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要找一個能夠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東西,那么唐詩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于每一個接受過初級教育的人,他的思維里都會有一句唐詩存在,所以說中國人其實是很有情趣的。在幼年的教育里,我們熟讀唐詩,也許會有不解,但你心中會存在一種意像,當某一天我們需要感情抒發時,那些曾經積淀在腦海里的東西便會不斷涌現,所以我們看到美景會想到“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看到愛情會想到“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看到歷史會想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這些在我們腦海里存在的東西,總有一天會大規模集體爆發,將你的才學顯露無疑,所以無論是唐詩宋詞,還是古典小說,一旦你深入去了解,總會發現無窮的樂趣。
唐詩起源于什么時候呢?其實這是一個漫長演變的過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最終還是由北周大將軍楊堅給統一了,隋朝由此建立,隋朝的生命只有三十年,隋煬帝并不是歷史中所說的那樣只有殘暴,至少當時他也是一個文藝偽青年,兩首《春江花月夜》已經超越了很多人;接著唐太宗登場了,李世民不是漢人,可以說他是一個擁有一半鮮卑血統的皇帝,他也愛好文藝,但是就當時而言側重于總結歷史,寫景寫物的詩也流傳了五十多首;貞觀后期出現了上官儀,他的出現改變了唐詩哦哦寫法,“上官體”由此產生,注重觀察景物,以景色變化描寫心情,一時間追隨者無數;以上所說詩人皆屬宮廷之人,離民間較遠,因此對廣大人民群眾起不了什么影響。
于是隱居詩人王績出現了,一首“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讓人們感受到生活中的詩意。然而在初唐的時候真正表現民間生活的人還不多,只有等到“初唐四杰”從各路不約而至,大唐文風才有改觀?!八慕堋泵鞔_表示: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建的骨氣。這是針對“上官體”的弊端而提出的,中國以后長久的文學流派模式,就是如此在推翻和前進中度過的,“四杰”開始不斷寫詩,或在歷史中抒寫人生,或抒發自己沉淪下僚的悲憤,或者在離別中抒發自己的抱負,總之他們開始擁有大唐的骨氣,開始用長短之句,五七之言如描繪江南,描寫塞外。
李治和武則天時期,杜審言【杜甫的爺爺】、李嶠、宋之問、沈佺期通過科舉受到朝廷重用,四人并稱“文章四友”,他們最大的貢獻是在詩律方面無意或有意的發現了黏對,每個人都寫出了很多可觀的符合詩律的五言詩和七言詩,直到武后末期唐代近體詩的聲律已經定型。
最能代表唐詩風骨的是陳子昂,陳子昂是個富二代,因此任俠使氣,不平而發,考了兩次科舉,第二次才上榜成進士,曾受武后賞識在宮廷里做過一段時間官,也曾秣馬沙漠,追擊契丹,后因多說話被降職,很憤怒的回家了,回家后被當地縣令誣陷,不能忍,下獄去世。陳子昂的詩歌表現出復古的傾向,提倡恢復古詩的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這與當時流行的館閣體又是截然不同的,他寫了38首《感遇》,一部分寫自己的俠肝義膽,下路分寫自己抱負不能實現的悲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是這種心情的最佳代表。后來他總結出一種被稱為唐詩風骨的東西,這種提倡對于當時的詩風變革有推動作用,他第一次將漢魏風骨與風雅興寄聯系起來,他想用風雅的諷刺力量和悲涼慷慨的建安風骨結合起來,寄托濟世呢理想和人生意氣。他對風骨的要求對于唐詩的發展有關鍵意義。
經過九十多年的發展,唐詩在題材范圍、寫景技巧,聲律的完善,風骨的形成方面都已經為后來的大繁榮奠定了基礎。而在詩歌的意境上,張若虛與劉希夷又建奇功!
張若虛是盛唐之際的一位詩人,與陳子昂同一個時代,生平不詳,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被稱為“吳中四士”。一首《春江花月夜》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優美的意境,詩情畫意的融合,將時空、生命、人生相結合,構建了屬于中國特色的中國味道。與此相似的意境還有劉希夷的《代悲白頭翁》:“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好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此詩有一種對生命意識的醒悟,周而復始的青春準瞬即逝讓人無限的哀愁,表現出詩人對生命短暫的婉轉之情,通過對盛世美顏的少年和白發如鶴的老翁的對比愈發強烈,創造出韻味無窮的詩境。
張若虛和劉希夷在詩歌意境上取得的進步,讓此后的唐詩大多充滿畫面感,詩情畫意的結合濃烈的純美畫風,表現了唐詩意境已經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盛唐詩歌的到來做好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