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8點,金融創業公司CEO的機器人已經送來整理好的財經報道,根據主人的喜好,閱讀時間。打開Bloomberg新聞,整個版面都是機器人寫出來的文章,行文流暢,可讀性強,絲毫沒有任何違和感。
晚上8點,公關公司女老板,藝術世家出身的法國人,總是會每周晚上千里迢迢前往3公里外的小劇場,即便VR技術已經發展到給人無以倫比的仿真體驗,在家完全可以享受虛擬戲劇的體驗。
這是發生在這個城市的事情。科技和文藝,理性和感性,像一張白紙的兩面,相依相存。周末香港的一個科技論壇上,大家圍繞一張圓桌,在聊著: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標準重復性的勞動,以后會被機器人替代。”
“關鍵不是過去發生了什么?而是人對將來的看法,洞察。”
“但目前基于之前的經驗,只能進行短期的預測,而長期的預測有太多不確定的干擾因素”
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會是什么樣的突破嗎?相關產業的發展趨勢會是怎么樣呢?尤其是,它對人類的工作,學習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能力要求
不同于人工智能的支持者,大部分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技術終將創造更多工作樂觀者,而事實可能介于兩者之間。人工智能不會導致大規模失業,但它會加速與計算機相關的自動化的趨勢,像技術改變之前做的那樣擾亂勞動力市場,并要求工作者比以往更快地學習新技能。Bessen 預計會有一次「艱難轉型」,而不是「尖銳地打破歷史」。盡管人們表達了廣泛不同的意見,但幾乎所有人都同意:公司和政府將需要想辦法,讓工作者更容易掌握轉換工作所需的新技能。也就是說,公司需要的是終身學習者,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那么公司需要的未來人到底應有什么樣的素質?關于這個問題,一月刊的《經濟學人》花了2頁的版面來強調公司(科技公司)對于員工的多元好奇心(intellectual curiosity)重視。高盛投研的學姐理解是:每一份工作所要求的Skill set,personality 都有差別,但也有相同之處。“一切都沒有標準化答案,一切都需要問個為什么”。多元好奇心強調創造性。也有人則認為,在這個人工智能時代,情商更加重要,態度,激情,專注,這些非邏輯性的人性的智慧,是可貴的,也是具備最大程度地能動性。另外,感性認知的重要性將會被提高。未來的工作矩陣,里面有一部分是非常規認知型工作。比如文學創作(創意寫作,小說),建筑設計,心理咨詢師等等。
正因如此,全世界范圍內的教育培養目標也產生了變化。美國,澳洲,OECD等組織都已經提出了這一21世紀素養、能力的概念。不再只是注重知識的掌握,而是注重對想像力、創造力、人格的培養、等全面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人工智能和老師到底是什么關系?
“教育”包括教和育。首先,教方面,就拿語言教學為例,語言輔助學習工具發展了這么多年,從CALL到MALL。到現在老師的武器,口語測評,寫作批改,這些工具如同望遠鏡延展了老師的視野,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方面,這種技術輔助教學的人工智能發展已經非常迅速,并且不僅僅是停留在學習的認知層面,還有情緒層面。很久前關于心流(情緒)狀態和學習結果的正相關實驗,就已經證明了情緒對學習的影響。(心流:是一種學到忘我的狀態,已忘記了自己是在學習,還是在打游戲)。成立于 2016 年 4 月公司FaceThink ,就正在與好未來合作研發學習測評系統,來輔助對學生的測評。通過情緒識別引擎,通過人臉檢測、關鍵點跟蹤檢測,以及情緒識別等,準確識別用戶(學生)的喜怒哀樂,實時分析用戶(學生)情緒反饋。
另一方面,技術也還需要不斷完善和進步。比如作文批改,這類系統像個非常復雜的黑盒子,可信度是個問題,怎么知道黑盒子里是否有不合理的規則或Bug?所以越多人(尤其是英文老師)使用過評估而認可,越值得采用,而這些比較多人認可的系統通常也經過比較長時間的優化了。而且,有些文章的品質評量,包括邏輯推演與文藝價值,需要人類的高階思考能力或感性認知,筆者認為目前這是不可能用人工系統來判讀的。現在ETS的機器批改,主體都是議論文,有基本結構套路,并且批改也僅僅是停留在語言層面的評價,對概念和觀點的評價是次要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CdVgzV9t0Q&feature=youtu.be
教育是人和機器一起進化的過程
曾有些夸大和誤導:老師和人工智能是對立的,實則不然。也有人或許對于人工系統取代老師改作文不以為然,其實英文老師應該相當感謝可以代勞處理第一層的系統,它讓老師能從繁重的改錯字、改標點符號、改文法這些瑣碎工作中解脫出來,把時間花在學習活動設計與上述第二層的文章創作評量— 也就是那些 無法被電腦取代— 的工作上。
對學生而言,電腦系統可以立即提供反饋,效率當然比等老師批改后才得到反饋高多了,而且數位歷程記錄的保留運用有助學習的持續提升。
結語
機器批改只是一個輔助性工具,bloomberg機器人的新聞寫作,都并不可怕。但如果哪天,尤其是虛構類的作品(小說,劇本),非學術類文章人工智能發展到可以寫出并且賞析諸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則細思即恐了。
因為虛構類的作品小說作為一門敘事藝術,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作者對于人類自身與人類社會的理解和思考。如果人工智能不僅可以寫出小說并且賞析,那么說明,它已經非常了解人類個體和人類社會,能夠了解人類個體的思維方式,感情和行為模式,以及人類社會的組成結構和運行規律。最可怕的就是,當他們思維感情接近了人類(產生了喜怒哀樂),會不會有一天覺醒并獲得自己的思想?
比如現在機器語意理解能否做到對這樣的句子的判斷?“老師纖細的手搭在我的手上,感覺沉淀的。為什么纖細的手又沉淀淀的?還有其他可能嗎?人類的那點小智慧,幽默,諷刺,反語,含沙射影,潛臺詞,假裝生氣,都是情感和智慧大腦互相作用的結果,這些高情商的表現,人類通過后天學習來培養這些能力。但正如亞里士多德說:任何人都可以生氣,但是對正確的人,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程度,以正確的的方式,并不是每個人能輕易做到的。人尚屬不易,更何況人工智能?
Read more at: https://www.brainyquote.com/quotes/quotes/a/aristotle132211.html
前幾天看了網絡上一個視頻,是把Trump的言語切片串聯成賈斯汀比泊的baby,真的是創意無限。需要有樂理知識,還能夠搜集對應的語料,最重要的是,恰當好處的“幽默”。
當然,一些人工智能研究者給出了幾個理由來證明為什么人們沒必要恐懼人工智能,最起碼是在當前階段。第一,吳恩達曾說過智能和感性能力以及意識是不同的。在 IBM 的人工智能道德小組工作的 Farancesca Rossi 也說過,人工智能“總有一天會覺醒并獲得自己的思想”的想法并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