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書店和小伙伴們一起分享了,90后青春文學作家萱齊的寫作心得與她自己寫作技巧,以及她的新書《天很藍,你很好》。年齡不大的她已是河南省作家協會的會員。細膩的文筆,也讓讀者悟出來一些不一樣的意境。
聽完她的寫作信仰,她喜歡欣賞的作家分享會,也有一些感觸。說到她自己的新書,我也回想起了自己這些年買過、讀過以及沒有拆封過的和屯在kindle里的那些書。
自己閑來也喜歡到書店去坐一坐,讀的書不雜,就是一些社科,文學和傳記類的。除了自己在家讀的專業書籍和書店會員卡借閱的書籍以外,買的紙質書就當數羅輯思維的最多了。
自羅胖的出現,把讀書這件事搞的像看電影、追劇一樣,再到后來訂閱的樊登讀書會,自己的節奏感全亂套了,問題還停不下來。以前沒看羅輯思維,沒聽樊登讀書覺得自己腦袋挺正常的,這幾年隨著羅胖認知升級,好書一本接著一本的宣講。架不住聽他那么一說,越來越覺得自己笨的像個白癡,先不說那些深不可測,細思極恐的道理,頓覺得out了,恐慌了,處在互聯網的時代,這世界變天了?為了不讓自己繼續當笨蛋,就果斷下單,買推介的書,訂閱得到專欄。在包月來套音頻電子書。于是,幾年堆積了失控,必然,光榮與夢想,魔鬼經濟學,物演通論,出版人,智識分子,福特傳,文明之光,智能時代,人類簡史……等等……一本接著一本的屯。這本沒看完,那本又在路上了。即便顧不上聽,沒時間看,頓覺的自己腦袋正常了,也有底氣了,就連走路都順腿兒了。
回過頭來,看看書架上擺放的書,在看看周圍和我一樣的人,這不是掉進了一個大坑?在看看身邊人那里買的是知識,而是為了消除無知所帶來的恐慌。而認知有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消除需要漫長的時間,在看看書架上,kindle里未打開,未啟封的書,發現喜歡買書勝過喜歡讀書,喜歡讀書勝過喜歡思考。這不就是坑嗎?閱讀本身沒有價值,閱讀后的思考,而思考后的選擇,選擇后的行動才是大家應該掌握的重點啊。很多時候我和大家一樣,更多的是饞而不是餓。在不經思考心急火燎的隨大流。
從笑來老師的訂閱專欄,認識了人生擁有最寶貴的財富是注意力,到付費就是撿便宜再到元認知能力,明白自己花費買的這些書本身沒有錯,只是思維模式有些偏差,隨著大腦系統的升級,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進而從焦慮,煩躁苦悶中一步步走了出來。
2017,做好自己的本質工作以外。就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美好的事物上吧,從那幾本沒有讀完的書開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