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繡春刀》還是在《不再說分手》的媒體試映上,倆記者交談:“哎你去看繡春刀了嗎?” “沒有啊,太遠了又那么早。不過聽說好像還行啊。”
那會兒已經是7月底,距離《繡春刀》上映不過只有十天左右,但毫無動靜,沒有大幅海報也沒有微博宣傳交口稱贊,甚至我當時還不知道是我男神張震演的。后來某天在costa的時候看到了《繡春刀》跟costa做的一個什么活動,也沒細看,那張卡片太小了。
直到上映,直到近期大家紛紛痛心疾首:良心之作票房慘淡,真是令人捶胸頓足。
今天剛看完,我覺得它目前的票房是配不上它的質量,但真的沒那么冤。
其中,宣發真的要負很大一部分的責任。
再也不是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能吆喝,哪怕你東西再爛也會有人買;而沉默寡言,哪怕真有人識貨,但能有幾個人舍得停下腳步來看看你葫蘆里到底賣的是什么藥?更何況你賣的是電影,你的受眾不是那些會認真看了評分做足功課再去電影院看電影的人,你要從那些只看名字和卡司也好奇想進電影院看看這到底講什么的人手中賺錢,想要躺著把錢掙了,難。
在上映之前基本零宣傳,除了北京之外基本沒有外地媒體提前看片,據說廣州的發布會上因為大家都沒看過片子,提問都不知道從何問起,演員和導演都相當尷尬;各位主演好像也并沒有為本片宣傳出力太多,加之導演默默無名,注定了這片不叫座。
有人說宣發不好,就有人說要理解,導演本身就沒有錢拍戲了,哪有錢做宣發。我覺得不是沒錢做宣發,而是宣發做得根本就不到位。今天還在商場看到滿是繡春刀的海報,看起來好像是亡羊補牢,但是重點是:這個商場,根本就沒有電影院。
就像做彈幕場,感覺好像是不得已,為了吸引眼球而出此下策,我看完以后倒不是覺得這個片子很嚴肅不適合做彈幕——我看的過程中也發現并不是沒有槽點,但是把自己和《小時代》放在一個檔次,根本就是定位不明,無計可施,毫無重點的宣發。
但也不是沒有挽回余地——上映之后在豆瓣飚到7.6(目前7.7了),已經算是今年夏天難得的高分,再加上微博上眾多明星大V文化名人的良心推薦,今天走進電影院看到上座率還是挺高的,縱然票房破億無望,回本應該也不成問題,而且,它的“叫好不叫座”又一次引起了眾多討論,大多都是痛心疾首,相當擔憂。
在我看來這沒什么必要,國人的觀影習慣縱然不好不成熟,但你不可以指責這是錯誤的,就像你鄙視小時代不能阻止你的同齡人和年輕人往郭敬明手里送錢,你喜歡鋼的琴和美姐也沒法讓它成為大熱影片一樣。
特別無奈,現在好多片子用心做了,就打出旗號說自己是良心之作,要是賣的不好就說大家都不喜歡認真的作品了,都浮躁了……認真去完成作品不是應該的嗎?我們是有多缺良心?看著大家在推薦的時候都要加上“在這個暑假爛片云集的環境下它還真是良心之作”,就覺得我們他媽的是被馴養成啥樣了啊就不能看點好的非得把標準搞得這么低嗎。
但愿,現在這些圈錢撈錢的人,總有一天大賠,而那些認真的人,也終將得到回報。別給爛片送錢,有時間去支持一下“良心之作”,我們努力把良心找回來,不要給自己加那么多限定詞,而是能夠直接說“這是好片子。”
ps:那天吐槽的時候又說了一句心酸的話:“有沒有覺得現在看起來,《無極》和《夜宴》也沒有那么爛了?”
朋友表示認同,但接著說:“但是……你能想象,拍無極和拍霸王別姬的,是同一個人嗎?”
pps:沒說影片,其實片子前半段還可以,后面也是為了殺人而殺人,不知道為什么,很多困惑。當然全片最大的困惑是:居然有女人可以不愛張震?
ppps:據說某女演員帶資進組,所以所有她的鏡頭看起來都像打了柔光,而且不知道為什么總要在本不必要的時候掃到一兩個她楚楚可憐的鏡頭,非常出戲。不喜歡。一生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