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通過自己的摸索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是看到這篇文章還是忍不住轉發,希望可以給正處在迷茫期的人一點幫助。
以下是文章內容:
我曾經和很多人一樣,糾結于生命的無意義,所做的事情都不是我想要的。
對于“找到一件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渴望,驅使我做了非常多、甚至有些離經叛道的嘗試。
經過這么多年的嘗試,我已經找到了“真正想做的事”。
在這個探索的過程中,生命給我的回報是超出我所想象的豐厚。
在此,把我的經驗分享給你,祝你也能成為你自己。
首先,有四個常見的誤區。
Chapter 1
很多人對于“自己真正想做的事”的理解是:
在這個世界的某一端,存在著一件獨屬于他的事情在等著他。
所以,他只需要不斷地在外部世界去尋找,并直至找到這個答案就可以了。
Chapter 2
很多時候,人們往往意識不到、或者不愿面對自己的真實動機:
他之所以口口聲聲宣稱,要去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其實只是對于他當下生活的逃避。
Chapter 3
他們認為,只要找到那個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就萬事大吉了。
他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幻覺:
只要找到了這件事 ——
他就能全身心的投入其中,
他就能擁有熱情,
就能不再懶惰、不再晚起、不再拖延。
Chapter 4
很多人在考慮自己是不是喜歡一件事時,他們往往會盤算:
這件事是否辛苦?
是否能讓他獲得別人的關注和認可?
能帶給他怎樣的收益?
之后,再“決定”自己要不要喜歡這件事。
這四個誤區的影響深遠。
不過,有一個更重要更關鍵的東西需要摸清:
你為什么會想,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你有沒有發現,不同的人對于“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這件事,渴望程度是不同的?
你聽過很多人抱怨:我現在做的并不是我想要的,我不喜歡自己現在的工作。
但是 ——
有些人會因為所做的事不喜歡,就產生強烈的抗拒,并天天盤算著辭職;
有些人知道自己所做的事自己并不喜歡,但他對此麻木、得過且過;
有些人根本就不追求做自己喜歡的事;
有些人做著他一開始不喜歡的工作,后來卻逐漸喜歡上了;
還有些人,一直渴望做某件事情,但真有機會了,反而沒多久就索然無味了。
你可能認為:這輩子,如果不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枉活一生。
所以,當你在沒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時,你就會很痛苦。
而你父親可能對你說:狗屁!什么“做想做的事”?能賺錢才是王道!你不看看這是個什么樣的社會!做你想做的事?信不信會餓死你?
重點不在于:
你和你父親的觀點,誰是正確的。
而是:
為什么你會因為“無法做自己想做的事”萬分痛苦,但你的父親卻根本不會在意這些呢?
你想一想,為什么會這樣。
這很重要。
為什么會這樣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人和人是不同的。
沒錯,你可能也早就知道了“人和人是不同”的。
你覺得我給你的這個答案,沒有絲毫出彩之處。
但“人和人是不同的”這句話背后的內涵是:
你和別人不一樣,
所以,
別人的經驗于你而言,
沒有意義。
你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你只應該做你自己。
別人的成功、喜好、評判標準等等,都和你沒有絲毫的關系。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你而言,“了解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事。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想在一個小城市里過安逸的生活,那么,當聽從雞湯和他人的勸慰、在大城市打拼時,你是很痛苦的。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是一個很容易記仇的人,那么,當你強迫自己寬容別人時,你一定會不舒服。
如果你了解了:自己就是喜歡安靜地畫畫,那當你拼命賺錢時,這又能給你帶來多少發自內心的快樂呢?
但問題是:
你從一生下來,就開始被周圍的人和社會洗腦了。
他們告訴你 ——
“你要努力!”
“你有錢了就會快樂了”
“你能出國的話,別人都會羨慕你”
......
你相信了“別人”所說的這些,
并認為你就“應該”去追求這些東西,
你也“以為”你得到這些的話你就能快樂了。
因為,別人都在追求這些東西,
所以,你也應該去追求這些。
但事實上,你和別人不一樣。
你只是從始至終都在被周圍的人“壓迫”和“忽悠”,被他們的語言和暗示蠱惑。
你害怕被大家拋棄,于是,你不由自主地開始追求那些別人告訴你“你應該去追求”的東西。
你以為當你考上好大學之后你會很開心,但是你沒有。
你以為當你嫁給一個多金溫柔的好老公時你會開心,但你反而感覺很空虛。
你以為當你贏得很多人的關注和認可時你就會滿足,但這種滿足卻好像永遠無法被填滿。
Yes,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就像你看重“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的快樂,而你父親看重的是“賺到很多金錢”的世俗意義一樣:
你們只是各自看重的東西不同。這無所謂誰對誰錯,也不存在誰的選擇更好或更壞。
這只是每個人不同的選擇和喜好。
僅此而已。
但問題在于:
所有人都在試圖,令別人變得和他自己一樣。
你父親看重金錢的世俗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賺錢。
老師看重學習的意義,他就想讓你努力學習。
也許等你為人父母時,你也會給你的孩子說:學畫畫多好啊,媽媽給你報個班吧!
