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喜歡聽音樂的人,以及準備進入音頻發燒圈的人,還有在圈里混了很多年的人,都能輕松的享受音樂。
土豪請走開,鍵盤俠滾粗。
有不同意見的就不要評論了,省著我看到了還得花心思去吵架,對大家都不好,對吧?
先貼一個段子
功放有一個就行,玩音響最后就是玩電源。 用火電的力度大點,聲音偏暖,用水電的聲底偏冷,但解析力很高,水電中,以葛州壩的電音色最好,火電中以北侖電廠的電音質最好,因為燒的無煙煤的比例最高。2)同一套器材,晚上8點到10點的時候音色就感覺有點偏冷,晚上11點之后聲音明顯偏暖,后來才發現高峰電用的是外省的水電,低谷電以本地火電為主,鐵證如山!
明顯利用了“通感”這個概念,對于不懂的人來說,火給人的感覺溫暖,發出來的電出來的聲音就一定是暖聲,水給人感覺是清涼的,出來的就是冷聲,無煙煤跟無雜音或許有點隱性聯系?這不就是心理暗示嘛,做設計特別是交互和工設的都懂,但是用在這里忽悠小白顯得自己多高端,我就看不慣了。
再貼一個鏈接
http://www.klippel.de/listeningtest/lt/?page=instructions
金耳朵聽力測試搞完這個測試我就感覺,解脫了...上面的結果說我已經分辨不出什么幾萬塊錢的音響和幾百塊的有什么差別,那我還買個毛蛋- -||
我,一個窮人,半年前,入手了心儀已久的K701,順帶著買了個Dacmagic Plus,還有一根v10 USB線,自從買了這一套,聽音樂成了煎熬,以前我更關心旋律如何,歌詞是不是寫的美,現在關心的更多是我多花了2500塊錢買的dac到底值不值,我反復的用手機和dac進行AB,事實就是:
聽不出什么差別。
耳機的聲音很容易區分,701和earpod的聲音肯定是能聽出不一樣,畢竟一個是大耳,一個是半入耳,但是同樣耳機的前提下,不同的音源幾乎聽不出什么太大的不同,最關鍵的是,我覺得都可以接受...
于是我就想開了,事實上我覺得,花點錢買個無線藍牙的音響是正道,回到家自動連上手機就能聽完路上放到一半的自己喜歡的音樂,躺在床上可以連ipad看看電影,最棒的是可以跟家人分享自己喜歡的音樂,這可能才是我最需要的,也許這就是傳說中的“還沒發燒呢就先退燒了”吧...
或者你也可以說我是因買不起天價設備,所以吐槽,恩...這我倒是無話可說...土豪的世界我不懂...
每次看到某些帶著各種口吻去爭論器材好壞的人,就很反感,這些人不放棄一切機會地正面的活著旁敲側擊地炫耀自己的財富,或者炫耀自己的見識(真假不明,對錯不定),我承認我水平還沒有高到見到這種人很淡定的境界。
耳機玄學到底是什么,我就偏激點說了,感覺不過是一群人生自己買了一堆貴重的器材而別人不知道價格到底有多高而搞出來的一套狗屁理論,以獲得眾人崇敬以及羨慕的眼光為最終目標,如今炫耀這個事兒,想想也是醉了,炫耀之前一定要先看看周圍,首先要確定還要有他覺得比他還要糟糕的人,不然一招出去就自擺烏龍了,一定要低調,炫耀的關鍵在于表面上一定要謙虛,話一定不能多,要言簡意賅,一定是“無意間流露”,要是像我這樣絮絮叨叨的一大篇就全露餡兒了。
而且他說的他一定是覺得你輕易無法查證,或者不便查證,大多數人看看也就罷了,遇到少數幾個較真兒的,就能看到他們撕破嘴臉的樣子了。
扯遠了
奉勸那些天天逛壇子尋思到底是買這個還是加點錢買那個的朋友們啊,省省心吧,有那時間多去網易云音樂或者蝦米上淘兩首好歌聽聽多好,一旦走上了燒器材條路,從此音樂是路人,器材應該是服務于音樂的,而不是主導音樂的,真正美妙的音樂應該來自詞曲作者的激情和才華,來自聆聽人的心境和感悟,天價器材給你帶來的,只不過是完美的聲音而已,聲波對鼓膜的生理刺激是永遠比不上旋律和歌詞對心靈的震撼的,選如果你還在糾結買哪些天價器材,那真的是得不償失。
要真的說買,那別買爛到會傷害耳朵的耳機就好了。
總算是寫完了,有些事情,真的是不吐不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