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被外地女人睡了,賠多少錢才合理?”
一個挺“講規(guī)矩”的句子,聽到耳朵里卻感覺……什么鬼。
這可不是狗血對白,這是真事:
微博上一位上海老阿姨說的。
事情是這樣,一戶上海本地人家,上大學的兒子跟外地姑娘談戀愛,還滾了床單。
男方父母認為,是外地妹主動睡的兒子,盡管女方?jīng)]提要求,她也希望先下手為強,所以很“講道理”滴在網(wǎng)上詢個價,想讓女方拿錢走人。
……WTF。
不用Sir挑,網(wǎng)友早把這段里的荒謬字眼,扒得差不多:
摁倒:
如果說“外地妹”的稱呼可以原諒,那“摁倒”是啥意思?哦,上海人的兒子,肯定不會主動想搞外地妹,一定是被下了蠱、霸王硬上弓的。
新的:
很明顯,處女。也是全文最扎眼的字,帶著一種從棺材里挖出來的舊社會語氣。一個外地女生,居然可以被視為物品,以新舊估價。
來自知乎網(wǎng)友@天天阿黃
上門:
上門催債,上門討公道......在老阿姨眼里,女生見家長的行為,帶著明確的目的性,不是騙錢就是要結(jié)婚。雖然“兒子名下無房,女方現(xiàn)在沒提要求”,但阿姨似乎仍覺得外地妹心懷不軌。
小城市雙職工:
女方父母是小城市雙職工,為什么就沒有經(jīng)濟底子?為什么就一定就沒能力養(yǎng)老?
中等水平:
把別人家庭評價了一通,最后還很謙虛地把自己定義為“中等水平”(郊區(qū)別墅+內(nèi)環(huán)線三居室),不少上海網(wǎng)友看到都笑。
來自知乎網(wǎng)友@花村婦聯(lián)主席
很顯然,這么一條小微博,又在網(wǎng)上引發(fā)了地圖炮。
但……地圖炮有意思么。
好比拿某個低素質(zhì)國人的行為來貶低中國。歧視的源頭,往往是主動暴露自己的狹隘和低素質(zhì)。
上海人對外地人存在歧視嗎?
……存在啊。各行各業(yè)屢見不鮮。要不硬盤這詞是干嘛用的。
但其他地方?jīng)]有么?
其他歧視沒有么?
你有地域歧視,我有貧富歧視,他還有智商和學歷歧視呢……
讓網(wǎng)友集體憤怒的原因,無非是:
這文字太有毒,背后的這位老阿姨,意識太可憎。
Sir呢,腦海里就情不自禁,蹦出了一檔同樣意識可憎的上海本地節(jié)目。
不怕說得難聽——
就因為這樣的奇葩老阿姨,才有這樣的奇葩節(jié)目存在。
也正是這種低級節(jié)目,在持續(xù)鼓舞、蒙騙著這樣的觀眾,讓他們自我感覺好到不行——
《新老娘舅》
“新老娘舅”,到底是干啥的?
你先看看,這都什么節(jié)目標題。
上海婆婆究竟干了啥,氣得外地媳婦要臥軌還撞墻?
婆媳互斗,兒媳竟離家出走!
婆媳為何見面就互掐?
