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本文約需41分鐘
書友,您好。歡迎和我們一起“多讀一本書”。
今天我為大家解讀《共情的力量》。
關(guān)于這本書的分享,我想先從一個小故事說起。有這么一個人,他碰到了一個難題,我們一起看看怎么幫他:
這個人是一個帥氣的年輕人,曾經(jīng)是運動健將,思維敏捷,待人親切,不過他不怎么喜歡讀書,大學只讀了幾個月就退學了。沒文憑,加上時運不濟,就總找不到穩(wěn)定的工作。于是,他開始心灰意冷,得了抑郁癥,結(jié)識了一幫狐朋狗友,還染上了毒癮。
父母知道之后,竭盡全力幫他戒毒,幫他找工作,帶他去看醫(yī)生。醫(yī)生開了很多藥,他自己也努力閱讀各種自助書籍,可是,這些辦法都收效甚微,他最終也沒能戒毒成功。
有一天,他吸毒后到酒吧喝酒,被幾個熟悉的酒友忽悠,約他一起去打劫商店,他稀里糊涂就同意了。結(jié)果,弄出了人命。因為害怕坐牢,他和幾個朋友一起逃出了國,流落到國外一個骯臟的小旅館里。
假如你是他的親人或者朋友,你現(xiàn)在要和到處躲藏的他說上幾句話,你會怎么說呢?
你可能會給先他提供支援,說:“你趕快回來吧,我給你聘請了一個很好的律師,你坐牢時間不會太長。我?guī)湍銣蕚浠貒鴻C票,不用擔心。”
然后再給他講道理,說:“你不可能一輩子都呆在國外,逃避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接著動之以情,跟他講:“爸爸媽媽都很想你,很擔心你。只要你回來,不管發(fā)生什么,我們都會支持你的。”
你覺得當你說完了所有這些話之后,他會怎么說?
故事里的這個人,是這樣答復的:“讓我想想吧。我愛你,告訴父母,我也愛他們。”
聽完這句,你是不是覺得危機解除了?他好像愿意回來面對這件事了?
事實上,就在打完這通電話之后不久,他去買了一袋高純度的海洛因,然后回到自己房間,給自己注射了致死劑量的毒品。
這個悲劇事件的主人公不是別人,就是今天要給你介紹的這本《共情的力量》一書的作者,美國心理學家亞瑟·喬拉米卡利的親弟弟。而上面那些寬慰人的話,也不是我隨便編造出來的,而是亞瑟在那個夜晚和弟弟說過的話。
弟弟去世的時候,亞瑟27歲,已經(jīng)取得咨詢心理學碩士學位,正在攻讀馬薩諸塞大學博士學位。
弟弟突如其來的自殺,除了讓亞瑟震驚、悲痛,還讓他無比自責和迷茫:他自責的是,自問也算是個“心理專家”,熟知各種心理學理論,怎么就沒能幫到深陷困境的弟弟呢?
迷茫的是,他可以準確地判斷弟弟是“抑郁癥”、“人格障礙”、“成癮人格”、“未解決的俄狄浦斯情結(jié)”等等,但是這些標簽加在一起也沒辦法囊括弟弟的全部,更不能解釋是什么促使弟弟最終放棄了活下去的希望?
