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了市區的花燈,差點把家鄉的這一元宵節活動給忘了。
扮玩,我們俗稱“玩十五”,在淄川,各鎮各村還有區里,都會提前排練好節目,大家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去表演,送去歡樂和祝福。這些節目,想起來挺有意思的,扭秧歌、三句半、踩高蹺、呂劇,區里還有舞獅子表演。不管村子里財力幾何,都會打起鼓、敲起鑼,熱鬧一番。
小時候,過了正月十二,就會有別村的扮玩隊、鑼鼓隊來到村里。大隊(也就是村委)只要喇叭一喊,大人小孩就趕緊放下手頭的活兒、動畫片,生怕到晚了錯過開場。有的戶家遠,行動慢了,甚至會錯過整場演出。村子偏,各戶居住分散,平時路上見不大著人,可一到這時候,鑼鼓擊醒了沉睡,期待趕走了冷清,鄉親鄰里聚一堂,比拜年還熱鬧。
這種村里的串鄉演出,充滿自娛自樂的味道——花花綠綠的衣服一穿,舞跳起來;話筒一拿,歌唱起來;紅綢子腰間一系,秧歌扭起來。以前也不講究什么搭臺,也沒有人主持,大家演大家看。上小學的時候參加過一次扭秧歌,跟在大人后面,步調全亂,卻有模有樣。那時所有參加的人,不論大人還是小孩,都會發煙發糖,我就是沖著糖去的。
近些年,不少村民都遷居城里,村里的扮玩也基本不出村了,每年演出都是那一二十張熟面孔,靠著幾個愛好的人撐著老傳統,有了主持人,也玩上了錄像。工作以前,村里的扮玩我是必去的,因為總有一種明年可能看不到的危機感。現在,在外地工作,元宵節一般也不回去,我已經兩年沒有看這種演出了,慶幸的是,扮玩還在,有熱情的人還在。
區里的表演規模要大很多,是要游街的。新聞上說,淄川區元宵節民間藝術進城表演活動已經連續舉辦32屆,今年正月十五,12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扮玩隊伍、近1700名演員將沿松齡路、吉祥路、般陽路等城區主干道,進行舞龍舞獅、秧歌、高蹺、芯子等傳統民俗表演。
還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次,因為我個子太小,人又太多,爸爸就用肩膀馱著我,我扒著路邊商店的防盜窗,遠遠地看到了踩高蹺的書生,還有秧歌隊,然后就沒有其他印象了。
結婚以后,婆家在泰安這邊,跟婆婆聊起來,她說她們村子里以前也是有這種形式的演出的,不串鄉,也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但是一提到排練節目,大家就心知肚明了,參與也挺踴躍的。后來,電視普及了,這類活動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