嗯……它是一檔社會調(diào)解節(jié)目,屬于拉幫勸架,調(diào)解家庭矛盾。
都叫“老娘舅”了嘛,娘家人多親熱,聽起來肯定是做好事。
加個“新”字,仿佛跟隨了新時代了呢。
但年輕觀眾看了,紛紛表示中毒。
吃飯的時候,我媽常看,我也只能看,我覺得這種節(jié)目根本就是用攝像機強奸嘉賓的思想……
部分上了年紀的老伯伯老阿姨,簡直看上癮——
我父母本來就膽子小,怕這怕那,看了這個節(jié)目后,腦子都壞掉了,整天說這個社會到處都是壞人……
到最后,毒氣沸騰,被迫停播。
Sir曾出差上海幾次,看過。雖然屬于看不久就換臺,但那些狗血細節(jié),真的好難忘。
在節(jié)目上露臉的家庭,好像都有病。
還不簡單是病,是陰謀論——
我媽就是“皇帝”,我是“太子”
我爸就是“太監(jiān)”
“太子妃”進來了就要“謀朝篡位”了
感覺家庭不是家庭,全都在講陰謀,講宮斗,講政治。
聽談吐,明明過的是小日子,但里面不少老阿姨,姿態(tài)都了不得。
有一位徐阿婆70多歲,得了胃癌剛做完手術(shù),面色憔悴。
但面對鏡頭,遮不住一臉的警惕。
對視一下,是不是一寒……
內(nèi)環(huán)線阿姨把“摁倒”兒子的女孩叫“外地妹”,徐阿婆管兒媳叫“外地媳婦”。
她告訴記者,就不希望兒子找外地的。
別誤會,徐阿婆沒什么錢,所以她也不歧視窮……
但“外地”這詞,比窮還可怕——
就不希望兒子找一個外地的媳婦
人家說婚姻自由
我的意思是再窮也要上海人
所以她家的矛盾,和一般婆媳矛盾還不一樣。
就因為這個,兒媳不去看生病的婆婆,婆婆也不愿住小輩的家。
兩人一見面就掐架,婆婆一不順心,就開啟地圖炮模式:
你這種外地人不要臉
這個外地媳婦,有沒有求著婆婆的地方呢?
……不爭氣地,她確實有。
自身條件應(yīng)該不佳,來滬10年總算熬到了符合入戶的政策,兒子、公公都說該給她報戶口。
按道理,報戶口嘛,也是方便一家人生活。但婆婆,就是死活不同意。
她(婆婆)不想給她報
既然戶口簿在你那里
你不肯拿出來
徐阿婆不肯讓兒子娶外地人,更不愿意讓外地人“占她便宜”成為上海人。
上海人對她而言,已經(jīng)不是一個戶口本,而成了一種血統(tǒng)。
可能在很多老阿姨眼里,徐阿婆的警惕心,啟動得還是太遲了……
最好的警惕,就要發(fā)生在“摁倒”之前!
宮斗劇中,經(jīng)常看到妃子被太后懷疑,懷的不是龍種。
一位外地媳婦小何,也受了這種懷疑。
懷孕后,小何高興地拿驗孕棒給婆婆看。誰知婆婆不信:
這也可以造假的
兒子和兒媳又專門去醫(yī)院做孕檢。
誰知道,婆婆還不信:
孩子是不是他的都不知道
在這些婆婆眼里,外來媳婦,自帶欺騙屬性。
因為她們接近上海這個“利益中心”,肯定有目的、有心機。
就覺得你是外來妹
可能要個戶口
貪你套房子 貪你點錢
這種警惕,表現(xiàn)出來的是方方面面的歧視:
來自江西的85后媳婦,在教育孩子上跟婆婆產(chǎn)生了分歧。
本來只是小事,卻被婆婆上升為沒教養(yǎng)、沒層次:
你不要用你們南昌話跟我講話
我聽了頭痛
像你這樣沒有教養(yǎng)的人
沒有層次的人
不配跟我講話
但這些阿婆真的有教養(yǎng)、有層次嘛?
不,他們隔不了幾分鐘,就會暴露各種不體面:
前面生病的徐阿婆,因為老伴站兒媳一邊,她能馬上拔地而起,指著老伴的鼻子,揚言要打死他。
節(jié)目中的一位東北媳婦,控訴婆婆不讓她吃飯,拉起她的頭發(fā)就打。
還有一對夫妻,外地親戚到家里串門,推開門發(fā)現(xiàn)婆婆坐在家里,張嘴就罵:
哪個赤佬又進來了
這房子是我們的
這些節(jié)目里的小輩呢?行為處事一樣沒層次:
一位本地老公,吵架時竟然理直氣壯喊出“二手貨”。
是吧,和內(nèi)環(huán)老阿姨說的“新的”,沒啥區(qū)別。
也不必多損他們了,因為他們過的日子也不咋地,有一種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的味道。
而且,他們只是歧視的甲方嗎?
