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
張九齡
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
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
誰知林棲者,聞風坐相悅。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⑴蘭:此指蘭草
⑵桂華:桂花,“華”同“花”
⑶生意:生機勃勃
⑷自爾:自然地? ? ? 佳節:美好的季節
⑸林棲者:山中隱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棲者,山林高士、隱士
⑨聞風:聞到芳香
⑩葳(wei)蕤(rui):枝葉茂盛而紛披。
【意譯】
? ? ? ? 蘭花經春雨滋潤,不斷抽芽,碧葉茂盛,紛紛披垂。金桂迎秋盛開,黃白色的小花,細密繁多,層層疊疊,顏色皎潔。蘭桂(長于山野)稟承自然之氣,欣欣然生長,自然而然地(與周圍一切)成就最美好的時節。沒有想到,山中隱士聞香而來,傾心其高潔淡泊的君子之風,喜歡上了它們。蘭桂終遇知音欣賞,和隱士兩相歡喜。(隱士欲折枝而還),蘭桂拒絕:我本是山中一株蘭草,一樹繁花,生于此,長于此,亦歸于此,天命如此,吾性自足,不求知音賞識。
【賞析】
? ? ? ? 看,詩名《感遇》,遭逢境遇,心里有感。不平則鳴,鳴則為詩。當一個人對草木有感時,是對人世也有失望與不滿吧!人生得意之時,吃吃喝喝也就算了,哪有愁?只有失意之時,才會看見月亮想哭,遇見草木含情。這一首,顯而易見,寫得是兩種極具芳香的植物:蘭桂。詩人從蘭桂外表之美(色、香、形、態)到筋骨之美(勃發的生命力)再到統一之美(其與外部環境構成的整體美),最后到其品格之美(超然于外,天性自足),層層揭示,步步深入,全面昭示蘭桂內外統一的美。由“林棲者”只是“聞風”而來,突顯其高潔之心,更借蘭桂的“不求折”,展現其自我通透圓融、不求于外物,自成一境的生命觀。本詩托物寓意,明晃晃可見詩人以蘭桂自許,亦展現了詩人超脫于物外,回歸自我豐盈和追求天性的內心。
? ? ? ? 首聯: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寫蘭桂之形貌)。工整的對偶,以蘭、桂起興,亦點出它們最美好的時刻:春(蘭)、秋(桂)。
? ? ? ? 經春雨滋潤,蘭葉碧翠而茂盛,隨微風抽展,斜抽著的豎長枝條上開著水靈靈的蘭花,多么美好!在其他詩中,我們也會看到不一樣的蘭,如“會須君子折,佩里作芬芳(蘭喻君子之德,常見意象)”,“蘭之猗猗,揚揚其香。不采而佩,于蘭何傷(惜蘭與草為伍,自傷,棄君子不用)”,“千古幽貞是此花,不求聞達只煙霞(贊蘭之淡泊)。”
? ? ? ? 桂在詩中的形象呢?“人閑桂花落(聽見桂花落之聲,靜極空靈之感)”,“不是人間種, 移從月中來。 廣寒香一點, 吹得滿山開。(贊桂不同凡俗和芳香遠播)”,“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通天地,序春秋之桂)”,“何須淺碧深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清冷之桂)”等。回到本詩,金秋時節,桂花飄香,開得繁多的黃白色細小花朵層層疊疊,壓滿枝頭。特別在夜晚時,就著月光望過去,墨綠色的葉子(據我觀察,桂葉比其他樹葉顏色要深很多。)隱在黑夜,幾乎不見。清新的黃白花更加突出,如同高懸的月亮一樣皎潔。
? ? ? ? 頷聯:欣欣此生意(寫蘭桂之筋骨)。“木欣欣以向榮。”“欣欣”二字,仿佛讓人看見蘭葉、桂花和風沐雨生長的樣子,它們就長在我們眼前,不僅外表美麗動人,天生天養的自在勃發的生命力和美好的生命姿態亦躍然紙上。
? ? ? “自爾為佳節(寫蘭桂自成一境:美之盛大)。”春天,幽蘭含香沐春風;秋天,金桂飄香淡云外。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經人工雕琢(“自爾”)。此時它們最盛大,最美好,最為人們所留念。其實,我們在春秋兩季,看到的、想到的不僅只是蘭桂,而是它們與萬物構成的統一、和諧的畫面。它們遵循天性,順應時節開放,盡情展示自己的美好,融入、擁抱當下,與周圍世界合為一體。
? ? ? ? 頸聯:誰知林棲者(轉折,打破平靜),聞風坐相悅(隱者對蘭桂傾心)。蘭桂在天地之中從容舒展,不為人知,亦不為人擾。“誰知”一問,平生波瀾,打破了寧靜。“林棲者”聞著微風中蘭桂幽香而來。“風”,一指風送花香,二暗指“君子之風”(孟子:“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網上查資料時,看到別人提了這一點,是我沒有想到的,補在這里)。借“林棲者”,亦點明蘭桂生長之地:山野之中。詩中蘭桂不是溫室里的花朵,亦不因文人的點評與贊嘆而存在。它們與飛鳥為朋,與麋鹿為友,歷經悠悠歲月,與萬物共生,享受著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相”不僅指互相,在古文中還有一意,相,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實不~瞞。好言~勸(月流瓦老師提醒)。隱者沒有因為其外在之美,筋骨之強健而駐足,而是““聞風”對蘭桂心生喜愛,互相欣賞。此處既昭示了蘭桂高潔的君子品格,亦點明隱者對其有知音之賞。