亞瑟始終被一個問題糾纏著: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他還能做些什么來拯救弟弟?后來他終于發(fā)現(xiàn)了答案。
當?shù)艿苷f“我要是坐牢,會殺死自己”的時候,他沒有聽出弟弟的恐懼,只是認為弟弟幼稚,甚至還為弟弟不能為自己行為負責的態(tài)度而憤怒。于是弟弟只能一個人承受痛苦。
當?shù)艿苷f“我愛你”的時候,亞瑟正處于氣憤之中,因為弟弟反復發(fā)作的毒癮把他和家庭都搞得疲憊不堪,他沒能捕捉到一向不太這樣表達的弟弟,其實也很想聽到一句“我也愛你”,來證明即使在如此讓人絕望的情況下,還是有人愛著自己的。
亞瑟發(fā)現(xiàn),弟弟需要的并不是解決方案,不是被分析、被研究,而是別人的共情,讓他知道他還沒有和其他人失去內(nèi)心的連接。
為了走出傷痛,也為了幫助更多人不再重蹈覆轍,亞瑟走上了研究共情、教授共情之路,他曾任職于哈佛大學醫(yī)學院,是首個將共情能力和認知行為療法相結(jié)合的心理學家。
這本書是他潛心研究共情23年的心血結(jié)晶,為了更好地讓讀者理解共情,在書中,亞瑟勇敢地向讀者敞開了自己的生活,弟弟的故事就是其中令人動容的一節(jié)。這用亞瑟的話說,就是“有勇氣對他人打開自己,放棄自己的觀點以進入他人的世界”,這也是共情的體現(xiàn)。
亞瑟的弟弟是永遠不會回來了,但是深陷痛苦中的人還有很多,我相信,如果他們身邊的朋友都能懂一點共情,那么亞瑟弟弟那樣的悲劇是可以避免的。
其實,除了寬慰他人,共情還能應(yīng)用在生活的各種場景中:
比如,職場上老板希望員工多奮斗,而員工卻希望早下班,雙方各有各的道理。互聯(lián)網(wǎng)上,經(jīng)常會有各種粉絲間隔空罵戰(zhàn),各執(zhí)一詞,互不相讓,有些甚至上升到了“網(wǎng)絡(luò)暴力”的程度。而在家庭糾紛中更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婆婆、媳婦,丈夫、妻子之間大小沖突不斷。
在這些場景中,如果一味講道理的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誰都說服不了誰。如果彼此使用共情,就可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一些困擾我們的所謂道德問題,如果有共情的加入,也會好轉(zhuǎn)很多。
比如,一個小學發(fā)生傷人事件,很多家長表達擔心,但班主任卻說“您有時間關(guān)心其他孩子,還不如趕緊在家給孩子練練口算”。甘肅有個女孩跑到百貨大樓樓頂跳樓,圍觀者竟然在樓下起哄“怎么還不跳”,結(jié)果女孩果真跳樓身亡了。
很多人會認為這些是道德問題,要靠懲罰和強烈譴責來杜絕,其實這是共情能力比較差導致的。假如大家的共情能力能夠提高一些,人情冷漠的情況就會減少很多。
回到我們每個人的身上,共情也有助于我們認識自己,一個能夠共情他人的人,勢必能很好地傾聽自己內(nèi)心的聲音,而這樣的傾聽,有助于我們了解真實的自己,在面臨人生十字路口的時候,避免被情緒牽著鼻子走,從而做出更恰當?shù)倪x擇。
既然共情那么重要,那么我們怎么才能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呢?我是上海的一名心理咨詢師,已經(jīng)有8年從業(yè)經(jīng)驗,累計到目前有2500小時的咨詢量,共情已經(jīng)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我也常常在咨詢室里,教授共情技巧給我的來訪者,幫助他們改善生活。
今天,我向大家推薦這本《共情的力量》,下面我將會分三個部分為你介紹這本書的精華:
第一部分,我們來談?wù)劦降资裁词枪睬椋课覀儗睬橛心男┱`解,共情是怎么產(chǎn)生的,為何有的人共情能力比較弱。
第二部分,重點談?wù)劦降自趺床拍茏龅焦睬椋约叭绾芜\用共情來改善我們的親密關(guān)系。
第三部分,我們一起探討如何運用共情來增強自我保護的能力,警惕他人運用共情的陰暗面對我們不利。
相信你在聽完這本書的解讀后,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共情具有哪些力量,而且能夠把這股力量運用到你自己的生活中,改善你的生活,改善你周遭的環(huán)境,并為我們這個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相信你在聽完這本書的解讀后,不僅能夠更好地了解共情具有哪些力量,而且能夠把這股力量運用到你自己的生活中,改善你的生活,改善你周遭的環(huán)境,并為我們這個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01? 被誤解的共情
要談共情的力量,我們首先來看一看到底什么是共情。
共情最初是一個美學概念,用來表示,人們把自己的心靈感受主動投射到所看到的事物上。后來,這個概念被轉(zhuǎn)用到了心理學領(lǐng)域。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對共情有一個經(jīng)典的心理學定義:就是能夠深入走進當事人的內(nèi)心世界,能夠主動用當事人的眼光、態(tài)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但同時又能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還是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能走進他人的世界,也要能從他人的世界里走出來。
這么說可能還是有些抽象。其實,要說清楚共情是什么,我們可以先從共情不是什么說起。有一個常常會和共情混淆的詞,叫同情。
關(guān)于這兩個詞的區(qū)別,我們可以通過下面一組情境,來猜猜看哪些是共情,哪些是同情?
