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的作者稻盛和夫,是日本四大“經營之圣”之一。本書講的是,稻盛和夫先生在1959年代創辦了京瓷和1984年創辦KDDI,從創業到進入世界500強,最后皈依的歷程。書中的故事都在不斷地給我們揭示一個真理——大道至簡(越接近真理越是簡單)。這些真理都是作者在生命的歷程中所得出的“活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世界觀,但由不止局限于個人的活法,它還涉及到企業、國家、整個人類和人類的文明。
本書重點內容
人生的意義
我們生活在一個混亂而又不安的時代,這個時代的人享受著豐富的物質生活,精神卻是空虛的,行動是自由的,感覺卻是閉塞的。歸根結底是人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清楚生命存在的意義。
作者提到他的人生意義是:提升心性,磨練靈魂。靈魂的磨練取決于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也就是我們準備怎么樣度過自己的人生。指導我們度過人生的指南都是簡單而實用的原理。
簡單而又實用的真理
1.勤奮工作:真正的修行是在勞動中進行,每一天都極度認真地做好當下的事情。勤奮工作有利于我們克制欲望、磨練心性和塑造人格。當人們全然投入到勞動中,靈魂自然而然得到凈化升,這是提升人格的一個重要方法。在書中作者也多次提到勤奮工作的例子,如:在管理公司的過程中常常會到一線,親自去做一些實驗,潛心專研那些許久都未成功的產品。許多突出的成果都是在枯燥而又反復的實驗中不經意地創造出來的。勤奮使我們不斷精進。
2.思維方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才能。書中提到,人的才能多半是由天生的,熱情是由后天在工作中形成的,才能和熱情都可以用0~100來表示。而思維方式是關鍵要素,它可以從正100到負100。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跨度是人的思維方式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有些人很有才能卻做著不利于社會的事情,有些人可能才能上不足但是有熱情和正面的思維方式依舊可以對社會有所貢獻。而才能越高,熱情越多,只要思維方式是負的,其對社會也會越多的影響。
3.心想事成:心想事成的秘訣是日思夜想,當然前提是這個愿望需要動機至善、私心了無。例子:作者在創建KDDI之前有過一段很長的思考,我創建KDDI是因為要為國民節約通信費用還是為了自己謀利?在反復的追問自己直到確定自己的動機至善,是為了利他之后才確定要去辦。當時作者對通信行業一無所知,而且還有國營的NTT有強大的技術支持和經驗。所謂的心不喚物不至,內心要有足夠強烈的愿望然后主動追求才有可能成功。過程中我們需要有正面的心態,和樂觀的構想、悲觀的計劃和樂觀的實行。
4.嚴格自律:快速發展的社會,科技的進步,環境的破壞是人們急于享受富裕的生活而落下精神文明的結果。這些人類發展所帶來的負面效果卻不斷的威脅到我們的生存。在人類進步的時候我們也需要追求正確的人生觀和做人應有的姿態,這不止是個人的事情,只有撥正人類前進的方向,我們才能停止因為發展而產生的破壞。提出正確的人生觀并且嚴格自律才是王道。
利他之心度人生
1.以德為本:書中提到的最簡單的真理都是我們從小便朗朗上口的,可是對于大人們來講似乎在成長的過程中漸漸地忘記了。比如:書中講到在發展的過程中,有過重大的錯誤,卻沒有勇氣道歉,像第二次世界大戰。又如在高速發展的時代,整個國家只強調經濟的發展,而將精神文明的發展拋之腦后。在享受富裕生活的時代,人們更應該重拾這些美德,繼續發揚光大,應該以德治國。
2.學習知足:知足包含感恩、謙虛以及關愛他人的利他的思想和行為。人類應該從自然中學習“節制”。反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日本舉著“經濟增長至上主義”的旗幟,整個社會都在不遺余力,無止盡地最求財富和利益。最后導致了經濟的停滯,財政赤字的不斷增加,少子高齡化等社會問題。這些都是由于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單一的價值觀所致,社會發展的同時需要我們擁有新的理念,無窮的欲望只會消耗更多的資源,最終導致資源的耗竭。
3.利他之心:當人類不再有無窮盡的需求,懂得節制,學會分享把滿足自己需求之外的財富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社會也會更加的穩定。作者在經營京瓷時就鼓勵員工把自己的一部分工資捐助給有需要的人,后面創辦了“稻盛財團”從事慈善事業、設立“京都賞”用于支持為人類文明和科學發展的人士、創辦“盛和塾”向日本中小企業講解人生和經營的道理。
書中經典句子
1.敬天愛人——敬愛上天,關愛眾人。
2.天人合一
3.動機至善,私心了無。
4.人生法則:只有主動追求的東西才可能到手。(心不喚物,物不至。心不想事不成。)
5.樂觀構想,悲觀計劃,樂觀實行
6.心相
7.衡量自己的能力要用“將來進行時”
8.我們必須抓緊每一個今天,“極度”認真地對待自己的人生。我認為,這應該是對宇宙的承諾,宇宙讓我們降生于世,并賜予我們生命的價值。同時,這也是我們人生的戲劇能夠稱心如意、淋漓盡致演下去的必要條件。
木樨感悟
開始嘗試寫讀書筆記,這些筆記大部分是復述書中一些觀點,希望自己能通過不斷的練習之后思維能越來越清晰,能用自己的話講清楚書中到底傳達的是什么。雖然書已經看完了,可是寫的時候還是發現,之前在閱讀中會存在一些問題。
1.看完書本之后沒有輸出和深度思考,所以容易忘記
2.看書的時候沒有形成框架,得到的東西碎片化
3.之后閱讀需要摸索方法,有目標地去閱讀
ps。本篇文章更多的是去重新翻閱書籍而整理的,其實更像讀了一遍給自己重新理了理思路,許多句子都是通過看文章寫的,希望在之后的閱讀筆記中能用自己的話表述作者的意思。
2017.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