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當代人,似乎不用手機電腦等產品就似乎是一個落伍者。有關這一現象,很多人給出了解釋,有人認為,沉迷于網絡是人們對緊張現實的逃避,想借虛擬的世界來舒緩自己的神經。也有人認為,是人們害怕錯過,早晨醒來,晚上睡前,以及任何閑暇時刻,大多數人都選擇瘋狂地刷微博,刷朋友圈,刷扣扣動態,他們想讓自己時刻了解好友及自己關注的人或世界的動態,他們想為自己同人聊天時有說不完的話題,表現出自己的“博識”。
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都有其合理性,但就我個人觀點來看,我認為更重要的因素是人們對自己的縱容,對惰性的縱容。還記得以前班主任說過一句話“不要把手機當成一件玩具,而是要把它當做一件工具。”然而多少人又能做到這一點呢,包括我自己,也沒有做到,所以我開始反思,究竟為何,如此多的人會沉迷于網絡,無法自拔。
就身邊的人和自己的情況而言,我得出了一些結論。往往是生活過得不夠積極,不夠充實,通俗點說,就是不夠繁忙,導致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在手機上,它像是個泥潭,一旦陷進去便難以脫身。每當厭倦,我們便給自己理由,繼續玩下去,究其根本,就是內心的惰性所致,我們一味的縱容,導致它不斷恣意生長。
人是一個很復雜的生命體,由許多部分構成,很多人說,人較其他動植物而言,高級之處在于人有神經,會思考。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卻易被神經左右。舉個例子,相信許多人都有過環游世界的夢想,然而,多少人真正做到了呢?這不僅僅是對理想的不積極,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一味拖延與放棄。認為自己沒有能力,無法堅持,對現實妥協。自己一直在給自己消極的暗示。倘若稍微鼓起勇氣,你就能像窮游的那些人一樣,到達終點,實現自己最初的夢想。然而許多人都邁不出這一步,他們的信念不足以支撐他們,他們終為自己的惰性而累。一次次的困難讓他們覺得疲倦,便舍了夢想,居于安適。
不僅是夢想,其他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們若是足夠強大,便不用為凡事困擾了。然而,我們不夠,為凡塵,為世俗,我們幾乎磨光了自己的棱角,卻失了最初的自己。
趁惰性還未生根,讓我們重拾夢想吧,這不僅是一個呼號,也是一個警示,生命太過短暫,我們沒有那么多時間來墮落迷茫。若是不想老來徒傷悲,便在此刻就靜下心想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應該為所想做些什么。決定了,便出發吧。
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莫再一味的空想,既然夢想就在前方,便勇敢地踏出前進的步伐吧。You are never a loser until you quit try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