看到災(zāi)區(qū)有人受災(zāi),很難過;
看到孩子被奇葩父母虐待,感到氣憤;
看到流浪的博學者,心生憐憫;
聽到戀人訴說工作壓力,跟他說:“這工作是不容易,寶貝,我們干不好就別干了吧。”
以上四種情境,你覺得哪一種情形是共情?
事實上,以上這些都是同情,而不是共情。為什么這么說呢?有這么四個原因:
第一,共情是從他人的角度出發(fā)理解他人,而同情雖然也是在試圖理解他人,卻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的。
我們看到別人受苦,自己也跟著難過。這是因為我們假設(shè):“如果我是他,一定會很難過的。”但是,我們畢竟不是他,怎么就能那么篤定地知道他到底怎么想、有什么感受呢?
有人安慰一個離婚的女士說:“你肯定很難過吧?”結(jié)果對方回答說:“并沒有,我覺得自己解放了。”這就是誤以為自己在共情,實際上只是在同情對方。
第二,共情的經(jīng)典表達是“我不知道,所以我想了解到底發(fā)生了什么”,而同情總是會把“我都知道了,我都理解了”掛在嘴邊。
書中提到過一個例子:美國科羅拉多州校園槍擊案后,因為有傳聞?wù)f兇手的母親在槍擊案發(fā)生后去做了頭發(fā),很多電視節(jié)目便開始猛烈抨擊兇手的“原生家庭”。
有個記者采訪了一個很有名的牧師,請他就兇手的家庭談?wù)効捶ǎ@位牧師卻說“我對這個家庭還不了解,所以不足以做出判斷”,這是很贊的一句話。
許多社會事件發(fā)生后,人們往往熱衷于尋找原因,并且都自認為搞清楚了原因。然而,因為公布的信息往往很有限,基于這些信息得出的結(jié)論,也常常是比較草率和片面的,很難不發(fā)生“反轉(zhuǎn)”“再反轉(zhuǎn)”,然后“打臉”這樣的情況。
而如果采取共情的態(tài)度,就很不一樣,因為共情有一個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遇到事,不急著選邊站,不馬上得出結(jié)論,承認自己確實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對不清楚的部分,提出疑問,直到把事情搞清楚為止。只有共情才算是真正意義上“全面”的理解。
第三,共情以傾聽為主,而同情總喜歡給對方提意見。當我們同情一個人,其實我們也在下一個判斷,就是這個情況挺糟糕的,陷入到這種情緒狀態(tài)很不好,所以我們?nèi)菀紫乱庾R地提出解決方案,希望能夠盡快幫助對方擺脫困境。
很多人會說“這樣的情況我也經(jīng)歷過,所以我知道這樣做是有效的,為啥我就不能給對方建議呢”,因為,你從自己的立場看問題,給出的建議對你自己有效,對別人可能就是無效的,而且,也許對方這個時候需要的根本就不是你的建議。
開篇我們提到,亞瑟勸慰弟弟時,犯的錯誤就類似,他自以為弟弟需要的是犯下的大錯該怎么善后的意見,卻不知道從弟弟的角度看人間值不值得才是眼下最困惑的問題。
第四,很多人擔心共情別人會讓自己的情緒承受不住,其實這也是對共情的誤解。共情需要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但并不是說站在對方那邊就不出來了。混淆了我們自己的立場和對方的立場,依然是一種同情。
實際上,共情允許人們保持不同立場,我們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理解對方,但這不等于我們一定要支持他,我們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立場,允許自己對一件事有不同的想法。
好了,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共情到底是什么?我認為,共情是一種能力,它讓我們擺脫以自我為中心,讓我們看到自己和他人的區(qū)別,甚至讓我們設(shè)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
這種能力聽著好像要求很高,很難做到。但事實上,共情有著深刻的神經(jīng)生理基礎(chǔ),某種程度上,共情可以說是我們的一項天賦。
共情能力的發(fā)展和大腦的兩個部分有關(guān):一個是杏仁核,也叫情緒腦,這是腦部邊緣系統(tǒng)的一部分,能夠產(chǎn)生各種情感并儲存記憶。在漫長的時間里,動物大腦的神經(jīng)回路主要由杏仁核控制,這也包括了人類嬰兒出生后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大約一億年前,哺乳動物的大腦進化產(chǎn)生了新皮層,也叫思維腦,這個腦部區(qū)域主要負責讓我們產(chǎn)生反思自己感受的能力,然后依據(jù)這樣的反思來調(diào)整自己的行為。
