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兩件昨天比較有意思的事。
第一件事,白天在公司通過思維導圖分別用SWOT、櫥窗法和決策平衡做了個自我剖析,結果很很有意思,三種方法結果都指向同一個我一直都否定和排斥的方向,當然,排斥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因為太本我,所以一直覺得應該只是業余生活中比較私密的一小部分,都不敢讓它過多染指生活,更不要說將其作為事業方向,最多也只是幻想若有一日事業有成,將那部分比例放大一些,也只是一些。
所以,看到結果時有種哭笑不得又似乎明朗解脫的感覺
仿佛收到靈魂深處的質問:為什么不呢?
雖然有一大堆理由,為什么不呢?
所以,事情似乎變得簡單多了,不要問我結論是什么,時間會給出答案。強烈推薦大家可以試試深度剖析一下自己,重新定位未嘗不是一件喜事。
第二件事,晚飯后在沙發看書,張老師跑過來說要給我講故事,欣然答應,講的是前兩天她剛讀的一本書《追風箏的人》,聽完我腦海徘徊著幾個關鍵詞:利益驅動、罪惡的戰爭、自我與存在感、人性、寬恕與救贖、返璞歸真、愛與成全,簡單串聯一下:
利益驅動下人類的的貪欲是無止境的,罪惡的戰爭掠奪是強權者做直接有效的搶劫路徑,如同自命主宰世界的侵略者一樣,群眾演員在追尋自我、爭奪存在感的路上同樣不擇手段,迷失的自我常常激活人性丑惡的弱點,付出與成全畢竟是少數人難得的擔當、好在多數人在人性善惡與自我真偽的沖突斗爭中最終能夠回歸,在寬恕與救贖中被寬恕從而實現自我救贖,返璞歸真用愛成全世間的美好,仿佛我們一直拼命追尋的生命的意義都不再重要,或許不過如此。
故事要素就不跟大家累述了,因為再優秀的講述著和翻拍影視作品都不及原著的魅力與味道,推薦大家可以看看,推薦的理由是,張老師在讀的時候我看到至少哭了一次,給我講的時候流了三次眼淚。
其實我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與要求很簡單:愛自己(做真我、有胸懷、寬恕別人),敢擔當(責任、錯誤),成全別人。最后我倆一致表示要在有限的余生做些更有意義的事。同時,我也轉變了一個觀念,之前我一直盡量阻止和避免她接觸這個世界不好的東西,尤其是爾虞我詐人情冷暖生活劇,妄想能夠一直保護她的純真、美好與快樂,但逐漸發現其實傷害無孔不入而且她也很強大,同時也需要更強大,我們都需要。我想說的是模式的確立、調整與切換很重要,愛人、家庭、朋友、合作伙伴,生活、事業,一定要有相對邊界、相對平衡從而確立相對模式,不然生活就容易失重、失衡、失調,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與干擾。張老師偶爾會因為單位上一些事,而義憤填膺,我常常勸她:“要知足積極感恩,不要鄙視為生活茍且的人,因為茍且是一輩子的事,我們都一樣。”但慢慢發現其實那只是她模式中吐糟的小儀式而已。
現實中很多人的生活是失調的,就像大多數人是亞健康狀態一樣,不過問題可大可小,提高眼界提升境界或許能夠幫助回歸。最常見的是,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工作看起來很努力很上進,對同事對客戶都很友善,在圈子里表現得相當優秀甚至完美,但同時必然很難顧及和成全家庭與生活,所以他的人生可能是失調的甚至缺失的,當然,人生追求各不相同無可厚非,只是,這其中大多數人只是自以為很努力或表現得很努力,然后樂衷于把自己的生活裝扮成他看到的以及自己渴望成為的成功人士一樣,NO ZUO NO DIE,你開心就好!
生活離不開茍且,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