但是
賺了錢會開心的,是你父親,
學習好了會開心的,是老師,
畫畫學好了會開心的,是你。
這就是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天性被閹割和壓制的過程。
如果我們沒有在“做自己”,那么 ——
無論別人眼中的你多么成功、多么優秀
—— 你都會感覺到很不舒服。
幾乎所有人從一出生起,都在被父母、家長、老師等人壓制和操控著。
他們無法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所以,他們只會從大人的角度出發,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志,威嚇孩子去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剝奪孩子自由選擇和自由表達的權利。
所以,幾乎從一出生到現在,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在“做自己”。
父母和外界環境的壓制剝奪了我們“自由探索”的機會。
Q : 一個能夠“做自己”的人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呢?
A : 他從小有一個自由的成長環境,或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開始“覺醒”。
他基于自己的天性和好奇心,去探索這個世界。
在探索的過程中,他發現了一些他喜歡做的事情,這逐漸成為他的興趣。
對興趣的探索越來越深入,這就內化為了他的理想或目標。
因為他的好奇心和天性得到了充分的釋放,所以,他會孜孜不倦的去了解這個世界的廣度,鉆研這個世界的深度。
他會充分的信任自己的感覺。
最終,他將成為一個對生活充滿了熱愛、激情、創造力的人。
繞回我們在一開始提到的那四個誤區。
“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它根本就不是一個在外部世界像找尋寶藏似的發掘的過程,而是一種對于自身天性的發展。
假如你抱著一種“尋找自己的天命之事”的態度去尋找的話,那么,往往你是無法得到結果的。
因為,答案并不在外部的世界,不在于一個工作、一次旅游、一次辭職。
**真正的答案在你心中。 **
并且,你是否喜歡一件事情,往往也都是由“非理性因素”決定的。
你認為:
做這件事情很有前途
選擇了這個職業會讓你活得很光鮮
然后,就想把它設立為自己的終生目標,然后逼迫自己去為此奮斗。
這是不可能的。
在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人和人是不一樣的。
有些人不會過度在意“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但有些人就一定得在“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時才能開心。
如果你開始看了這篇文章,并且還看到了現在,那么,你很可能是屬于后者。
這也就意味著 ——
如果你做的不是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那么,你的內心是不會停歇下來的。
你騙不了你自己。
你也沒辦法用一個“在別人看來很好的理由”說服自己。
“渴望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這對于你而言意味著什么,你知道嗎?
這很可能意味著 ——
這是你對自己發出的一個信號。
因為你常年被壓制,永遠都在被他人的要求與期待牽著走;
所有的生活,都是被動參與,而非你主動創造。
并且,你還在日復一日地追求別人洗腦給你的“金錢、好工作、好老公、買車、買房”等這些對于你的「真我」而言無聊透頂的東西。
你的內心一直在試圖提醒你:
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但是你呢?你在做什么?
你從來沒膽量從這些、你已經習慣了的生活中,逃離出來。
你害怕別人看不起你。
你害怕自己一旦去追尋內心想要的,就會流落街頭。
你害怕自己會失去現在你所擁有的。
你害怕父母會嚴厲地阻止你并對你生氣。
......
你可能在想:
一邊做著一份不喜歡但是能養活自己的工作,一邊慢慢尋找自己喜歡做的事。
先攢著錢,等錢賺夠了,就去嘗試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為了不讓父母傷心,找尋一個又一個折中的辦法。
NO!