情緒腦和思維腦相互合作,讓我們既能保有情緒,又能體驗情緒,并且發(fā)展出一些愉悅、關(guān)愛、利他等積極的情緒反應(yīng)。共情能力就是情緒腦和思維腦兩者相互配合的結(jié)果。
假如我們的大腦只是由杏仁核主導會怎么樣呢?在某些低等動物的例子中,我們看到,當它們饑餓的時候,它們甚至會把自己剛出生的寶寶給吃掉。低等動物沒有新皮層(也就是思維腦),所以它們無法控制自己的生物本能,也無法反思自己的情緒。
從心理學角度看,有兩類心理疾病的患者,共情能力天生比較弱,他們分別是自閉癥患者和反社會人格障礙患者。自閉癥患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對外部世界沒有興趣,而反社會人格對他人則非常冷血、殘酷。事實上,這都和他們的大腦功能發(fā)育不足以及病變有關(guān)。
當然,如果僅僅把共情當作一種生物學本能,那就太低估人類了!生物本能并不能解釋為什么除了那兩類心理疾病患者之外,其他人共情的能力也有高有低。
講到這里我們就要介紹一個新的概念,也就是鏡映能力的概念了。這是人類獨有的一種能力。孩子出生后,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誰,他是靠父母或其他人對他的反應(yīng)、評價,來建立自我的形象和自我觀念,就像我們自己看不見自己,需要一面鏡子才行。
哪一種鏡子照出來的形象最真實呢?自然是平面鏡,它能反射出最真實的一面。
如果小孩的父母在孩子受傷或者感到痛苦的時候,不否認他們的情緒,并且通過言語和行動讓孩子知道他們能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且還真誠地關(guān)注他們,愿意悉心照料他們的痛苦,那么孩子會感到自己被共情地對待,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不斷成熟,即便有一天外界沒有這樣的“鏡子”,孩子也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樣的。而在遭遇困難的時候,他也就具備了自我照料的能力,甚至還能把自己曾經(jīng)體驗過的關(guān)愛、照料再鏡映給其他人。
書中有一個案例。作者亞瑟的小女兒,小時候因為有第三腎臟,做過8個多小時的手術(shù),術(shù)后在家養(yǎng)傷的時候,亞瑟經(jīng)過孩子房門,看到小女兒拍著自己的后背,對自己喃喃自語“沒事的,寶貝兒,所有的事情都會好起來的,媽媽會照顧你的。”
這是她媽媽曾經(jīng)和她重復多次的話,而她現(xiàn)在能夠把這些充滿愛意的話內(nèi)化為自己的聲音,自己照顧自己。這就是鏡映的力量。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像亞瑟的小女兒這樣幸運。有些父母可能沒工夫管孩子到底怎么了,可能會忽略孩子的感受,不允許他們表達消極的情緒,甚至可能會對他們發(fā)火。
這樣的孩子,鏡映到的自己,往往是一個“不被人愛的”、“如果有情緒就是自己不好”的形象,久而久之,他們失去了對自己情緒的體察和反思,也不太可能對他人的情緒作出適當?shù)姆从场?br>
而這樣的父母,往往本身也沒有從他們的父母處習得共情能力。值得慶幸的是,即使你小時候沒有被好好對待,我們也是可以通過學習,增強這種能力的。怎么才能打破這樣的共情無能循環(huán),學會共情呢?怎么才通過共情改善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呢?
02? 那些共情力高超的人,都是怎么做的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心理暢銷書作家歐文·亞隆曾經(jīng)接待過一個身患乳腺癌的來訪者。這位女士從青春期開始就和父親關(guān)系不好,但她一直希望能緩和這個關(guān)系。所以,她非常期待父親開車送她上大學,這可以讓父女兩人單獨相處幾個小時。
可當父親真的開車送她了,她卻覺得很郁悶。為什么呢?因為父親這一路上總在抱怨,說路邊的小河太臟了,滿是垃圾。而女兒看著小溪明明沒什么垃圾,還挺有田園風情的!她覺得和父親沒法溝通,只能沉默。
后來,她有次故地重游,這次她自己開車,才發(fā)現(xiàn),道路兩邊各有一條小河,從駕駛員的位置上看過去,另一條小河確實很臟!
