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01
家浩的奶奶舉著他上三年級孫子的期中考試卷對幾個家長說,“我家浩浩特別聰明,就是太粗心了。”,另一個媽媽附和道,“我家閨女也是,錯的題都會,就是太粗心!”緊接另一位媽媽和一位爸爸幾乎異口同聲說,“是啊,娃都聰明,只是粗心了……”
很多時候家長們習慣性地把做錯題,考砸了輕描淡寫地歸因于孩子的粗心。而真正的原因往往就這樣被忽略了,最終導致孩子學習成績持續下降。
我女兒現在初中一年級,在小學六年時間里,我見過無數個家長說過上述的話。
一二三年級女兒語數英三門成績次次滿分,可四年級的時候,女兒放學回家告訴我,她數學考試有一道題做錯了,老師說她太粗心。我看過題之后,問了她一個由此題延伸的概念,她回答地比較支吾。于是,我告訴她,你這不是粗心,而是對概念還不熟悉,需要繼續加強理解這個概念。
學習哪兒有什么粗心啊?一加一等于幾?一加二等于幾?“人”字怎么寫?“王”字怎么寫?再粗心的人也不會錯,對吧?為什么,因為簡單,熟練啊,因為太小兒科了啊。
所謂的粗心,本質上就是對知識的不熟練或一知半解。
從那以后,再做錯題,即便老師、同學都以為她只是粗心,我和女兒也不敢掉以輕心,一定要再回過頭去反復鞏固相關知識,直到徹徹底底地理解通透了才安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2
我曾經在課堂上觀察到,老師提問有些主動舉手的孩子,他們回答錯誤,老師剛剛報出正確答案,孩子又會立刻說,“對對,是我剛剛不小心說錯了,我就是這么想的。”
這說明什么?說明孩子對知識掌握得并不牢固,模棱兩可,才會讓自己誤以為是“不小心”說錯了。在考場上,知識掌握不牢和不會沒有區別。
所謂粗心,就是穿梭于知識錦羅的針還打磨地不夠細。粗糙的是曾經走過的那一個過程,而不是當下一瞬間落針的那個點。? ? ? ? ? ? ? ?
? ? ? ? ? ? ? ? ? ? ? ? ? 03
“為什么這道題做錯了?”“我粗心了。”“那下次仔細點。”“知道了。”
這樣父母和孩子的對話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吧,孩子很多時候寧愿承認是因自己“粗心”而錯,卻不愿說是因“自己不會,根本沒聽懂課”而錯。為什么?
假如孩子說他“上課根本就沒聽懂,此題根本就不會做”,那么瞬間就能看到家長一張萬分失望與驚恐的臉——為什么別人會,你不會?你上課時腦子去哪里了?你上課沒聽懂下課為什么不問老師?你到底上課時在干什么?
等等一連串的問題就會鋪天蓋地淹沒孩子,所以,為了免于受罪,即便孩子知道的確是因為自己根本不會做而錯,卻也樂得讓“粗心”來替罪。
畢竟大部分家長對“粗心”有著超出尋常的包容度。
? ? ? ? ? ? ? ? ? ? ? ? ? 04
發下作業或試卷,老師讓家長分析錯題原因時,大部分家長一般會寫“由于孩子太粗心。”
這里面一部分家長是真的認為孩子就是粗心,還有另一部分家長其實心知肚明是由于自家孩子根本就不會做。可為什么仍要說是因為孩子粗心呢?
因為,“粗心”聽起來更像是一個無關痛癢的小毛病,而“不會、沒聽懂”可就是大問題了。這就關乎孩子們之間智力等級的比較,關乎孩子上課行為表現的優劣,就復雜多了。
家長們其實是在有意無意地避重就輕。
就像一個具有某種重病前兆特征的人,諱疾忌醫地不斷說服自己:這只是個小問題,不用擔心。
可越是這樣掩飾和忽略,病情就會逐漸地越發嚴重。
女兒上小學時有個同學小偉。他在我家里寫過作業,我覺得這孩子智商還是挺不錯的。
可小偉的成績卻從剛開始一年級的前十名,漸漸滑落到了三年級的中等、四年級的下等,一直到小學畢業時成墊底兒了。
問題出在哪里?
小偉考95分的時候,小偉媽媽說,我家兒子很聰明,不粗心的話能得100分;小偉考70分的時候,他媽媽還是說,男孩子就是太不細心了。小偉考不及格時,媽媽仍然說,這次太粗心,太馬虎,考砸了,下次爭取細心,考好點。
我曾告訴小偉的媽媽,這些錯題應該不只是孩子粗心的問題,而是有一些知識點在課堂上沒掌握住,應該是不會做,要抓緊想辦法找老師補上。
可小偉媽媽卻不以為然,她喜歡說“我家兒子聰明著呢,怎么會上課沒聽懂?他只是太粗心了,男孩子嘛,長大點就好了。”
所以,小孩子粗心的問題一定要重視,集腋成裘,小問題終會積攢成為大問題。
? ? ? ? ? ? ? ? ? ? ? ? ? 05
家長用“粗心”來避免被人認為是“你孩子不行”,這其實是行不通的,因為做事“細致”本身就是組成智力的關鍵要素所在。
一個人的智力包括多個方面,比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分析判斷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數來表示,是用以標示智力發展水平。
而是否細致,會不會經常粗心,則是對觀察力、記憶力、理解力的綜合考察。是一個人智力的重要標識。
所以,你還在說“粗心”沒關系嗎?
