獲。
再說件小事吧,大二下的時候有一次英語課上布置了一個作文,是在網上寫的,可以任意修改次數不限,從開始寫直到時間結束大概也就一個星期左右吧,改了79次,每次改都在想應該用怎樣一個合適的詞去換掉另一個單詞,或者是怎樣讓英文意思表達的得更貼切更深刻,于是就是這樣反復修改,得到了當時的整個年級的英語作文較高分,也很意外的可以和其它兩個英語專業的學姐(自己本身不是英語專業)一起代表本校去參加省級的比賽,并且最后獲得了二等獎,這于我而言也算是一個有努力就有收獲的例子了吧。
到了大三之后,算是幡然醒悟吧,覺得自己不能再像大一大二那樣,只要過了60分就謝天謝地了,也不能再上課不聽課,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不考玩得飛起,于是這一年里,我覺得自己算是有了很大的突破了,雖然也并不是每節課都聽,但至少聽了的都是認認真真的聽進去了的,特別是感興趣的課聽得是尤為認真的。進入期末復習的階段時也是做到了認真復習,晚上睡覺時在回憶知識點,早上迷迷糊糊醒來時也是知識點,在圖書館復習時也不會一坐下來就是掏出手機玩來玩去……于是終于有了進步,績點從2打頭變成了3打頭,班級排名也從30左右走向了15,那種進不感真的特別令人開心,雖然在大學大家都說學習成績并不那么重要,但是當你真正在學習上有進步的時候,你真的還是會開心。
記得大三下要開學的時候,和老鄉一起來的,剛剛就說到了績點的事,至今仍然記得她說的話“我當時看績點時最先看的是我的嘛,然后我就開始找你的,一直以為你在我前后,后來才發現你竟然在那么前面,我都不敢相信”。我不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也不想去過多揣測是什么意思,便把它當成是一種認可,是啊,一直停留在成績單的后面位置的我也有機會進入前面了,一件值得高興的事不是嗎?于是又再一次的認可了“努力不一定會有收獲,但是不努力一定沒有收獲”。
最后想說的是真的不是每一份努力都會有所收獲,但只要你調整好心態,一直堅持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獲,你今天付出的,未來會加倍補償你,未來繁花似錦,還在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