但是,當她終于學會從父親的窗口看世界的時候,已經(jīng)來不及了。父親去世了。
其實,上面這個故事里的女兒要做到共情很簡單,換個位置就好了。有時候甚至不一定要真的換位置,當初這個女兒只要多問一句:爸爸,我看小溪挺干凈的,你怎么會看到垃圾呢?就不用抱憾終身了!
可是,這就是很多人通常都會犯的一個錯誤,我們常常缺乏耐心,在還沒有傾聽和了解別人的時候,就給他們下了判決!
美國有位著名主持人,叫林克萊特,他有次在節(jié)目里問一個小男孩:“你的夢想是什么?”小男孩回答說:“我想當飛機駕駛員!”林克逗他說:“假如飛機在太平洋上空飛行到一半,油燒完了,你怎么辦?”小男孩回答說:“我會告訴我的乘客系好安全帶,然后我掛好降落傘跳出去……”
沒等他說完,觀眾和林克萊特都笑了,他們覺得,這真是一個聰明又自私的小孩。沒想到大家笑完,小孩卻委屈地補充道:“我跳下去拿燃料,然后馬上回到飛機上!”
你看,我們根本沒有耐心聽別人說完,一聽到別人說,就開始思考、下判斷。
知乎上有個帖子,是一個媽媽在提問,她問:“女兒今年上大學,想買一個LV包作禮物,我該對她說些什么?”有一個回答我特別喜歡,那個答主說:“如果是我,我什么都不會說,我想聽她說。”
是呀,女兒到底為什么要買這個LV包,女兒想買這個包想了多久了,女兒從什么時候開始變成了對這些東西感興趣的人呢?這些顯然都是這個媽媽需要知道的。可惜的是,很多人往往還沒了解這些必要的信息,就開始輸出自己的價值觀。
事實上,我們的傾聽大部分時候都是“傾向性傾聽”。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在傾聽的一開始,往往已經(jīng)根據(jù)過去自己的經(jīng)驗,得出了一些有傾向性的結(jié)論。整個傾聽的過程都常常帶有偏見和思維定勢。
與“傾向性傾聽”相反的,是“共情式傾聽”。所謂“共情式傾聽”就是拋開自己,給別人充分的機會去表達他的想法和感受,不去控制和引導交流。共情式傾聽,是我們抵達共情的最重要途徑。
那“共情式傾聽”該怎么開展呢?具體包括以下四個步驟:
第一步,拋開自己。怎么做到呢?
拋開自己,首先就要不評斷,不給人貼標簽,不搞簡單分類。不管你對這個人的過去有多了解,不管你對這件事有多熟悉,你都沒辦法確定當下、此刻這個人的真實想法和感受。真正共情的態(tài)度是:我們相信人是會不斷改變的,生活是會流動的,所以,我們沒有基于過往下判斷的權(quán)利。
其次,拋開自己還要求我們不要隨便做自我暴露。我們在聊天的時候,常常會進入“比慘”模式,比如“哎呀,你這個情況我也有過,我跟你說,我當初比你更痛苦……”。
這個時候,你是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在發(fā)言。在傾聽的時候,我們要保持一定的抽離,你不需要用你的個人故事來和對方產(chǎn)生聯(lián)系,你要做的只是放下自己。
第二步,讓對方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怎么做才算是讓對方充分表達呢?
首先,盡量使用開放式問題。你到咖啡館點咖啡,店員問你“摩卡還是卡布奇諾?”這是封閉式問題,就是在問的同時已經(jīng)有了限定,在這樣的談話中店員把控著權(quán)力。而店員問“你想喝什么”才是開放式問題。
開放式問題把選擇和權(quán)力給到被問的人,這不僅能讓你了解更多信息,也能讓對方更深入地思索自己的問題。
其次,不讓情緒占主導地位。心理學上有種說法,說人在生理喚醒水平比較高的時候,認知能力就會收窄。就是說,人在憤怒的時候,思考能力會下降。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往往只能感受到比較激烈的情緒,比如憤怒或恐懼,其他的感受和想法都會被無視。
共情需要我們先穩(wěn)住自己的情緒,把自己的節(jié)奏先放慢下來,然后幫對方把節(jié)奏放慢下來。談話的雙方都能遠觀情緒,才算是共情式傾聽。記住,共情不是煽風點火,別讓對方的情緒更激動,更別跟著對方一起激動!