不。要知道,即使身處上海,就離不開歧視。
老上海口中,上海可是有“上只角”與“下只角”的;
來源:上海沃畫報
當年,如果一個住在“上只角”的小姑娘,跟“下只角”的小伙談戀愛,她的父母也慌。
如今的上海,各區(qū)間也有互相瞧不起的。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所以,很抱歉。
不管內(nèi)環(huán)老阿姨優(yōu)越感多好,《新老娘舅》里的老阿婆們警惕性多強。
你們應(yīng)該已經(jīng)是本地歧視鏈的下端了。
從行為、思維方式的落伍也看得出,他們只能代表“一部分上海人”。
哪一部分?
一些逐漸失去競爭力的,城市老居民。
不僅上海,其他中國大城市也不乏這種老居民。
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教育程度不高帶來的意識狹隘,社會競爭力不足帶來的焦慮,以及逐年下降的優(yōu)越感。
電影《十二公民》中就有這么一位——老北京,僅靠收房租就能衣食無憂。
開口閉口,每句話都在罵進京的河南人。
“北京是從什么時候開始亂的?不就是這幫河南人進來以后嗎?”
一直趾高氣揚以本地人自居的他,卻不經(jīng)意間道出真相:
住我們那屋的那幾個河南小姑娘,都對我好著呢
可要是沒有他們,我兒子不就能考上大學了嗎
一急,就暴露出了一種即將失勢、喪失各類資源優(yōu)勢的預(yù)感與隱憂。
這么來說,阿婆們的警惕,倒也不是沒道理哦——
新人來了,老人被擠走了。
但她們真的攔得住嗎?
那些由外地人演變來的,“新北京人”“新上海人”的沖擊?
西城的金融白領(lǐng)沉浸在年終獎的亢奮中;海淀的碼農(nóng)們敲完一串代碼,看著奶茶的照片,幻想自己成為下一個劉強東;朝陽的傳媒精英簽完一個大單,站在CBD落地窗前展望人生……
——《北京有2000萬人在假裝生活》
新上海人,浦東密集度最高,辦公大樓里最多。到浦東,尤其是陸家嘴,都說普通話,說上海話是沒有文化的表現(xiàn),有點像美國土著紅種人。
——《新民晚報》
不管情緣與否,客觀事實是——
無論上海、北京還是什么大城市,未來不會掌握在那些坐擁零星小資產(chǎn)的“老阿姨們”手里。
所以說到地域歧視,我們真的要介意嗎?
不管介意與否,它都不會消失,因為老化的思維模式很難被教育。
它的根源是狹隘與反智,往往來自弱勢群體。
而人類有一種歧視,比“本地人歧視外地人”更客觀,更無法改變。
叫做,來自新新人類的漠視。
大城市的發(fā)展,總依賴于不斷涌入的新人類。
他們能來大城市,靠的就是各種優(yōu)勢:智力、體力,更強勢的競爭力,他們怎么可能問你老阿婆要身份、要機會。
在北京上海扎根的新新人類,10年20年前來的時候,一樣沒房沒車。但他們逐漸增長的,單論薪資都快過老阿婆幾十上百倍。
現(xiàn)在老阿婆手里的老房子值錢,可以后的資產(chǎn)計算,又不知道會以什么為準。
老阿婆不知道,新新人類會知道。
城市發(fā)展的鐵律,就是依賴新的一代代奮斗者,不管他來自哪里。
所有高層寫字樓、高大上的商場、現(xiàn)代化配套,都圍繞他們搭建。
所有新潮娛樂設(shè)施,全球化的消費習慣,也都是他們在享用。
老阿婆的老思想老觀念,遲早會隨著老居民樓一起,消失在進化的廢墟中。
——在新新人類的漠視之下。
其實在老阿姨這條微博里,最讓Sir瞧不上的,是她兒子。
老阿姨的措辭固然可笑,但兒子的反應(yīng)才真可悲。
信中有一句提到,“兒子默不作聲,估計也有點后悔。”
Sir忍不住想問,你是后悔睡了,還是后悔愛了,還是后悔沒聽媽媽的話?
連愛都沒種,這輩子做什么能有種。
青年時代最可悲的,就是連愛情都被綁架。
是連人生的選擇與判斷,都基于過時的、落伍的、狹隘的三觀。
Sir不擔心他會不會給外地人養(yǎng)老。
Sir只擔心他這輩子,走不出“老阿姨”那間內(nèi)環(huán)線三居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