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有本心”與“觀海者難為水”兩方印章的現實意義》
? ? ? ? ? ? ? ? ? ? 冬冬撰文與篆刻
? ? ? ? ? ? ? ? ? ? ? ? 2021-07-06
? ? ? (一)白文印章“草木有本心”
? ? ? ? 1. “草木有本心”詩文的出處。?
? ? ? ? ? 《感遇十二首(其一)》
? ? ? ? ? ? ? ? ? .[唐].張九齡.
? ? ? ?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 ? ? ?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 ? ? ?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 ? ?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 ? ? 這首詩是詩人遭受奸黨李林甫、牛仙客的迫害,罷相被貶之后所作的 《感遇》組詩,凡十二首。“感遇” 者,有感于遭遇之謂也。“之一” 選自組詩的第一首。此詩以春蘭、秋桂自比,以喻“本心”,表達自己立身修德,惡邪守正之高尚品德。
? ? ? ? 2. “草木有本心”詩文對當今的現實意義。
? ? ? ? 草木有本心是指由本性所致,詩人張九齡在這句詩中卻獨為草木立意,這世間的一草一木都懷有一顆高潔之心。就春蘭秋困秋桂而言,欣欣向榮,它們都有自己為之驕傲的馥郁芳芬,何必盼望著美人的攀之玩賞呢?詩人在這里。是以方向的草木自閉,無論在什么樣的環境之下,都會堅守美好的品德,毫不動搖,而這一切完全是出于自己的本心,并不為了要求得著他人的賞識,字里行間流露出詩人內心深處的獨立與傲岸:既時刻保持自己內心的高潔,又絲毫不趨附權貴,令人贊頌與敬佩!我們應當謹以此“草木有本心”之詩句來自明心志。
? ? ? ? “草木有本心”以當下的現實意義在于它可用于說明事物的狀態和人的行為舉止,均是由其本性所致,并非想求得他人的好感或賞識。而野草野木每開一朵小花,卻旨在報答陽光雨露之恩,并不求人“勿忘我”,即所謂“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默默地消失于眾 人之中,不求“賽牡丹”,安閑舒適,得其所哉。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持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地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事,任憑狂風驟雨,草木從不彎腰,有道是“疾風知勁草”……
? ? ? ? 故“草木有本心”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須,來年會更青更長,很快蔓延原野。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須,一旦春風化雨,野草的生命便會復蘇,以迅猛的長勢,重新鋪蓋大地,回答火的凌虐。對于人類來講,生命力應該源自于自己的內心,如果人的內心充滿著生命力,那么就一定擁有著生命力。它可能是一份信念,一種堅守,一句承諾。
? ? ? (二)朱文印章“觀海者難為水”
? ? ? ? ? 1. “觀于海者難為水”原文出自《孟子》一書的《盡心章句上》一文。意為觀看過大海的人,難以被其它的水所吸引。
? ? ? ? ?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觀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
? ? ? ? 孟子介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后裔。孟子繼承并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 ? ? ? 2. “觀海者難為水”對當今的現實指導意義。
? ? ? ? 它是告誡世人說:“但凡見識過真正博大的東西的人會產生敬畏之心,而少有自以為是之行。”
? ? ? ? 猶如那個從“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非山見水非水“再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三重境界。
? ? ? ? 意思是“見仁見智……”應該說正是因為它對各個境界的人都有意義才會流傳如此之廣吧。
? ? ? ? “觀海者難為水”在這里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方面,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另一方面,基礎要扎實, 要循序漸進,逐步通達。
? ? ? ? “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這是胸襟的拓展,境界 的升華。
登山如此,觀水也如此。所以有“觀于海者難為水”一說。既然大海都看過了,其它小河小溝的水還有什么看頭呢?
? ? ? ? 徐霞客曾說:“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境界就是這樣一步一步提高的。
? ? ? ? 由此看來,我們還真不能小看了“游山玩水”的積極意義呢。 關鍵是看你怎么“游”?怎么“玩”?因為大自然中依山傍水的絕美景觀本就成存,倘若人人都有能夠擁有 “登山”則“小魯”,“小天下”;“觀海”則“難為水”的心智,思想境界必真正得到提高,得到升華,那也就“不虛此行”。既然“在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既然“觀海者難為水”,那么, “游于圣人之門者難為言”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所以,登山就要登泰山,觀水就要觀海水,做學問就要做于圣人之門。這就拓展胸襟,升華境界的啟發。立志要高遠,胸襟要開闊。
? ? ? 而“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是因為,光有本,水有源,太陽和月亮的光輝從不會放過任何連人眼都不可極之暗處,那怕只有一絲縫隙光必直射于黑暗,送去光明。水同樣在其流淌的過程之中,也從不會放過任何路遇的一個個坑坑洼洼,必耐心等待所有水將這些坑坑洼洼被填平,才緩緩繼續前行……由此光與水之自然現象中的本心品質,可推及我們做學問,立志于道該怎樣行呢?我們當效法“光與水”同樣應該不馬虎,不敷衍,循序漸進,厚積薄發,因為與“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同樣的啟發是 ”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達。”既然如此,我們怎能不打好基 礎,一步一個腳印地踏實向前呢?
? ? ? ? 總起來說,“觀海者難為水”這是一段激勵人立志向學和提高思想境界的絕妙好文,深富哲理,值得我們把它當作座右銘來讀,并銘記于心,而踐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