共情式傾聽的第三步是評估。什么是評估呢?注意,大家一定不要把評估和評判混為一團。評估是以共情為向?qū)В业秸鎸嵡闆r的能力。
準確的評估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評估對方;二是評估自己。我們走出自己,走進對方的世界,跟那個人一起看這個世界,然后體會他的過往、品行、動機,這是評估對方。評估自己,需要我們反思在傾聽中是否清空了自身的成見,在對對方的評估中,是否有些地方因為自己的情緒、需求、脆弱有所扭曲。
做出準確的評估后,接著才是第四步,向?qū)Ψ奖磉_那些“感同身受”的話,這是共情的行動導向。
一般來說,感同身受的語句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情緒的確認”,二是表達你的“理解”。
比如有人說他“很害怕和媽媽溝通,因為害怕兩個人會吵架”,這個時候比較共情的表達可能是:“我感覺你好像很沮喪(這是表達對他情緒的理解),你希望跟你的母親更好地相處,可是找不到辦法(這里是表達對他想法的理解)。”
只有完成以上四個步驟,才算是一個比較完整的共情。
總結(jié)一下,“共情式傾聽”和一般的傾聽很不一樣,它需要我們專注、好奇、靈活,而且還需要悉心培養(yǎng),不可能一步到位。大家可以先從上面提到的“拋開自己”以及學會提出“開放式問題”開始訓練自己的共情能力。
當你提高了共情能力,我相信你的人際關(guān)系也會更和諧。
那么,共情能力具體是怎么在我們的人際關(guān)系中發(fā)揮作用的呢?
說到這里,我們一起先看一下人際關(guān)系發(fā)展的階段特征。人際關(guān)系,特別是親密關(guān)系的發(fā)展,一般都可以分為這么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叫“理想化”,在這個階段,我們把對方看得比較完美。這種想象的目的是滿足我們的需要,想象對方擁有我們需要的一切,會讓我們很舒服。
建立一段人際關(guān)系時,我們基本上都會經(jīng)歷這個“理想化”的階段。
第二階段叫“兩極化”。“理想化”的程度越高,就越是容易幻滅。所以很快,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一直理想化的那個人并不如我們想象中那么好,甚至還有很多缺點。
這個時候,我們會對他感到失望。兩極化是人際關(guān)系沖突非常劇烈的一個階段,大多數(shù)的關(guān)系都是卡在這個階段。
第三階段叫“整合”,這也是我們大多數(shù)人羨慕,希望能夠達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我們能夠坦誠交流,能夠?qū)Ρ舜私⒎犀F(xiàn)實的預期,能夠彼此尊重,共同成長。
那怎么才能達到“整合”階段呢?
我們來看一下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和爸爸蘇大強關(guān)系的發(fā)展。
大家都知道,女兒一般是比較崇拜父親的,也比較希望自己有困難的時候,能夠依靠父親。蘇明玉小時候遭到母親和哥哥欺負,她其實很希望父親蘇大強能夠站出來為自己主持公道。
這里有對父親“理想化”的成分。然而,“理想化”往往是一廂情愿,蘇大強這個人,恰恰就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能夠頂天立地的父親,他的個性太唯唯諾諾了。
如果我們運用共情,就很容易發(fā)現(xiàn)一個更客觀的蘇大強,他連自己都保護不了,怎么能保護女兒呢?