粗心實際就是一種智力的欠缺;忽視粗心,就是忽略了對這種欠缺的早期彌補和訓練;原諒粗心,則是把孩子硬生生地變為一個在未來不負責任的人。
而當孩子察覺到“粗心”可以避免懲罰,“粗心”可以躲過被說教、被要求的麻煩,甚至當孩子隱隱覺察到做錯事只要解釋為“粗心”就能為自己開脫罪責時,孩子就很容易漸漸變成一個喜歡逃避責任的人。
自古以來,“粗心大意”害死人。諸葛亮一生唯謹慎,才扶助劉備實現了建國的愿望;關云長大意失荊州,落得個敗走麥城、身敗名裂的下場。
某會計在付款金額后面多加了一個“0”,導致企業損失千萬元,直到鬧上法庭時,那位會計還在不負責任地辯解,我只是粗心之失,對方應該歸還因我粗心多付的款。而對方卻并不會為會計的“粗心”而買賬。白紙黑字,豈能輕松收回。
還看過一則新聞,一個媽媽準備給嬰兒洗澡,可是嬰兒坐在鋼盆里才發現水有點涼,于是圖方便直接連盆帶嬰兒一起放在爐子上溫水,她本想過個幾秒鐘,水稍一溫就端下來。可這時,屋里電話響了,她急忙跑去接電話,結果電話一打就忘了爐子上的事兒……
等她再想起來的時候,嬰兒已經煮熟了!怎一個慘字了得!
這位粗心的媽媽已經犯了過失殺人罪,可她還在囁囁地說著:“我只是太粗心了呀!”這樣的人一定是從小把“粗心”當借口當習慣了的,以為一切事情都可以以一句“粗心”來免責及重頭來過。
父母原諒你的粗心,親戚原諒你的粗心,但老板不會原諒你,競爭對手不會原諒你,社會不會原諒你,惡果更不會原諒你!
? ? ? ? ? ? ? ? ? ? ? ? ? 06
如果我們已經了解了“粗心”背后的秘密及危害,那么如何避免呢?
唯有父母和孩子都做到了這兩點,才能有效避免。
首先,端正對待學習的態度。
古人常說:七次量衣一次裁。淺水也當深水渡。
什么意思呢?就是說我們對待學習不要一知半解,以為自己足夠聰明,可以聽一遍課甚至馬馬虎虎地聽課就能取得好成績了。
記得前段時間記者采訪以托福成績118分,聽力、閱讀、寫作三項滿分考上哈佛大學的中國高中生楊枝葉時問她,你學習英語的秘訣是什么?她回答:“我沒有什么秘訣啊,就是死記硬背,背單詞,背課文,整天都在背。”
包括記者,臺下所有觀眾都面露失望。本來大家還期待著什么絕世秘籍出爐,可沒想到還是這老一套啊。
所以啊,有句話說得好: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還根本談不到拼天賦的程度。
不僅孩子,包括許多家長自身都尚未以這樣嚴謹的學習、做事態度去要求自己,難怪會輕易原諒孩子的“粗心”了,因為自己本就是粗心之人啊。
只要道理一通,具體怎么去做大家都很清楚。總之一句話:力能勝貧,謹能勝禍。細節決定成敗。
二、端正對待“粗心”的態度。
我們已經了解了,所謂“粗心”其實就是無知,一句名言說,否認自己的無知,只表現出一次無知;打算粉飾自己的無知,就表現得虛榮又愚昧。
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粗心”就是無知可以理解,但家長明明知道孩子的“粗心”就是無知,卻仍然為了一己虛榮試圖粉飾,那就很難原諒。這終將會給孩子種下終生缺陷的種子。
而家長的那種易于原諒“粗心之過”,而揪住“無知之過”不放的態度,更是助長了孩子故意把“無知”編成“粗心”的撒謊習慣。
我有個親戚的孩子總愛寫錯別字,比如把“的、地、得”總寫錯,家長也沒辦法,只怪孩子太粗心。小女孩也很無奈。經過我和她交流,原來是孩子根本就沒掌握這三個字的用法。在我給她詳細地講解了用法之后,她再也沒有寫錯過一次了。
所以,對待真正的粗心也好,對待無知造成的“粗心”也罷,我們都要一視同仁,嚴肅認真地去分析原因,及時補救。這樣孩子也會自然而然重視起每一個小細節,從而不因事小而不為,獅象搏兔,皆用全力。
作者簡介:
非凡的希瑞,佛學素食倡導者,博士,英語零基礎百天學會法發明人,曾服務于世界500強美資企業多年,現任國內某教育集團副總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