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和朋友聊起各自近況,她感嘆“為什么你兩個孩子,每天要去上班,還有那么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啊”!其實我也好奇,似乎生完二寶之后,自己的時間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多了起來,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時間是公平的。人們往往在相信自己明天會擁有更多金錢的同時,還同樣相信自己明天會有更多的時間。但每人每天都只有24小時,到時清零不累加。時間也是奇妙的。當你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找到最高效的時間段,把每天最重要的事情做好,你會發現認真對待時間,時間也會認真對待你。
正如笑來老師所說,把時間當朋友,一路前行。當時間陪伴你足夠久的時候,你的耐心就能從它那里得到回報。
1、看路比趕路更加重要。
5年前,我初為人母,在喜悅的同時,也不停吸收各種科學育兒知識,期望把最好的愛給孩子。
因為從小在一個“家長權威”特別明顯的環境中長大,總認為父母動不動就暴躁、發脾氣都是因為我做得不夠好,是因為我“不聽話”惹他們生氣了。我很早就學會了察言觀色,當年讀大學、找工作、考公務員……似乎都是按著父母意愿來的。
雖然我不敢說自己代表了所有的80后,但至少是很大比例吧——我們普遍安全感不夠,普遍循規蹈矩,普遍受制于規條,常常不敢去做與大眾主流相違的事情,從眾心理讓我們感覺很安全,盡管可能不舒服。
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更不希望我的孩子成為這樣的人。
可是,當我把大部分時間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時,我焦慮了,甚至患上了輕度產后憂郁癥,工作壓力大,回家帶娃累,感覺整個人要崩潰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了《孩子:挑戰!》這本書,又接著看了《正面管教》,突然對心理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真是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后來陸續找了些心理學書籍自己看,諸如《少有人走的路》、《活在當下》、《自卑與超越》、《直面內心的恐懼》、《情感依附》……就這樣,我開啟了從重視科學育兒到重視自我成長的那扇大門。
我逐漸認識到,一個人只有把自我的部分處理好了,他才能夠去應對外界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是父母的鏡像,父母先把自己的自我整理好,讓自己成為一個特別多選擇的人,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任的人,成為一個能覺察到自己的內在而且能夠把內在表達出來的人,孩子必然會成為這樣的人。
與此同時,在家人和朋友的幫助下,我很努力地慢慢調整,一點點進步。媽媽的心都是不斷被撐大的,剛開始很小心翼翼,想的多擔心也多,當自己開始成長,就會越來越強大,也越來越從容,越來越快樂。
3年前,我又迎來了小寶,在育兒的道路上,我和孩子們彼此成就。以前我是一個很沒耐心的人,做事急躁,熬夜睡懶覺,不愛運動,被動學習……現在心態平和,每天早睡早起(10:30睡,5:30起),喜歡運動(平日健身房,周末戶外跑步),主動學習(參加讀書會、報名網上課程,每天看書學習)……總之很喜歡這樣的狀態。
所謂“育人先育己”,父母首先要努力讓自己成為你希望孩子成為的那種人。非常感謝我的孩子們給了我這個機會,一直以來我都對他們心存感恩和敬畏。沒有他們,我可能不會停下腳步看螞蟻搬家,不會抬頭欣賞長長的飛機線;可能沒有機會洞察到真實的自我,品味純潔的童真;可能永遠也無法懂得看似我在教育他們,實際上卻時時被教育著!
如果你正在趕路,請別太匆忙,記得偶爾停下腳步,看看前方的路。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也不要過于在意腳下的不平,記得停下腳步,看看通向遠方的路。
2、早睡早起治好時間病。
也許你9點上班,遲到了就會被老板扣工資,你總是發誓明天一定要早點到公司,但第二天還是踩點出門遇塞車,很悲催地又遲到被扣錢。
也許你下了一堆讀書APP,每個里面都收藏了很多其他書友的在讀書籍或推薦,剛開始你每天打開閱讀,后面好幾個月的時間它們都只在你手機里靜靜地躺著,除了打臉沒有任何效果。
也許你出門旅游,除了日常衣物,還帶上幾本書,并不忘發個朋友圈文藝一下“身體和心靈一起上路……”可最后一本沒看,原封不動又扛回了家,你對著朋友圈里的N個點贊評論“假裝看了書”。
以上都是病,得治!藥方很簡單——早睡早起。
作為曾經的“起床困難戶”,經過一年多的不斷調整,我變成了“晨型人”。雖然開始的想法很簡單:熬夜傷身,早起的最初目的純粹是為了早睡。但早睡又讓我更容易早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良性循環,而且我驚喜地發現,早睡早起的好處真是太多了!