共情在許多方面和客觀是同義詞,就是如實地、不加扭曲地看這個世界本來樣子的能力。用心理學家弗洛姆的話說,就是我們“必須客觀地去認識對方和自己,克服幻想,才能在關(guān)系中了解對方的真正本質(zhì)”。
這一點其實很重要。最近幾年,離婚率越來越高,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雙方都對彼此“理想化”,還沒到“兩極化”就拿了結(jié)婚證,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原來喜歡上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那個人。
當“理想化”落空,就會進入“兩極化”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常常會“非黑即白”。蘇明玉也是這樣對待蘇大強的,給蘇大強貼上“窩囊廢”、“自私”的標簽。
但是,如果運用共情,我們會發(fā)現(xiàn),蘇大強其實是挺復雜的人,他確實有“窩囊”、“自私”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時候,他是個充滿矛盾的人,僅僅用那些“標簽”沒法解釋他的全部行為,當然更不可能處好關(guān)系。
當蘇明玉和蘇大強開始一起住,特別是蘇大強患上老年癡呆后,蘇明玉開始發(fā)現(xiàn)更多面的蘇大強。吃牛排的時候,發(fā)現(xiàn)蘇大強對她工作的關(guān)心和叮囑。
蘇大強走丟時,發(fā)現(xiàn)他當年為了給自己買習題集偷偷攢錢的事情。這都讓蘇明玉明白,父親并不是不想對她好,而是他確實能力有限。這個時候,蘇明玉和父親在某種程度上實現(xiàn)了和解,兩人關(guān)系達到了“整合”的狀態(tài)。
這就是共情的力量,當你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就比較容易接受一個人的局限,也更容易理解自己的局限,這樣就不至于對別人和自己那么苛責。
其實像蘇明玉和蘇大強這樣的親子沖突,很多人都會有,因此“原生家庭”問題討論熱度一向都很高。有一種說法叫“父母在等兒女一句感謝,兒女卻在等父母一句抱歉”,這其實是非常典型的雙方都缺乏對彼此的共情導致的倫理悲劇。
假如能站在對方角度考慮問題,許多憤怒的子女,就會更容易從“原生家庭”的苦惱中走出來。
當然,其他的人際沖突也是一樣的,一旦你能識別自己對他人的“理想化”,“沖突”就不那么容易發(fā)生了。而當你能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時,對方也會學習到這種方式,進而轉(zhuǎn)過來站在你的角度看問題。用書中的一句話來說,就是“共情讓愛成為愛”。
03? 讓共情力成為保護的盾牌
之前我們談共情,談的都是共情積極的一面,好像共情總是一件好事,懂共情的人就是一個好人。可事實上,很多冷血殺手或者愛情騙子,都是特別精通共情的人。
著名心理學家科胡特在生前最后的一次演講《論共情》中談道,納粹之所以能夠在當時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他們具有共情能力,知道對方的弱點是什么。他們知道在投放的炸彈上加上警報,這樣就可以給地面上的人造成恐慌。
只是在這里,共情不是用來鼓舞人心,而是用來摧毀人心。
我們經(jīng)常會聽說,某某老年人購買了價格非常昂貴的保健品,甚至把自己養(yǎng)老錢全部搭進去,子女怎么勸都不聽。
2019年登上央視春晚的小品《“兒子”來了》反映的就是這個社會現(xiàn)象,小品中蔡明、潘長江飾演的老年人之所以肯花八千元,向葛優(yōu)飾演的推銷員買所謂的“保健”床墊,就是因為葛優(yōu)很能共情老年人。
老年人最關(guān)心的是什么?自然是身體健康,希望不要有大病,能夠頤養(yǎng)天年。他們最盼望的又是什么?是子女在身邊,陪自己說說話,關(guān)心自己。而葛優(yōu)肯做他們的“兒子”,對他們說好話,而且還給他們推薦能夠“養(yǎng)生”的床墊,他們能不動心嗎?
