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心中都有那么一個地方吧
一個念及便心生向往的地方。
一本旅游雜志中寫到說:“人這一生中,總要去一趟西藏。”
對我來說,那個一生總要去的地方,也恰好是西藏。
我對那片神秘的圣土生滿渴望
純凈湛藍的天空、神圣的雪山冰湖、淳樸的民風、虔誠的信仰以及曼妙生花的異域風情...
今天這本書里,講得不僅僅是壯觀的雪原風光,還有在那里十年面冰的生活。
1969年,不到17歲的畢淑敏從北京出發,到西藏參軍服役,自后十年,她都生活在那片神秘的凈土里。
《西藏,面冰十年》是畢淑敏對在西藏參軍時期的這段往事的回憶
新兵訓練結束后畢淑敏和另外四個女孩子被分配到阿里,成為了第一批到阿里去的女兵。
西藏阿里,世界的第三極,平均海拔五千米
在冰川上攀爬,在雪線上拉練。冰天雪地,高寒缺氧,人被高原偷走了青春和力氣,各個如同行動遲緩的老翁。
昆侖山里漫長的冬季,長得使人忘了還有其它季節
昆侖山高聳的海拔,使得她們幾乎懷疑世界上還有平原的存在
第一次到達雪原,驚嘆于它無比的美麗和壯觀天藍得讓人誤以為是最深不可測的海底
一朵白云像沉睡千年的珊瑚礁
鉆石般的冰川在陽光下折射出萬道銀線
當兵本來就是件辛苦事兒,更何況是到遠離平原到那時還被稱為“無人區”的西藏阿里呢。可在那段看起來蒼白難熬的時光里,在作者畢淑敏的回憶之中,卻有著許多有趣的事
昆侖山的冷和高使得平凡的蔬菜成了一種奢侈品,高原上的國防軍長年靠著脫水蔬菜和各種罐頭過日子,平時滿眼所見也只有巍峨雪山。
可這樣冰冷枯燥的高原也掩蓋不住青春年少的女孩子們的奇思妙想。
沒有糖吃,就用砂糖煮成糖漿再用著昆侖山的冰水凝成糖豆。
領到一小罐花生米,大家聚在一起做花生糖,戲稱為全世界最高的花生作坊
用罐頭做小鐵鍋煮面,在鐵鍬里炒核桃
在夜里偷偷割炊事班長堆在操場上冰凍的羊腿肉,在小屋里用毛衣針串著烤
用豬肉罐頭和脫水蔬菜做成餡包餃子,高原里的水不開,就做成蒸餃
挖紅柳當柴火,等來軍郵車時就像一個盛大的節日。
收到孩子們寄來的葵花子,在國境線上種葵花,在連草都長不出的地方,開出了一朵非常小的向日葵
這些趣事被講述得活靈活現,讀入迷了甚至忘記他們在一個如此險惡艱苦的環境里。這群年輕的女兵,并沒有被這高原雪山嚇倒,反而用她們的青春與朝氣, 給這片亙古雪原增添了勃勃生機,脈脈溫情
王蒙說:“畢淑敏有一種把對于人的關懷和熱情悲憫,化為冷靜的處分的集道德、文學、科學為一體的思維寫作方式與行為方式。”
但在這本散文集里,可以看到更多的是溫馨的追憶,看到在平淡中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原來那批堅守在雪線上扛著救死扶傷重責的女英雄們,也像平原里過著安穩生活的女孩子們一樣,有小小偷懶的時候,有饞嘴的時候,有獨屬于女孩子的敏感與聰慧。
讀完全書,感受到守衛邊疆的戰士可敬又可愛,體味到藏北高原的神秘與燦爛,對這片浪漫雪域更充滿好奇與向往。
會有一天,我會懷著虔誠的仰望步入這片神圣的凈土。
面冰十年,洗去世俗濁氣,洗凈靈魂,得一顆清凈透明之心
(圖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