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樓下喊兩個孩子吃飯,還沒出樓道呢,就傳來一陣“哇哇”的哭聲,伴隨著的是一對母女的爭吵聲。
這是我用自己的零花錢買的,還沒玩夠呢,憑啥給他呀?
你說憑啥?他不是你弟弟嗎?不給就算了,還在這里惹他哭,都多大了還那么不懂事?
走出去一看,原來是軒軒媽和她的一雙兒女。女兒氣呼呼的跑掉了,兒子還在“哇哇”的哭。
看我走近,軒軒媽氣急敗壞地說,你看看,整天和弟弟爭東西、打架,還不等說她就跟炸毛一樣。
沒等我搭話,兒子牽著女兒的小手有說有笑的走過來。軒媽羨慕的說,看你家兒子多懂事呀,從來也不欺負妹妹,還像小大人似的照顧她,你是怎么教的呀?
關于這個問題,已經被親戚朋友、街坊鄰居問過n遍了。
如今想來,兩個孩子相處的這么融洽,我們積極正面的引導起了關鍵性作用。
拒絕負面言論對孩子的影響。
記得剛放開二胎政策時,網上關于孩子反對父母要二胎的消息,可以說是鋪天蓋地。有寫文聲討的,有留書出走的,甚至有以死相逼,直言“你敢生,我就敢死”的,大有一派“有他沒我,有我沒他”的悲壯感。
為什么孩子如此排斥父母要二胎?無非怕父母的愛被占有、被搶走。那孩子為什么這么怕呢?除了“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教養模式外,來自外界的負面言論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記得懷孕期間,兒子就問過,是不是有了弟弟(妹妹)后你們就不愛我了?小伙伴們都說,到時候爸爸媽媽就只愛小的,不愛大的了。
有時親朋好友聚會時,一些大人們也開玩笑的說,你媽媽生了小寶寶后,就有人和你爭“家產”了,好玩的好吃的,都得先讓給他。長大后你爸爸的房子車子,都得分一半給他,你愿意嗎?
那時似懂非懂的兒子總是毫不在意的點點頭說,行啊!
這樣的場景,很多孩子都經歷過。其實我們知道大家只是開開玩笑,逗逗孩子,并無惡意。可就在這隨意的玩笑中,已經埋下了孩子對未來弟弟(妹妹)的“敵意”,又怎能指望以后的和平相處呢?
每遇到這種情況,我們都會鄭重的告訴兒子: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不會減少,更不會有了弟弟(妹妹)就不愛你了,順便再講一大堆有了弟弟(妹妹)的好處。
講到好處時,我不會簡單地說,多了一個玩伴一個朋友之類的話。
我會給兒子講一些具體的生活場景。比如,過生日時,可以一起吹蠟燭,把蛋糕抹在對方的臉上、身上,在沙發上鬧成一團,最后再開開心心的把蛋糕吃掉。
他學會走路、說話時會一直跟在你屁股后面,“哥哥、哥哥”的叫個不停,而且超愛模仿你,以你為榜樣。
講著講著兒子就會被這些場景逗得哈哈大笑,還會不斷地憧憬出許多美好的畫面:我要領著她去游樂園玩,玩累了就一起買冰淇淋吃;我還要教他騎自行車,教她下棋……
女兒出生前,兒子就一直沉浸在各種美好的憧憬中,總時不時的來一句:媽媽你怎么還不生呀?你到底什么時候生啊?
摒除了這些負面言論的影響,打消了兒子的顧慮,對未出生的妹妹,他和我們一樣滿懷期待。
賦予責任,孩子飛速成長。
女兒滿月后,老公要出差,臨走的前一晚語重心長的告訴兒子:爸爸走后,家里就剩下你一個男子漢了,你要幫爸爸照顧好媽媽和妹妹。
放心吧,老爸,兒子信誓旦旦地說,媽媽和妹妹就交給我了。
第二天兒子放學后,我又說:爸爸走了,家里就剩我們娘仨。妹妹除了吃和睡就是哭鬧,別的啥也不懂,所以我們倆要相處愉快。誰也不能亂發脾氣,有事就好好說。兒子跑過來和我擊了個掌說,老媽,合作愉快。
接下來兒子的表現讓我驚訝又欣慰。
早上上學時,總是把我放在門外的垃圾主動提走。
放學后我做飯,她哄妹妹。
家里的純凈水喝完了,兒子就推著妹妹的嬰兒車跑到樓區門口的小超市買一桶,然后再一層臺階歇一次的把它搬上二樓。
出門時,他總是把大包小包背到自己身上,并一再強調:媽媽,你抱著妹妹就行了。
看到這兒,大家也許會說,這孩子也太懂事了吧?簡直是個小暖男呀!
其實讓孩子長期負起這份責任,也是有秘訣的。
剛開始老公每晚打來電話時,我會刻意的、反復的、甚至夸張地強調兒子的“功勞”。
今天幸虧有兒子幫忙,要不我還真不知道怎么辦了呢?
你知道嗎?兒子竟然推著嬰兒車弄回來一桶水!
哎呀,我最喜歡兒子在家了。啥也不用干,光坐在沙發上發號施令,兒子都能幫我搞定!
聽到這些,兒子雖然裝著一本正經的寫作業,可偷著樂的小表情早已出賣了他。
每天,我都把大部分的“功勞”歸到兒子身上。晚上臨睡前也會總結性的來一句:兒子,今天我們合作得非常愉快,明天繼續加油啊!
老公每次出差回來都要給兒子買個禮物,以“表彰”他這段時間為家庭做出的“突出貢獻”。
在我們倆口子一唱一和的配合下,兒子就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小大人”、“小暖男”,人人見了人人夸,走哪兒都收獲無數好評和點贊!
不能一味偏袒小寶,苛責大寶。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的軒媽,女兒剛買來還愛不釋手的玩具,要先給弟弟玩,不讓就是不懂事,不聽話。弟弟一哭,軒媽更是把滿腔怒火發泄到女兒身上,又嘮叨又抱怨,沒完沒了。
這時別說讓孩子懂事聽話了,她不怨恨父母就不錯了!孩子大了本來逆反心理就強,父母再一味的偏袒小寶,事事怪到大寶身上,時間一長,孩子肯定會對父母和弟弟妹妹產生許多不良情緒。然后會做出和父母頂嘴、吵架,甚至偷著欺負弟弟妹妹等各種不好的行為。
天長日久,惡性循環,嚴重影響家庭氛圍不說,還會對孩子的性格發育造成極大傷害。
女兒大點后,看到哥哥有什么都想要,哥哥不給就找爸爸媽媽告狀。
我們一般會告訴女兒,自己問哥哥要。哥哥不給,你可以拿自己喜歡的玩具去交換,也可以想其他辦法,總之要自己去解決。兄妹二人的事情自己解決,我們盡量不參與,更不會以“妹妹小”為由強制哥哥讓出心愛之物。
這樣一來,兒子會覺得父母很公平,也會因為被信任和尊重,就更有了身為哥哥的自覺。女兒也不會產生“全家人都該讓著我”的想法,避免養成驕縱任性的不良性格。同時,也讓她明白遇到事情自己想辦法,不能一味尋求父母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