很多爆款的自媒體文章,也是不惜造假來利用共情賺取大家的關(guān)注。他們要么鼓吹“不能輸在起跑線上”,要么感嘆“月薪三萬,還是撐不起孩子的一個暑假”或者“5歲牛娃簡歷震驚網(wǎng)友……”
其實,這都是自媒體洞悉了家長們對孩子教育特別上心,害怕落后于人的心態(tài)后,通過共情收割自己利益的操作。
所以,共情并不是好心人的特權(quán),千萬不要以為別人站在你的立場,替你考慮問題,就一定是為了你好,也不要認為別人沒有共情你,沒有站在你的角度考慮,就一定對你不好。
共情本身是中性的,是幫助還是傷害別人,取決于掌握共情能力的人想把它用在哪里。作為共情的學習者,我們既要自我約束,盡量避免發(fā)揮共情的陰暗面,也要提防別人運用共情來傷害自己。
事實上,通過學習共情,我們就可以更好地洞悉他人的目的,識別出什么是“真正的共情”,什么是“陰暗的共情”,從而遠離傷害。
作者給我們提供了四個原則來抵御共情陰暗面:
一是我們得知道“真正的共情”總是能讓你,也就是共情的接收方,有所收獲的,共情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你獲益。而那些“陰暗的共情”則主要是讓他們,也就是共情的發(fā)出方自己有所收獲。
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渴望的東西,你最好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網(wǎng)上有一個段子說中國現(xiàn)在有七種生意最好做:向青少年販賣娛樂、向中產(chǎn)階級販賣焦慮、向女人販賣青春、向老年人販賣健康等等。
這些生意其實都是對目標人群需要的一種共情,但當你明白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時,你就不太容易“上鉤”了。
三是我們要留意這幾種人:
首先,留意那些總是責怪他人的人。他們往往不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總是把問題歸咎于別人,然而,這種人也會吸引那些容易內(nèi)疚的人。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跟某些人在一起,總是感到很內(nèi)疚,就要小心了。共情訓練要求我們要基于事實做出判斷,怎么可能有一個人所有的事情都跟他沒有關(guān)系,都是別人的錯呢?這明顯不符合事實常理。
其次,我們也要特別當心陌生人突然的“自來熟”。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總是逐漸走向熟悉的,如果一個人跟你認識不久就開始大肆夸獎你,問你很私密的問題,你就要當心了,他們多半是出于私利才想接近你。
還有,你還要小心那些言行不一致的人。
一致性是評估他人和自己性格的一種重要方式。我們每個人都會偶爾有言行不一致的時候,但是那些持續(xù)言行不一致的人就值得我們警惕了。
婚戀專家曾提到,男女剛開始認識的時候,要怎么看對方的真實人品呢?比如到飯店吃飯,不要看他是怎么對待你的,而要看他是怎么對待服務(wù)員的。因為他要給你留下好印象的時候,總是對你百般好,而對待服務(wù)員的時候,才是他更真實的為人。
接下來,我們來說說抵御共情陰暗面的最后一種方法,就是警惕不要被人煽動情緒。有些人,有些文章很善于“煽動情緒”。
怎么識別呢?他們通常有下面這些特點,主要圍繞容易引起大眾情緒的情感類和社會熱點類做文章,經(jīng)常使用“我”、“我們”等第一人稱,好像是站在讀者的角度看問題,文章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疑問、反問、詰問等句式,甚至比較粗俗的情緒表達。這些都很容易催化我們的情感。
我們知道,共情主要“共”的就是“情緒”,人在情緒上頭的時候很難做理性的思考,小情緒很容易就被煽動到大情緒。
當你看完一篇文章后怒不可遏時,要警惕。要記得,這些煽動別人情緒的人,絕大多數(shù)時候只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的利益。
書中提到過一個例子,有個33歲女性正面臨著婚姻危機,她找了一個女性心理咨詢師。正巧這個女咨詢師也離婚,獨自生活,于是女咨詢師就暗地里鼓勵來訪者也離婚,她不斷勸說來訪者,離開丈夫,自主、獨立,獨自生活才是幸福的。實際上她這么做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過去的選擇是對的。幸好這個當事人及時發(fā)現(xiàn)這一點,結(jié)束了咨詢。
所以,共情的陰暗面可能與邪惡的目的有關(guān),也可能是別人出于某種好心來“操控”你,希望你接受他的想法。
不管怎么樣,請你務(wù)必記得:每個人都要自己做出決定,不會有人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因此,每當你面臨選擇的時候,請務(wù)必保持耐心,有意識地提防共情的陰暗面,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
最后,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創(chuàng)的“眼、耳、口、鼻、心”——“五官”共情法,幫你快速掌握共情的方法并運用到生活中:
1.眼,就是要放下手機,放下三心二意,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看著對方的眼睛,用你的身體姿態(tài)表達你對他的關(guān)心。
2.耳,就是要克制自己想表達的欲望,多聽聽對方的心聲,把一大半的精力都放在聽懂對方上面。
3.口,就是請你把剛才聽懂的東西,用和善的語氣告訴對方,表示你對他的理解,當然也請你把沒有聽懂的部分說出來,謙虛地向?qū)Ψ秸埥獭?br>
4.鼻,鼻子是用來呼吸的,當我們陷入激烈情緒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共情的,請你記得你可以多做幾個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當然你也可以教會他人這樣做。
5.心,我們要時刻留意我們共情的目的,是為了對方好,還是僅僅滿足自己的需要。請懷著一顆真誠、善良的心,從共情出發(fā),用生命影響生命!
好了,《共情的力量》的解讀部分到這兒就全部結(jié)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