? ? ? ? 尾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寫蘭桂本性自足之心,不求于外)能遇見知音賞識,傾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聽,岳飛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孟浩然言:“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還有“但傷知音稀《古詩十九首》。”因為珍貴,因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古人才會發出“士為知己者死”的感嘆!既然有這么多知音不遇,按理蘭桂更應該倍加珍惜,何況此時它們與“林棲者”是“聞風坐相悅”。但蘭桂做出了不同的抉擇一一“不求折”。古詩中,常遇到詩人用“折枝、折花”來表達深情:折柳送別、“折梅寄江北《西洲曲》”,“折香思故人(姜夔)”等,人之情意借折枝、折花以寄托,來成全,但對草木而言,“折枝”卻是一種傷害。山中之靈自有其體,亦自有其魂:生命本身即美好,蘭桂肯定自我的價值,追求自我的圓滿。蘭桂為自己而活,不在意別人說什么,享受著生命的每一刻,于它們而言,這是重要的。此二句,仿佛是蘭桂在對隱者言說:“我們(蘭桂)長在這山野之中,坦然悠然地展現生命的美好,吾性自足,不希求您的欣賞,哪怕是您這么美好的人兒,我們也要拒絕。”
? ? ? ? 本詩所有的意象(蘭、桂、林棲者)皆美好。詩人借“林棲者”對蘭桂的欣賞和認同,點出蘭桂與隱者品格相同。詩人沒有滿足,停筆于此,而是進一步寫蘭桂的“不求美人折”,正面烘托其品格更高于隱者:隱者淡泊避世、不求名利,是退回來的選擇。而蘭桂回歸天性,自在從容。在它們心中,外界的肯定與否不重要,心靈的自我圓滿和享受每一刻的生命在場,才是最重要的。詩中兩美相較,取更美,更加突顯蘭桂鮮明的個性和超凡的見地。
【聯系背景(摘自百度)】
? ? ? ?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被貶為荊州長史時所作,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聲色,怠慢政事,寵用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結黨,把持朝政,排除異己,朝政更加腐敗。張九齡對此十分不滿,于是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本詩是第一首。
【再思考】
? ? ? ? 結合背景,看到“美人”二字,我想到了屈子。在他的詩中,“美人”的意象是自己或君王,本詩中,“美人”代指隱者(不是指詩人自己),那么是不是有那么一丟丟暗指君王的意思呢?如果有的話,本詩又多了一些孤憤不滿的味道。
【古典與現代】
? ? ? ? 本想找有關蘭和桂的現代詩,看了,不喜歡。
林中小景
金波
陽光透過枝葉
染上嫩綠的顏色
風,打著唿哨,
在葉面上輕輕滑過。
流進樹林里的空氣,
也變得又甜、又柔和。
因此,在每棵樹上,
都掛著小鳥的歌。
黃水仙花
威廉·華茲華斯
孫梁譯
獨自漫游似浮云,
青山翠谷上飄蕩;
一剎那瞥見一叢叢、
一簇簇水仙金黃;
樹蔭下,明湖邊,
和風吹拂舞翩躚。
仿佛群星璀璨,
沿銀河閃霎晶瑩;
一灣碧波邊緣,
綿延,望不盡;
只見萬千無窮,
隨風偃仰舞興濃。
花邊波光瀲滟,
怎比得繁花似錦;
面對如此良伴,
詩人怎不歡欣!
凝視,凝視,流連不止;
殊不知引起悠悠情思;
兀自倚憩息,
岑寂,幽然冥想;
驀地花影閃心扉,
獨處方能神往;
衷心喜悅洋溢,
伴水仙、舞不息。
后記:本以為讀一首詩,是爬一座山,結果是翻群山。學習了大家寫的,對比自己,才知道“二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賈島)。”不是夸張。這首詩,我從昨天想到今天,看一遍,改一遍,總覺得欠了點什么,又說不上來,感覺還可以寫上一個月。看別人做,總是輕松;自己來,就是黑洞。解讀不易,仍需努力。
月流瓦老師打分:95十10,總分105。
月流瓦老師評:
如花
月流瓦
我是草木心底的歌,
故自有清香魂魄,
玉容不染本素色,
蜂蝶自來非招惹,
斜陽無語風瑟瑟。
愿只愿,
且如春陽暖我,莫似東風輕薄。
? ? ? ? 坦然悠然盡情地做好自己,我的美麗已融入了這個世界,又何必在乎有沒有人欣賞和稱頌呢!張九齡這首《感遇》不僅描繪了一種生命狀態,更表達了一種對生命的理解 消解了外在的價值,生命的價值就在自身,就在你的生命狀態,人生圖景之中。不要在乎別人說些什么,盡力讓自己足夠美麗,這個過程是生命價值實現的過程,也是享受生命的過程。花的開放,是想要美好的心情在盡情釋放,展示自己追求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