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約練第七次)
嬰兒期是我們人生的第一個時期,是成長最快,變化最大的一個時期。
心理的發展是以生理的發展為基礎的,那么嬰兒期生理有什么樣的變化呢?
一,嬰兒期的生理發展
嬰兒出生時的大腦重量是350-400克,相當于成人的1/4,三歲時已經接近成人,大腦在這個階段形成很多的突觸(樹突、軸突),這些聯系的形成保證了孩子治理的迅速發展;身高,體重發生了巨大變化;腦電波在五個月的時候出現α波。α是人在清醒時的腦波,比方說學習的時候人的腦波就是α波。五個月以前的孩子沒有α波,80%的時間用于睡覺,五個月之后,睡眠時間逐漸減少,活動增多,開始與人交流,獲取信息。
二,嬰兒期動作的發展(心理的發展離不開動作)
嬰兒初期的動作主要是先天的無條件反射:吮吸、抓握等。撓腳心、手心時,嬰兒的反應不是向內縮,而是往外展開——巴賓斯基反射。巴賓斯基反射(Babinsky reflex)是新生兒反射的一種。用火柴棍或大頭針等物的鈍端由腳后跟向前輕劃過新生兒足底外側邊緣,其大腳趾緩緩上翹,其余腳趾則呈扇形張開的反應。因法國神經學家巴賓斯基發現而得名。最早可見于4個月~6個月的胎兒。約在出生后6個月~18個月該反射逐漸消失,但在睡眠和昏迷中仍可出現。2歲后為足蹄反射所代替。此時若再出現巴賓斯基反射,一般是錐體束受損害的表現。臨床上可用這種原始的屈肌反射來檢查患者的錐體束機能是否正常
(一)嬰兒動作發展的意義
1.心理發展的源泉或前提(交流獲取信息)
2.心理發展的外部表現(如果五六個月時巴賓斯基反射還沒有消失,孩子就有腦癱的危險)
3.促進空間認知的發展
是認識世界的一個手段,如用嘴品嘗所有東西;爬、走、觸摸等可以增大孩子的活動空間,改變角度。
4.促進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
直立行走不僅讓孩子有機會認識更多的事物,也可以與更多的人交往。可以用動作表達想法。
(二)嬰兒大動作的發展
頭尾原則:從頭到腳的順序
近遠原則:
大小原則:先是軀干會活動,大肌肉群控制跑跳,后會拿筷子等精細動作,由小肌肉群控制
(三)嬰兒精細動作的發展
六個月的時候能把大拇指和其他的四指分開。
動作的發展是有規律的。
內部的生理發展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外部的訓練是沒有效果的,拔苗助長的超前教育常常會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動作的發展使嬰兒感知覺迅速提高。
三、嬰兒感知覺的發展
(一)感覺的發展
1. 視覺的發生與發展
4~5月的胎兒有視覺
剛出生的嬰兒最適應的視覺距離是被媽媽抱在懷里時臉與臉的距離。
3~4個月的嬰兒分辨彩色與非彩色
6~12個月的嬰兒達到正常人的視力范圍
2. 聽覺的發展
6個月的胎兒有聽覺
0歲就有視聽協調能力
3~~6個月的嬰兒對于聲、像吻合的物體能長時間地注視
0~6個月的嬰兒能辨別音樂中旋律、音色、音高
3. 其他感覺的發生和發展
(1)味覺
胎兒3個月開始發育味蕾,出生就偏愛甜的東西
(2)嗅覺
胎兒末期已具有了初步的嗅覺反應能力
4天開始喜歡母親身上的氣味
媽媽不在身邊時,穿過的衣服(內衣)對大哭不止的孩子有安撫作用
(3)膚覺(尿布濕了會哭)
胎兒4~5個月有觸覺反應
0~3個月的嬰兒有初步的視觸協調能力
4~5個月的嬰兒視觸協調能力已發展起來了
(二)嬰兒知覺的發展? 深度知覺? 距離知覺
七八個月的孩子有了深度知覺和距離知覺。
視崖實驗:兩個月的孩子在視崖邊心跳變慢,而會爬的孩子在視崖邊心跳變快,這是為什么?兩個月的孩子還不會爬,沒有被摔過,他不會怕,而是感到好奇;已經會爬的孩子有過被摔的經驗,看到視崖就會怕。
人在好奇的時候心跳變慢,在恐懼的時候心跳變快。
四,嬰兒注意的發展
嬰兒偏愛注視人臉,因為他們對曲線、輪廓線和復雜刺激感興趣。
孩子一歲時的注意力時長可以達到20~30分鐘,真正的有意注意在三歲以后出現。
討論:孩子可以看電視,電腦嗎?
