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師青山周平是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北方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學院講師。他2003年畢業于大阪大學,2005年獲得東京大學建筑學碩士學位。在日本的成長經歷和北京胡同的生活經驗給了他很多靈感,他在中國做了大量的建筑設計與實驗,從對人本身的關懷出發,延伸到個體、家庭以及城市生活的面貌。建筑對于他而言不僅是由建筑實體構成的有形的盒子,也是一種消融邊界的交流共享的空間,是承載記憶和生活的部分。
2012年,他開始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進行博士研究生專門的學術研究與理論學習,并同時開始在北方工業大學講課。他認為實踐和理論既是循環遞進,也是相伴相生的,因此,在越來越多的項目機會到來的時候,在拿博士學位與進行更深入廣闊的實踐之間,他選擇了后者。“學位并不是我的初衷,我更多的是想在學術的領域有所了解,最終還是要回到實踐這個部分”。
2014年,他創立了B.L.U.E.建筑設計事務所,并進行了很多老房改造的項目,這個階段正是中國城市更新進程加快、問題層出的時候,也是媒體傳播更為豐富多元化的過程。青山周平在胡同老房逼仄空間中充滿人文關懷的設計走進了公眾的視線,并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好評。這出乎他的意料之外,也同時改變了事務所項目的情況和規模。于是,他從老房子的改造、商業室內空間的設計,觸及到更具有社會實驗性質的建筑設計。
對于個體時代,青山周平稱之為家庭3.0時代。他做了幾個定義:曾經由三代或四代人所組成的大家庭模式,稱為家庭1.0,居住空間是容納大家庭的傳統居住模式空間,如四合院、土樓;隨后都市中出現了以兩代人為主的小家庭模式,稱為家庭2.0,有了兩室一廳、三室一廳等滿足小家庭單位的現代居住模式空間;而在不久的將來,城市中傳統的基于婚姻和血緣建立的家庭模式將逐漸被以不同個體集合而居的“家庭”模式取代,稱之為家庭3.0。
他說:“這個時代,日益追求新的信息,而建筑反而顯現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除了人與人連接起來的價值之外,還要讓人有懷舊的感覺,它是承載城市和人的記憶的一個載體,這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現在發達的東西,每天都刷新,我們不會看十年前的新聞,因為它沒有價值,但是我們看十年前的建筑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它具有一種力量,它是一種城市、建筑和人的生活的載體”。
青山周平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10年左右的時間,無論是語言還是生活習慣,都已經模糊了他的國界。他認為家不是一個封閉的房子,而是屬于城市空間的一部分。北京胡同里的老房面積很小,人們的生活不止在自己的房子里進行,也在院子、胡同等公共空間一起完成。
不僅僅是北京胡同的生活,上海的弄堂、日本和歐洲的老街區也是如此,共享空間自然地融進人們的生活里,小街道像是大家的客廳,也像植物那樣有機生長著,生活的氣息、文化的特質由此慢慢顯現,每個地方生長成有意思的、獨特的生活的樣子。青山周平認為,工業革命之前的城市都是這樣的,但之后的城市則越來越同一化,在傳統的城市空間可以有很多有意思的發現和解決方案。
作為一個建筑師,在青山周平看來,建筑不是建房子的技術,建筑學也不是用來建房子的一門學科,它更多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系統,是要做有社會意義的事情。他認為自己是擅長做空間的設計師,建筑和家具只是尺寸的區別:建筑大一些,家具小一些。尤其是對日本的建筑師來說,因為日本的傳統建筑中,建筑和家具沒有特別明確的界限。
青山周平認為,現在的建筑師不止是在做建筑了,更多的是社會營造,建筑前期要做工作坊,跟當地的居民一起做設計,讓他們先參與進來。這個是社會的變化,讓使用者先開始參與設計的過程。所以建筑師的角色和設計的內容也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是在已經飽和的社會當中越來越重要的建筑的功能,建筑不一定是建完之后的使用功能,它是一個整體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為當地的人提供一個平臺。現在的建筑師更多的應該是這種協調者或指揮者,不是只按照他的想法去做,而是要控制整體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