001 自控能力提升。每天不再深陷于各種網絡信息中,到點關燈、放下手機,躺著冥想一會就能很快睡著。由此帶來了高質量睡眠,雖然每天睡眠總時間沒有增加多少(有時候甚至還減少了),但手環監測的深睡時間比以前要多,中午去健身也不犯困,下午還是活蹦亂跳。
002 情緒更加平和。每天5:30起來后花一小時專注地看書復習,吃掉這只大青蛙之后,還有半小時可以不緊不慢地收拾自己。7點開始收拾兩娃,時間充裕所以心里不亂,兩個孩子都能早早到校而我又不用擔心上班遲到,到辦公室再泡杯咖啡列出每日工作清單,效率大大提高。
003 享受獨處時光。每天早上的這段獨處時光,是完全屬于自己的。沒有誰打擾,朋友圈里靜悄悄,我只管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我變得不再睡前焦慮,更多地關注自己的內心。而每天晚飯后的1小時是我的另一段獨處時光,我用來背單詞、回顧梳理、寫字畫畫。雖然這時孩子們會偶爾跑來瞅瞅,但卻并不隨意打擾,因為他們知道“媽媽做完事情就會來陪我們講故事睡覺”。
是的,早睡早起治好了我的時間病,還讓我學會了感恩生活,更珍惜和家人的相處時光,期待每一個新鮮的早晨,這樣看來,我還真是賺大發了呀!
3、多和自己作心靈對話。
當我們目光向外的時候,看到的更多是別人,于是我們忙碌不已、茫然不知、盲目追求。就像一首歌里唱的:
忙忙忙 ? ?忙忙忙
忙是為了自己的理想
還是為了不讓別人失望
盲盲盲 ?盲盲盲
盲的已經沒有主張
盲的已經失去方向
忙忙忙 ?盲盲盲
忙的分不清歡喜還是憂傷
忙的沒有時間痛哭整一場
幸福是一種平和的心態,只有轉而向里,聆聽來自內心的聲音,以平和的心態和壓力共舞,才能真切地體會到什么是幸福。
多和自己作心靈對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一件事情,是出于“要我做”還是“我要做”,讓人感受到的快樂不一樣。前天,我在簡書寫了一篇文章,總結了自己寫文的點滴感悟,短短兩天時間得到許多人關注。
要說連續日更是一種堅持,其實我想這更多是遵從內心的結果。當我們做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時,會懷著欣賞的、注重機遇的心態,這樣思考就更具創造性,工作更富有成效,也更容易堅持下去。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全宇宙都會幫助你!
多和自己作心靈對話,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曾說過:“決定人的精神品質的,不是他的行為本身,而是他的意圖。”如果每個人都能知道自己能干些什么,那生活會變得更美好。
時間管理大師柳比歇夫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的一個人,他通過時間統計法不斷研究:自己在寫、讀、聽、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做多少。他找到自己能力的極限,不讓自己負擔過重,又充分發揮所有潛能。他不但睡得多(每天10小時),不開夜車(70多歲身體還很好),還經常從事體育活動,至于領略山河景色那就更別提了。他對生活的樂趣,享受得要比我們多得多。
多和自己作心靈對話,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成功是一種平衡狀態,一個不會休息的人、一個和家人缺乏溝通交流的人、一個沒有朋友的人……大概都不能算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者吧。
不盲目地試圖減少睡眠時間,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合理的鍛煉;盡量不減少與家人交流的時間,給他們高質量的陪伴;不放棄社交時間,適當的投入其中,并對工作和生活有更合理預期與規劃……這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會給我們帶來積極的情緒投入和滿滿的信心。
困了就睡,醒了就笑,試著通過閱讀、旅游、交友,去體驗世界的廣闊;用情感、愛好、探究,去品味精神的豐盈。當你見識了更多的可能,你的內心就會更加富足,也更有勇氣打開內心,去接受更多的“不可能”,讓每一天都活得豐盈溫暖。
本文正在參與從心,遇見幸福 | 心理專題有獎征文,你也來吧!
更多往期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