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的正月十五元宵節,是全民參與的節日。剛剛過完年,每到下午,村委會就會響起震耳欲聾的鑼鼓聲,這是在通知大家集合呢。沒有專人管理,沒有任務,沒有目標,只要鑼鼓聲響起,大家都興高采烈自愿來到村委會,個人根據個人的特長,開始了十五那天鬧元宵的準備、訓練活動。
扭秧歌
村里秧歌隊的成員幾乎包括了全體村民,因為全憑自愿參與,可以是老人,也可以是孩子,哪怕像我們七八歲的小孩子也不會被排除在外。我記憶中的秧歌隊包括打花傘的、敲鼓的、踩高蹺的、扭秧歌的,每一類都有經驗豐富的老人們專門指導。
一、頂花傘
頂花傘任務一般由經驗豐富的老人擔任,可別小看了這項任務,他們可相當于樂隊的總指揮,起到引領全局的作用。他們都有一套專業的舉傘動作,鑼鼓隊就根據他們的指揮動作,敲出不一樣的鼓聲,變化出不一樣的隊形。比如舉傘的人蹲下轉傘時,鑼鼓隊也會共同做下蹲動作;舉傘的人站著原地轉傘時,就表示秧歌隊暫停前進,原地表演節目。
二、鑼鼓隊
這是整個秧歌隊的靈魂代表,一般分為大鼓隊和腰鼓隊。大鼓隊由年輕力壯、技術嫻熟的男子漢擔任,他們必須敲得鏗鏘有力、節奏感強,有時還要臨場發揮,和著鼓聲來一段說唱節目。那時我就對這種鏗鏘有力的說唱很著迷,可是他們說得那么起勁,我卻聽不懂什么意思,應該是古代的典故一類的,還帶有各種方言。
腰鼓隊則是漂亮的女子們盛裝參與。那時人們非常傳統,平時不允許化妝打扮,女人也不怎么出頭露面,而每年的元宵節就成了女子們展現自我、發揮才能的機會。她們往往化了細致的妝,穿著漂亮衣服,花枝招展敲著腰鼓。她們是秧歌隊的顏值擔當,是最吸睛的一隊人,據說好多美女就是通過元宵鬧秧歌,被心儀的男子相中的,成就了美好姻緣。我那時很盼望著快快長大,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能加入風光無限的腰鼓隊。
三、秧歌隊
秧歌隊可是老少皆宜的群體,人人都可加入,人人都能玩得精彩。高蹺隊是最精彩的一隊,他們都踩著一米多的高蹺,又蹦又唱又跳,專做驚險刺激的動作,吸引人們的陣陣掌聲。他們穿著古代的衣服,戴著各種漂亮頭飾和面具,表演傳統的流傳久遠故事。有的演白蛇傳,有的演西游記,有的演高蹺上下腰撿東西,還有個壓軸節目,就是踩高蹺的上下疊成三層,最高能到好幾米,排成金字塔形,技術最好的那個站在金字塔頂端,還要身體左右搖擺,那場面非常刺激壯觀,贏得的掌聲喝彩聲也是最多。
還有一些負責搞笑的,他們往往都是扮的丑角,穿上老人的灰大褂,肚子里塞個抱枕,抹個黑黑紅紅的大花臉就可以上陣。他們或獨自表演,或三五成群,笑著鬧著,引來陣陣哄笑,忘掉了平時的勞累和艱辛。
四、孩子隊
特別說說我們七八歲的小孩子,愛湊熱鬧又啥也不會,也要參與秧歌隊,有辦法!大人們會在我們腰間系個紅綢子,教給我們走十字步,具備這兩點,我們就是正兒八經的秧歌隊一員!連著幾天,我們就跟著自己的秧歌長龍隊,從早到晚,從一村轉到另一村,沒有疲倦,只有快樂無比!
那時村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隊,在各村轉完了,十五那天就集合到鄉鎮,來個秧歌大鬧元宵節。各個隊拿出自己的絕活,互相比試,評選出比較好的秧歌隊,再去縣里做匯報表演。被選上的秧歌隊可真像中了狀元一樣,隊員們歡呼雀躍,繼續努力練習。
鬧花燈放煙花
一、花燈
也是剛剛過完年,公園就如期來了花燈工程隊,他們是為一年一度的花燈節來扎花燈了。這是個需要十來天的大工程,公園也會因此關閉幾天,于是我們天天跑去往里觀望,盼望著公園早點開門。十五晚上,花燈節開始,公園四周都扎了密密麻麻的紅燈籠,漫步期間,我們仿佛置身于美麗的天宮,浪漫而又美輪美奐虛無縹緲。我最喜歡過的是花燈橋,人們摩肩接踵,擠在掛滿燈籠的橋上,又說又笑,非常有意思。
花燈各式各樣,有龍鳳呈祥,有八仙過海,有十二生肖等等,如果我們一樣樣細細去看,恐怕一晚上也看不完。小孩子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感興趣的,是各種各樣的美食,棉花糖、糖葫蘆、爆米花等等,讓他們欲罷不能。還有各種娛樂活動,套圈啦,打槍啦,坐各種搖擺車啦,讓孩子們樂不思蜀。
二、放煙花
花燈節尾聲,一場大戲即將上演,那就是放煙花。看煙花是一件浪漫唯美的事,望著天上各種漂亮的煙花,每一個人心里總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動。那時我會離開擁擠的人群,靜靜坐在一邊,看著轉瞬即逝的美好煙花,想著短暫而又精彩的人生,我總會默默許個愿,盼望我的人生也像煙花一樣絢爛無比,在生命的長河中,希望我的一生也會美麗地綻放一次。
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了,好多美好的傳統文化也在人們心中慢慢淡去。鑼鼓聲遠去了,煙花不允許放了,我們的元宵節除了吃吃元宵,除了手機和網絡,可不可以還有別的娛樂項目?至少,我們可以走出門去,享受室外的的美好陽光,享受與朋友在一起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