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朗讀者》節目,其中一位朗讀者麥加在給寫兒子的信中這樣說:讀書就是回家!
聽過最多的關于讀書的比喻:書是朋友,書是導師,書是知音,讀好書就是在和高尚的人交流!我從未懷疑過類似這樣的比喻,甚至覺得這比喻還還不能完全說盡書的好處。
我喜歡讀書是它能在我孤獨時給我慰藉,在我感到人世炎涼內心布滿陰霾時,它能為我指點迷津,它帶不來多少實質性的物質幫助,我說書好,大抵只有和我一樣愛書的人或者只有自己能懂。讀書讓人安心,能讓人心胸開闊,能讓人找到知音的感覺,都說知音難覓,有些終其一生也恐怕也遇不到一位真正的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誰堪聽?如果伯牙相信人終其一生還能遇一位子期一般的知己,恐怕不會折了那把琴。
知音可遇不可求,如果非要求,那別去人群里尋覓,而是去書中,當然我說的絕對是好書,對你人生大有裨益的書。深知書的好處,但第一次聽說讀書就是回家,我條件反射似的自問:那對于不愿回家,家中充滿著痛苦的人,說讀書就是回家,豈不是痛上加痛嗎?豈不是說對有些人而言書就是痛苦的跟原地?
在我的整個成長史里,最怕聽到的一個字就是“家”,一想到家,便想到爭吵,一想那爭吵制造的烏煙瘴氣的氣氛,別說想回家,我是希望能逃多遠就逃多遠。在我整個上學的生涯中,學校是躲避家庭戰爭的臨時性避難所,所以住宿對我而言就是天堂的生活,自由自在,除了比較孤單,但比起爭吵,孤單根本算不上什么。
高考填報志愿,不爭氣的我只能上個普通的三流大學,我報考志愿的第一心愿是:離家遠,但是不幸的是因為戶口原因,我只能選擇報考本省的一所普通三流院校,這讓我一度不悅,但好在離家較遠,為了不回家,我在大一的第二學期就開始努力掙錢學費、生活費,沒向家里在要過一分錢,當然就有更多的理由不回家了,偶爾回家一次,也是行色匆匆。
你問我想家嗎?想,非常想,但想的是我臆想中的幸福之家,沒有爭吵,一家人相親相愛,吃的也許簡單,卻有家的味道,事實卻是臆想有多美好,現實就有多凄涼。平常日子還好,尤其是到了諸如中秋節、春節這樣中國傳統節日的那一天,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我是既想家又恨家,既為自己能獨善其身而感到幸運,又為逃避家庭爭吵冷落家人而感到自責難受。
在農村,孩子從不回家,就會被人說三道四,尤其左鄰右舍知道我只在省內讀書,回家是極其方便的,家人也是怕這這一點,每逢春節,拼了命的叫我回家,而那仿佛是我人生的劫難,每回家一次,我終生不婚的決心就加深一層。家,仿佛就是地獄。我一直都在努力,但始終改變不了家的命運,也無法理解自己想回家而怕回家的糾結心理,而這種情感無處表達,我只有看書,尋求一片心安。可以說讀書是我遠離家庭而走的一步棋,等我終于遠離了家,想家難耐,讀書又成了讓我安心不想家的鎮靜劑。
在書中,我理解了每一個不幸者骨子里是渴望著有幸福的家的,只是像周國平在《家》中說自己我的價值取向是:能有一個好伴侶其次是沒有伴侶,最糟糕的是遇到一個壞伴侶,我恰恰是從后往前理解這句話的,這也導致我第一念頭是倘若會有一個不幸而非幸福的家會怎么辦?還不如不要家的好。
都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說“讀書就是回家”的麥加,也是和兒子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交流即是爭吵,一爭吵兒子既會離家出走,比仇人還難說。后來在兒子遠赴異國他鄉讀書,父親麥加便將一封信偷偷塞進兒子的行李箱,信的末尾就是“讀書即是回家”。讓書帶你回家,書書安你的心,讓書去練你的翅膀。兒子在讀完父親的信后,回了兩個流淚的表情。我想那一刻兒子理解他的為父之苦了,也一定從這一刻開始從離家出走的叛逆少年轉便為想家念家的在外游子,那一刻,家在他的心里一定是溫暖的。
我思考了很久,家,本是幸福溫暖,讓人踏實的代名詞,不幸家庭的人渴望有個幸福的家,幸福的人渴望到家中感受生活不曾給予的溫暖總的來說,家,本是最該讓人能安心依靠的港灣。無論是處于什么樣的遭遇致使家不在溫暖,但家中的人總也希望努力化解不幸,渴望著相親相愛的,無論有多少不幸致使一家人形如仇人,有血緣的親人總是會努力化解矛盾,沒血緣的夫妻,即便分道揚鑣,還是會在遇到真愛時更加投入幸福當中,在努力去營造著一個幸福的家。這說明什么呢?家是好的,依然是幸福的代名詞,是讓漂泊在外的人想要踏實依靠停泊的港灣。沒有不幸的家,只有不好的人。終其結果我們該學會的還是如何做人,家是無辜的,是和好書一樣具有吸引人停泊棲息的魔力的。
無論是漂泊在外的單身漢,還是有家不能回的游子或是男人女人,想家是最自然不過情感了,如果不能回家,回家的愛無處安放而感到孤獨落寞,那就去讀書吧。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那金屋就是賽過黃金的溫暖之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