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由本身并不會引導出一個唯一的結(jié)論,它們常常為不止一個結(jié)論提供基礎(chǔ)。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從同一套理由中推斷出多個備選結(jié)論。
如果你發(fā)現(xiàn)了其他的備選結(jié)論,你就能更好地從一系列可選的結(jié)論中發(fā)現(xiàn)那個最說得通的結(jié)論。如果我們不考慮這些備選結(jié)論,不把它們當成形成自己看法的基礎(chǔ),那么我們決策的質(zhì)量就會大大縮水。
2.當人們習慣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對即錯的方式來思考問題時,他們就是在使用二分式思維。這種類型的思維往往假設(shè)一個可能存在多種答案的問題只有兩個可能的答案,從而忽略了很多其他選項,錯過從其他選項中進行選擇可能會帶來的積極信息。
僵化的二分式思維限制了我們決定和選擇的范圍,這種習慣對我們的思維具有毀滅性的破壞效果。
3.灰度思維是一種反思型思維,致力于探索用“是”和“不是”之外的其他方式回答復雜的問題。一個附加限定條件的“是”或“不是”往往才是最佳的答案。
4.阻礙批判性思維的障礙:
如果你了解妨礙批判性思維的障礙,你就可以努力讓自己在這些障礙出現(xiàn)時更加謹慎。透徹地理解并盡量抵制這些思維習慣,就能大幅提高你今后得出的結(jié)論的質(zhì)量。
①提出正確的問題可能使他人產(chǎn)生不適
被人不斷提出批判性的問題,被提問對象可能會漸漸感到不快,甚至感覺自己好像站在法庭的證人席上接受盤問。
所以,為了維系社會關(guān)系,我們必須要了解自己的談話對象,在使用批判性思維的時候注重策略。
②思考過快
如果不對我們所做的決定進行慢速、有條理的思考,那么我們犯錯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所以,在思考重大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放慢”。
所謂慢思考,就是使用我們的大腦來吸收和理性評估別人與我們交流的內(nèi)容。
我們要培養(yǎng)的習慣,是常常問一問自己:“我到底依賴什么來支持我的信念和結(jié)論?”
③刻板印象
當我們形成刻板印象時,我們就會斷言,因為某個人是特定集體中的一員,所以他肯定具有一系列明確的特征。
如果我們相信這些刻板印象,我們就會失去強勢批判性思維所需的開放、包容的精神,從而難以持開放的態(tài)度去接觸這些人和他們的思想。
刻板印象讓人試圖繞開客觀評價的艱難過程,它總是早早關(guān)閉我們的思維,導致我們忽略有價值的信息。
④限制性的思維習慣:
??暈輪效應
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有這樣一種傾向:先認識到一個人身上所具有的一個積極或消極特征,然后就把這一特征和這個人的其他一切都聯(lián)系起來。
例如,有個名人特別樂善好施,我們認為他品行高尚,因為暈輪效應的存在,我們會認為這個名人在生活的每個方面都很高尚,甚至連她的思維方式都包括在內(nèi)。
同樣地,如果有人做了什么讓我們覺得比較討厭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這人方方面面都讓人討厭。
??信念固著
信念固著是對于個人信念的堅持不改或絕不言棄的傾向,它使我們從一開始就心存偏見,只偏愛自己當前的觀點和結(jié)論。
這種對個人信念的過分忠誠正是“確認偏誤”的一個重要根源。所謂“確認偏誤”,就是指我們總是傾向于只把可以確認我們既有信念的證據(jù)當成可靠證據(jù)。
這樣一來,信念固著就會導致弱勢批判性思維。這種不幸的思維習慣讓我們總以為自己周圍的人都偏執(zhí)得不可理喻,只有自己不偏不倚。
而強勢批判性思維需要我們認識到,所有的判斷都是暫時的,或者與語境相關(guān)。
??可得性啟發(fā)法
所謂可得性啟發(fā)法,指的是我們反復使用的心理捷徑,即只根據(jù)我們手邊最容易獲得的信息來形成結(jié)論。
這種可得性啟發(fā)法和另一個有害的思維習慣——近因效應緊密相連。作為我們思維基礎(chǔ)的最容易得到的信息,往往是我們最新看到的那部分信息。
??答非所問
經(jīng)常有人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們立刻不假思索地回答他們,也不管回答得對不對。只要有人給出一個驢唇不對馬嘴的答案,就會將大家的注意力從開始討論的問題上引開。
如果有人不讓我們專注于一個問題,那么我們提出有效的批判性問題的能力更會大受影響。
⑤自我中心
所謂自我中心,是指相對于其他人的經(jīng)歷和觀點,我們賦予自我的世界以中心地位。我們總覺得自己的經(jīng)歷、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需求排在第一位,世界應該圍著它們轉(zhuǎn)。
我們在進行論證或者評價其他論證的時候,常常會忘記我們所面對的對象,我們沉浸在自己的知識世界里,沉浸在我們所知道的解決方案里。這正是我們的自我中心在發(fā)揮作用。
批判性思維者需要與知識的詛咒做斗爭。所謂知識的詛咒,是指我們無法回想起我們不具備現(xiàn)在掌握的知識時的情況。
知識的詛咒會讓我們和他人之間的對話,聽起來就像是《生活大爆炸》里謝爾頓和佩妮之間的對話:
謝爾頓:我需要你幫忙解決一個符號學上的問題。
佩妮:你說什么?
謝爾頓:符號學,就是研究符號和象征的學問,它是和語言學有關(guān)的一個哲學分支。
佩妮:好了,親愛的,我知道你以為你在解釋自己的話,但其實你等于什么也沒說。
⑥一廂情愿
一廂情愿,是指一個人寧愿相信那些他希望是真的概念或事實,而不愿相信那些業(yè)已證明為真的概念或事實。這樣一來,我們要的是事實符合我們的信念,不愿讓我們的信念與事實契合。
一廂情愿有種思維方式叫作奇跡式思維。對于一些事情,在科學還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釋時,人們就會依賴奇跡來解釋它們的來龍去脈,或是設(shè)法用奇跡來控制科學無法掌控的事物。
在強大需求的驅(qū)動下,任何對人生的隨機性或事件偶發(fā)性的信念都讓人覺得難以接受并被拋到一邊,與之相反,奇跡式的因果關(guān)系則帶給人希望:
我們之所以相信政治候選人許下的各種諾言,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宣言有什么可靠的證據(jù),而是因為我們渴望相信他們。
5.一個批判性思維者特有的習慣:
1)博覽廣識,涉獵廣泛,為從多角度理解假設(shè)提供基礎(chǔ);
2)以理由和證據(jù)作為決定的依據(jù);
3)以愿意接受的姿態(tài)對待他人的信念,但以質(zhì)疑的態(tài)度來確認該信念是否有強有力的支撐的;
4)迫使他或她自己尋求和尊重對其主張的真相的多種思考方法。
6.我們要想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創(chuàng)新作為的能力,必須依靠自己的大腦,激發(fā)批判性思維,提出批判性問題,才能保證自己不會自欺欺人和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