這些是不可能的。
你會發現:
在做那些你不喜歡的工作時,無聊的瑣碎會吞沒你,令你根本沒時間去探索自己。
你的錢永遠攢不夠,或者錢攢夠了、你也不敢去邁出那一步。
折中的辦法并沒有用,你還是處于父母的掌控之中。
令你活得不自在的,根本不是這些外在生活對你的壓迫,而是你的恐懼。
只要恐懼存在一天,它就會壓迫你。
當你害怕失去由那個“外在的你”所建筑的一切,
你就會不敢釋放“內在的你”。
而這是任何「折中」辦法都不能解決的。
因為,“外在的你”和“內在的你”本不兼容。
如果二者兼容度高的話,你也不會想去尋找“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電影《搏擊俱樂部》中有一句臺詞:
自我成長就和手淫一樣,僅是自我安慰。
只有全部毀掉,才能重新開始。
你要明白,你現在所有的思維模式,都是由于外在的環境和他人塑造的。
所以,你在探索世界、看待問題時,總會不由自主的以那種功利性的思維去衡量。
如果你還是“環境塑造”的那個「外在你」,無論你怎樣嘗試和尋找,你都不可能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就像:你喜歡一個精神世界能和你相通的男人,但由于經濟原因嫁給了一個多金的男人,最后你一定會忍不住和這個男人離婚。
“那些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有前途還是沒前途
能賺錢還是不能賺錢
這些對于你而言,根本不重要。
你自己喜歡還是不喜歡
這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 ——“怎樣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
也許,比起緊抓著從外界尋來的念頭,靜下心來逐漸「成為你自己」會更重要一些。
重要的不在于:你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你所喜歡的。
最根本的在于:你的心態。
當你感覺“你不是在做自己”時,即便你做著一件你以往很喜歡的事,你還是會煩躁不安。你無法安然的享受生活中的一切;
當你在“做你自己”時,也就無所謂什么事情是你喜歡的還是不喜歡的了。
因為,這一切都是你主動的選擇。
那么我們要如何逐漸的「成為自己」呢?
通常來講,有兩個步驟:
Step 1: 修通阻礙
Step 2: 自由探索
這兩個步驟往往是同時進行的。
這意味著,你要開始將那些所有阻礙你“做自己”的東西都清除掉。
我們可以假設在你的精神層面存在著兩個你,一個是你的「真我」,一個是你的「社會我」。(當然事實上這種假設是不存在,也不嚴謹的,“真我”這種說法也可能將你帶入一定的誤區,令你認為“真我”就和那個外在的你喜歡做的事情一樣,只要去尋找到它就可以了。但絕對不是這樣,這個比喻只是為了方便你去理解。)
你的「社會我」往往為了生存或者舊有的觀念,做出了很多的違背你本心的事情,比如:
你為了未來的生活而選擇了一份高收益的金融工作,但實際上,你想成為一名作家。
你很想辭職好好的休息一段時間,但你怕自己辭了職就很難再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了。
這二者的沖突,往往令我們痛苦不堪。
修通阻礙就意味著,你要解決這兩者的沖突。
即,你的「社會我」和「真我」開始整合,并且,是前者為后者服務。
如果你想成為一個作家,在一邊工作的同時,一邊在業余時間去寫作會是更為理性的選擇;
如果你想辭職休養,那么等你做清楚了預算,攢夠了錢之后再辭職會更為妥帖。
聽起來,這和前文所說的“由于恐懼而不敢去做決定”矛盾了。
事實上,這完全是兩個層面上的問題。
你“因為不敢冒險,所以不敢辭職,而選擇一邊工作一邊寫作”;
這和你“深思熟慮之后,決定一邊工作一邊寫作”,
雖然從表面看,做法都是一樣的,但對你而言,卻有本質的不同。
這兩者的區別,其實你心里清楚得宛如明鏡。
你很清楚,你做出一個決定,是因為“對某些束縛的恐懼”,還是“在對現實有了清醒的認識之后做出的最好選擇”。
不過,由于很多人并沒有幸運到像例子中那個“從事金融行業還有一個自己的興趣是寫作的人”一樣,他們往往連一個真正的興趣都沒有。
所以,你需要“自由探索”。
去完成你在童年時未能完成的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你對未知的好奇。
歸根結底,你要做的事情是:
了解你自己,分析你自己,做出嘗試,探索世界。
是的,聽起來都是很虛的詞。
但是,你有試著在一張紙上記錄你的想法和行為,試著分析這是你的「社會我」還是「真我」嗎?
沒有人知道,你做出一個選擇是“主動地追求”還是“被動的逃避”。
我們不清楚,你在有些時候所謂的“頓悟”是真的想通了、還是只是在自我欺騙。
誰能夠了解,你做出了一個決定究竟是出于怎樣的動機?
只有你自己清楚,只有你自己最了解你自己。
我又能為你做什么呢?
—— 不過是告訴你:
這一切都要你自己為了你自己去做,
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