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節大型晚會,人們往往關注的是偶像唱功如何,魔術有沒有穿幫鏡頭。
電影院買票觀影,除了劇情,觀眾更喜歡憑演員的喜怒哀樂判斷是實力派還是空有虛名的醬油派。
工作同樣,領導看中的永遠是結果,至于過程如何于他人沒有太大意義,因為結果能說明一切。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耳熟能詳的道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感同身受,但每個人都關注這一分鐘,你傾注了多少,有沒有準備好,是膽怯,是自信,是實至名歸,還是真聲假唱,都可以透過這一分鐘的表現而被觀眾雪亮的眼睛一針見血刺破。
所以為了一次成功的春晚演出,排練不下數十次甚至數百次才能在億萬觀眾面前表現得鎮靜自若;為了一次電影的成功上映,要歷時數年的改劇本重拍剪切才換來觀眾的親臨其境;為了一次滿意的報告,不惜熬幾個通宵殺死無數個腦細胞才得到上司的點頭。
初出茅廬者會羨慕行業里的資深人士,能在每一個重要場合應付自如,在關鍵時刻可以妙語連珠,高深的功力無處不在,威力無窮。我們都會渴望那樣的游刃有余和氣定神閑,卻不曾想在通往這條路上被罵得狗血淋頭,累成了狗。
畢竟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能換來想要的結果,期待的結果有時候就像孩童從呱呱墜地到能跑能跳,中間必然要經歷無數次的跌倒爬起,爬起跌倒。我們不能用數學公式去測算出努力和成功的關系,卻可以確定臺下十年功的薄積厚發,從量變到質變的真理。
一如金庸筆下的郭靖,六歲學習騎射習武,十六歲仍達不到三成功力,十八歲武功不濟,打不贏楊康,卻也不影響他日后成為一名武功絕頂之人;最近揭曉的諾貝爾文學獎,村上春樹雖再次失之交臂,但他寫出的文字卻比以往更細膩感人,成功有時不會如期而至,但努力會沉淀有聲,只是有些人在這屢試屢敗,屢敗屢試的過程早早退出了局,正如馬云所說,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會很美好,但絕大多數人死在了明天的晚上。
也許沒有公式告訴我們要獲得一個結果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經過多少的困難,但總會有一種方式肯定我們的付出,也許是站在舞臺上不那么緊張了,意思表達得更到位了,報告做得更準確詳細了,情緒控制得更好了。
我想,這也許就是努力的意義,在破蛹成蝶前的每一次蛻變,都是為了下一次能做得比上一次好些,少吃力些,從而能慢慢變得從容。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慢一些,去積累,去總結,別人所謂的成熟也是從青澀幼稚開始,經過長時間的努力才有了你看到的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