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后的天氣,一直都在升溫與降溫中反復,原以為南國今年的春天會這樣不著痕跡的就走了。可是,卻在5月來臨的時候,雨天卻突而其來的來了。
撐著傘,聽著雨水滴在傘上的聲音,看著在雨的浸潤下,葉子變得越發青蔥,花開得越發嬌艷,但遠處的景物卻是越發朦朧了。
在路邊果攤的地上,青梅便靜靜地堆在一起,小山似的一堆,碧青地直入人的眼。盡管姍姍來遲,但也終于上市了。
說起這青梅,但那種酸,直達肺腑,就算讓人滿口生津,卻也不是尋常人可接受,讓人能直接往嘴里塞。青梅,總要在加工過后,才能讓人適口。
平日吃的涼果便是用青梅做的鹽津話梅。在鹽津話梅身上早已尋不到青梅原來青澀的樣子,它們都皺皺地縮成一個小團,上面沾著食鹽的結晶體,亮晶晶的躲在梅子干癟的身體上。那味道呀,咸得直讓人皺眉,但口腔里泛起的一絲絲甜蜜,會讓人滿口生津,引得人久久回味。
我覺得梅子做得最具震撼力的事,莫過于在《水滸傳》里,王婆做的那一碗酸梅湯。梅子在這里不僅做得好媒,還接連搭上幾條性命,最后,順帶也鋪上了武松后來上梁山的路。
梅湯不好做,但用青梅入菜,卻是極好的。這種酸味比用單純的醋,不知多了多少倍的滋味。那夾雜著清新的果香的酸中帶甜,比光是刺鼻的醋酸味,也的確讓人受落多了。
關于青梅的制品,最成功也最出名的當然是《三國演義》了,不僅出了個“望梅止渴”的成語,曹操的“青梅煮酒”還引出個一代裊雄劉備。
《三國演義》中原文為:
操執玄德手,直至后園,曰:“玄德學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無事消遣耳。”操曰:“適見枝頭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張繡時,道上缺水,將士皆渴;吾心生一計,以鞭虛指曰:‘前面有梅林。’軍士聞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今見此梅,不可不賞。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會。”玄德心神方定。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
正值梅子青青在枝頭的時候,曹操忽然記起了之前與梅子的緣分,有所感觸,于是“盤置青梅,一樽煮酒”,開懷暢飲。
也有爭議說這“青梅煮酒”典故中,酒里并沒放青梅,青梅在這里只是當了擺盤。是否如此,自有人去考究,但用青梅泡出來的酒卻是一流,做法也極簡單。
用果蒂去掉的青梅若干,搓洗掉浮毛,然后鹽水浸泡一下,再用清水沖洗干凈后,徹底陰干。找一個干凈廣口的玻璃罐,一層青梅一層冰糖的鋪滿,比例隨意就好。若是加黃片糖的話,那酒的琥珀色會更濃。
酒須得高度數,用四十度的伏特加最好,味道雖然比較淡,但可以很好的吸收果香。也可以用清香型的白酒泡,但濃香和醬香的白酒會完全蓋掉青梅味,最好不用。
把酒倒得完全沒過青梅,蓋上蓋子,陰涼處靜置三個月,酒成。據說一年以上的味道更醇厚。
韶關曲江那邊,最好釀此酒。主人也好客,“將進酒,杯莫停”,舉杯頻頻不停相勸。那梅子釀成的酒,淡淡的梅香摻在琥珀色的液體里,還夾帶著春天的氣息,讓人回味久久。
喝上一口,便忍不住的會一杯接一杯的往嘴里倒,那種甜香清冽,會讓人忘卻了它是酒,也讓人忘卻了它的后勁也是驚人的。但那樣的一杯呀,可以忘憂,于是,一杯接著一杯,便讓人也不再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