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命中,是大約有五分之一是在夢中嗎?關于夢,我們總是會有太多太多的注解。小時候的夢,大抵是彩色的,就連在學校里趴著午睡那會兒,夢也是生動的有具象的。夢見去琳瑯滿目的商店,里面的東西都漂亮極啦;夢見拾到了自己很喜歡的寶貝,抑或是夢見被壞人追趕,縱身從很高處驚險地飛躍下來……哦 ,這樣點點滴滴回味起來猶如真臨其境的夢啊!
童年的彩色的夢幻,又到了“你的夢想是什么?長大后想當什么?”的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的關于最初的夢想的思考點。只記得天真的我很認真地記下了《新聞聯播》里的幾位播音員的名字。自認為以后的夢想是當播音員,特別羨慕能把故事講得繪聲繪色的播音員,聲音的抑揚頓挫,諸如他們在講兒童故事都時,能夠模仿角色那樣的逼真……也愛上了每天搬個小凳子坐在那里聽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新月、韓子奇、楚雁潮這些人物形象都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至今想來,沒有立下明確的目標,專注地去努力,一時興起的夢想之熱也就隨著歲月的推移而不了了之了。但童年的夢,確實是有色彩的,就如小時候很愛看的兒童節目《七巧板》一樣,童年的思維中一部分包括了新奇和幻想,人生之初,心地純凈,想法也天真無邪,眼里的夢里的世界是彩色的簡單的,且帶有美好的新奇的幻象。
張愛玲在18歲時寫了一篇散文《我的天才夢》,這么年輕的張愛玲,就對于自己生命過程有了深刻的反省,所以種種特立獨行的性格,都使她在未來的道路上崎嶇難行。所以后來有了張愛玲的那句名言:“出名要趁早,來的太晚,快樂也不那么痛快。”在天才夢最后,張愛玲寫出了那句所有張迷的經典臺詞“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那時,十多歲的我就很愛看張愛玲,或許是因為與張愛玲同名,對于文學確實有一份敏感和偏愛,但成長的過程是充滿了迷茫的探索,曾經的我并不積極,但腦子里總愛“天馬行空”喜歡一個人走得遠遠的,喜歡顧影自憐,不樂觀,也缺少正能量。這份成長的痛確實很真切,有點不堪回首,之所以后來的我很相信雞湯,少年的夢縹緲而令人惋惜,雖偏愛文學,但青春里的那份力量和爆發力都委實不夠,或許,很多人的青春里都曾大汗淋漓過,但始終需要一份心靜的力量,來反思自己行走著的生命,這場青春的夢缺少好幾個點未達成高潮,曾經傻傻的我甚至想過自殺……至今回味,慶幸是“年少不更事”的自己根本沒有勇氣,生命中總是有太多的不完美,那走過的青春,夢里缺少一份爆發和逆襲,終也讓我時刻警醒自己:珍惜時間,微笑著面對,在每一個當下堅韌地積極……
太多太多的女孩愛做夢吧,也許正是我的那份思想“愛飄游”造成了那有點獨特的敏感,記得在語文老師的書架上看到過一本書《夢里的夢里的夢》,真是奇怪的書名!夢是每個人都不能缺少的啊。能夠通過長期的專注和努力積累真正成就夢想的人,不僅擁有了生命全新的升華了的境界,更是生命的最美、最動人之處!
連愛情也與夢想相差太多,鄧麗君的那首熟悉的《甜蜜蜜》唱道:“在夢里,在夢里夢里見過你……”。還有那首《夢里夢外夢中物》的歌詞:“夢里尋你千百度,三生石上刻你名,三生三世伴你行,孤夜寒風星閃爍,三生石前立承諾,緣起緣滅緣生滅,想你一夜又一夜……”夢里思念,夢里哭泣,夢里歡笑,多少愛恨情仇也最終只是如夢一場!瓊瑤就很擅長寫女人的夢——《六個夢》等和詩意。女人的夢既美麗也復雜 ,就如女人本身的命運。瓊瑤在《我的故事》里寫自己總是處在夢里 ,相信愛情和堅守。而三毛的《夢里花落知多少》寫了她與荷西的點點滴滴的愛情經歷和她的心路歷程,用心去愛與感恩,雖有幾分憂傷,但這就是人生,人生有夢有愛情,有花開亦有花謝之時,把握命運的輪盤,在當下體驗愛、感恩和生命的種種意義和行程,尋夢的過程中有欣喜,有幸運,也有艱難,始終前行就對了。
我們終究會老,到了那一刻,會覺得時間更加地珍貴,用心去陪伴,無論愛人、親人還是長大成人的孩子,生命的意義到時是否悟透了?臉上定是依然掛著微笑。讓我們輕輕地讀起葉芝的《當你老了》:“當你老了,眼眉低垂,燈火昏黃不定,風吹過來,你的信息,這就是我們心里的歌……”但愿那時我們還有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