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在嬰兒期過多接觸電視或電腦,尤其是電視,孩子后來就容易出現注意缺陷(可能多動,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也會受限。過多使用電子產品,不與人交流,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會遲緩。
五、嬰兒記憶的發展
(一)胎兒8個月已有了聽覺記憶
(二)3~6個月,嬰兒的長時記憶能力有了很大的發展
(三)6~12個月,嬰兒的長時記憶保持時間延長
認生說明他能記住親人的樣子。
開始有模仿性動作,這也是長時記憶的表現。
六、嬰兒言語發生與發展
(一)嬰兒言語的發生
0~12個月是發音準備和理解準備期
(1)反射性發聲階段(0~3個月) 韻母/元音
(2)呀呀語階段(4~8個月) 聲母\同一音節
(3)學話萌芽階段(9~12個月) 近似詞的音
(二)嬰兒言語的發展期
1~1.5歲,理解言語發展的階段
能聽懂大人的話,吵他他會生氣,但還不會說話
1.5~3歲,積極言語能力發展的階段
不完整句:
單詞句:1~1.5歲 球球、抱抱
電報句: 1.5~3歲 媽媽鞋、娃娃排排坐
熟悉的人才能聽得懂
七、親子依戀
(一)依戀的類型
1.安全型依戀(占65~70%)
2. 回避型依戀(占20%)
對爸爸媽媽的到來和離開沒有反應
3.反抗型依戀(占10%~15%)
媽媽走他哭,媽媽來他還哭;抱著他,他哭,不抱他他也哭。非常矛盾!
(二)心理學家鮑比(Bowlby)等將嬰兒依戀分為三個階段
(0-2歲期間的希望品質能否形成,取決于他與撫養人的親子依戀是否建立)
1.第一階段: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0~3個月)
2.第二階段: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
3.第三階段:特殊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3歲) 見到陌生人會躲、退縮
這說明孩子在六個月以后,開始跟撫養人形成特殊的情感依戀關系,即親子依戀。
(三)依戀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恒河猴的實驗
靈長類動物需要愛撫,人類也是如此。皮膚的接觸更容易幫助孩子形成安全性依戀。
皮膚饑餓理論:每天擁抱別人八次,滿足皮膚的需求
安全型依戀的表現:
嬰兒期——更積極,更有興趣,更少發脾氣
兒童期——更自重、熱情、積極、更受歡迎
缺乏依戀的表現:
嬰兒期——遲鈍、少哭和發聲,姿勢僵硬,語言遲緩,孤獨,情感饑渴(愛哭)
兒童期—依賴、攻擊、脾氣暴躁、欺騙、破壞行為。也可能是非常依賴、纏人。
? ? ? ? ? ? ? 恒河猴實驗(亨利·哈羅)
依戀是孩子形成希望品質和信任感的基礎。安全型依戀的孩子感覺父母是可以信任的,外部世界是安全的,他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影響父母和這個世界。
八、嬰兒早期的氣質表現
托馬斯(Thomas)、切斯(Chese)將嬰兒的氣質類型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容易型(40%)
愛笑,容易撫養,容易互動,容易接收新的刺激
(2)困難型(10%)
愛哭鬧,磨人,脾氣急躁,
(3)遲緩型(15%)
安靜,悶悶的
另有35%的嬰兒屬于中間型。
了解了孩子的氣質類型,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養育他們,幫助他們形成好的品質,建立安全型依戀
九、嬰兒期的心理衛生
(一)保證充足的營養和睡眠
睡覺時能分泌更多的生長素,大腦的快速發育需要大量的營養,營養不足會導致智力受損
(二)關注嬰兒的情感需要,建立安全型的母嬰依戀
(三)針對不同類型的氣質特點,積極對待嬰兒
容易型多互動,困難型多耐心,遲緩型長大后可能會發展成粘液質,尊重他的節奏
(四)促進嬰兒的認知活動
突觸形成后并不是永遠都在的,用進廢退。所以孩子不要總是抱在懷里,要盡量多的提供豐富的信息,讓孩子走出去探索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