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嫌疑人X的獻身》。對這電影我是有期待的,畢竟當年半夜看完書震得我一夜沒睡著,畢竟當年為五阿哥和杜飛貢獻了好幾個寒暑假。作為一個商業電影的觀眾,故事順順當當講完,有沖突有起伏,已經良好了;作為一個喜愛原著的讀者,電影帶我重新回憶了一遍故事,但并沒有讓我看到故事背后的其他東西。總的來說,沒看過原著的可以去影院看看,畢竟有個好故事;看過原著的,還是在家翻翻書吧。
接下來說說電影本身。
1.原著還原和改編。
原著的背景是90年代的日本,如何落地到21世紀的中國是個問題。劇本在保留了原著骨架的基礎上,在本土化和現代化上面是花了不少功夫的。比如跳廣場舞的大媽,比如用租車卡租來的自行車,比如服裝店的監控等等,仿佛故事就發生在身邊。
石泓和唐川爬山的情節設計得很巧妙,唐川的失足、緊張讓這個人物生動起來,是王凱難得的頭上沒有偶像光環的鏡頭。那幾個落葉的鏡頭也很有意思,引領觀眾去思考和理解人物間復雜的內心世界。
石泓上吊自殺時,陳婧母女的出現拍得非常溫暖,像光芒般照亮了整個世界,與電影整體灰暗陰冷的調調產生了鮮明對比。電影里增加了捐書的情節,真是恰到好處。一來讓敲門拜訪變得合情合理,二來增加了曉欣和石泓之間的互動,加強了兩者的情感聯系。
手表進水那一段我本人不太喜歡。像石泓這樣天才的人,怎么會犯這樣的錯誤,留下這樣的把柄,他只能敗在感情上。
后半段石泓追殺唐川的情節是影片的小高潮。從劇情上加深了戲劇沖突,也是唐川發現事情真相的轉折點。但是我本人并不喜歡。同樣,像石泓這樣天才的人,面對唐川這樣的對手,搞個假意追殺,太簡單太刻意了。感覺編劇侮辱了石泓的智商。
影片結尾的處理是想讓主題升華一下吧,可是弄巧成拙了,不如原著中的戛然而止來的震撼。
2.細節處理。
作為推理電影,細節呈現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了觀影體驗。影片在細節處理上差強人意,簡直粗糙。
舉個栗子。流浪者是故事里很重要的一顆蛋。原著中對“罐男”和“技師”都有詳細交代,聰明的讀者可以推理出案件的真相。電影里一個鏡頭就帶過了,跟路人一個樣,完全沒印象。原著中的新大橋因為流浪者聚居,而很少有人經過,這也符合常理。電影里交給我們的是賣小吃的攤位,來來往往的行人,跳廣場舞的大媽,恩,好一派熱鬧景象。等等,旁邊長凳上坐著的撿破爛的老頭是怎么回事,撿瓶子走累了坐下來歇歇?什么,你告訴我這兒是游民之家?你在逗我嗎?我很好奇劇組有沒有見過真正的拾荒人,有沒有見過真正的廣場舞大媽。游民們有可能在一個跟廣場一樣熱鬧的地方聚居嗎?大媽們會愿意在一堆堆破爛旁邊跳舞嗎?難道導演還安排了時空扭曲,大媽穿越的戲碼?這一部分,日版里面的處理就比較到位,跟我腦補的場景高度吻合。
3.演員和角色
王凱塑造的唐川用力不足。王凱的銀幕初秀是本片的一大賣點,多少迷妹都是奔著他去的。可是,凱凱你演的教授成天不搞研究,而是在破案是怎么回事?那一副目中無人,傲視群雄的模樣是怎么回事?我心目中的湯川不只有英俊的形象,更需要機智的頭腦和對生活的熱愛。而在電影里我看到的不是湯川,是靖王附體的偶像凱凱王。最搞笑的是少年石神和唐川的相視而笑,和后面呼應的中年石神和唐川的相視而笑。太出戲了,發型都一模一樣呢;太尷尬了,我還只是個孩子啊。
張魯一塑造石泓用力過猛。電影里的石泓佝僂著背,聲音蒼白無力,眼神空洞懦弱,摳出來我以為是祥子。看的出,張魯一是走心的,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但不是我心目中的石神。我心目中的石神是隱忍的,而不是扭曲的。石泓的精神世界應該是豐滿的,數學也好,愛情也好,有寄托的人就有希望。
林心如全程出戲。不多評價了。
最后
沒看過原著的一定要去看看啊,那才是東野奎吾的嫌疑人。
沒看過日版的一定要去看看啊,那更像電影里的嫌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