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以此文獻給有心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光明的人。
春秋戰國,孟子提出“格物致知”的修煉方法,成功步入圣人行列,緊隨孔子之后。宋朝朱熹雖然不太理解這個東西,但他對此大加贊賞,順道喊出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口號,據說是超凡入圣的不二法門。
但由于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方法受到太多爭論,所以朱熹一直沒當上圣人。
公元1368年,朱元璋造反成功,建立明朝。朱元璋畢竟是窮苦人家出身,對自己的身份有些許自卑,為了讓自己這個皇帝當得氣派,老想給自己物色個名氣比較大的祖宗。
沒錯,朱熹被朱元璋看上了,有機會當元璋先生的祖宗。
不過事情沒這么順利,據野史記載是因為一個理發匠的一句“人怎么能拋棄自己的祖宗”而作罷。
總之,朱熹沒能當上皇帝的祖宗。但這件事以后,朱熹提出的各種理論就被列入明朝高考考綱,影響了無數學子。
王陽明也不例外。
成聖的第一步
王陽明自小立志要當圣人,苦于不知向何處出力,后來在朋友的指點下,開始研究朱熹,找到了“格物致知”“存天理,去人欲”這條成圣之道。
先解釋一下朱熹的“格物致知”和“存天理去人欲”的含義。(注意,是朱熹的理解內容)簡單來講,就是你只要不斷地研究萬物,等你有一天把無數的事物研究透了,從每件事物中看到“天理”的所在,你就能用這個“天理”來鎮壓你的“人欲”然后超凡入圣。
理論聽起來很美,操作起來就沒那么舒服了。
王陽明對著竹子看了七天,只喝水不吃飯,晚上抱著竹子睡覺,下雨了也不跑,最后以發高燒的結果收尾。看吧,雖然沒成功,但我們可以從這件事看出,偉人的執行力都是同樣的驚人,古今都不例外。
自那以后,王陽明對朱熹學說產生了懷疑,開始找尋真正的成圣之道。
龍場悟道
幾十年間,王陽明經歷了幾次宦海的浮沉,終于,在龍場悟道。
我覺得有必要說說“道”這個東西。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所以,道是講不明白的,是形而上的東西,是超越人類思考范圍的東西。就像人類聽不到超過2萬赫茲的聲音一樣。
但是悟道的人的狀態還是可以略加描述的。大體上有這三個特點:
1、他們會成為自己所在行業最頂尖的人物。(王陽明打仗從來沒輸過,射箭百發百中)
2、他們不再追求名利聲色。
3、他們一心為公。
正因為“道”如此奧妙,所以古往今來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但求得真理的人寥寥無幾。即使是孔子,也是五十多歲才悟道。所以,作為一個普通人,沒辦法悟道你就認了吧,天分很重要。能窺到“道”的冰山一角就夠你處理復雜的人際問題了。
回到王陽明這里來。
悟道后,他收了很多弟子。他對弟子們說,所謂“存天理,去人欲”是錯誤的觀點。只要去除了人欲,一顆純潔的心就是天理。向外求索是不會有收獲的,專注內心才是修行的正確方法。
「 ?1 、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
2 、吾輩今日用功,只是要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見善即遷,有過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則人欲日消,天理日明。」
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里提到王陽明學說時說:人欲即是天理。這是對王陽明心學的錯誤理解。按照王陽明自己的說法,去除人欲就會得到天理,而不是《明那》說的人欲就是天理。在此略加解釋,請大家別被《明那》的這個說法誤導。
總結一下以上三人對于“存天理,去人欲”的看法,方便大家閱讀:
朱熹:天理在萬物之中,去找尋它并用它來鎮壓自己的欲望,然后成圣。
當年明月:人欲就是天理。
王陽明:天理只在自己心中,去除了欲望的屏障,就能得到天理。
搞明白了“存天理,去人欲”的問題,那么,孟子所說的“格物致知”又要怎么解釋?當真是去把萬物一個一個地觀察研究嗎?
王陽明說:非也。所謂“格物”的真實含義,是在每一件事情中為善去惡,不被自己的私欲左右,長久地摒除私欲,行住坐臥時時不忘滌除私欲,終究會領悟真理。
「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
這也等同于佛家講的“常惺惺”,等同于《中庸》里的“戒慎恐懼”。
王陽明學說的運用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於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於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於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
——《傳習錄》王陽明
這里講的便是時時格物,事事格物。每當看到這一段,我心里都是一陣祥和。這不正是成為一個公正的領導者的方法嗎?這不正是為人處世的方法嗎?
我們雖然不求成為圣人,但王陽明的睿智依舊能對我們的生活有莫大的指導作用。
當時我和同事在工作上的某個問題意見不一致,爭吵不休,誰也不肯讓步,兩個人都互相諷刺對方的觀點傻逼。
后來我回想起了王陽明的“格物”,突然意識到這是個很好的修煉我脾氣的機會。
我想像自己用第三人稱視角看待我們兩個人的爭吵,像在看電視一樣。不出所料,用這種方法很容易去除私欲和怒火的影響。很快,我意識到自己的爭吵很幼稚。這根本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繼續觀想,假如一個溫厚理性的人會怎么處理這件事呢?
我很快得到了答案。
我走向同事,對我剛剛的態度主動表示歉意,并且說,我們這樣爭吵沒意義,不如冷靜下來想想,一人讓一步也許能獲得一個大家都滿意的方案。
同事對我的態度轉變感到驚異,很快與我達成共識,開始重新確定方案。
大家應該注意到了,我用到的去除私欲和惡劣情緒的方法是“第三人稱觀察法”,非常好用。我們在置身事外的時候很容易得到客觀的看法,所謂“旁觀者清”。
后記
如今,道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似乎已經跑到美國去了。很久前看了兩本書,美國人寫的,一本《逆轉》一本《反脆弱》,在看的過程中,一直在想,這不就是《老子》書中的思想嗎?
往后一翻,果然,兩本書中都有提到老子。作為道家的鼻祖,老子在哲學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黑格爾、尼采等外國哲學家對其頂禮膜拜。
王陽明,作為后起之秀,他的學說在日本家喻戶曉,對武士道精神的產生有巨大的影響。日本一個在二戰中表現驚人的將軍東鄉平八郎的腰牌寫著一句話:
一生伏首拜陽明。
然而,為什么我們總是把自己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置之不理而去追求那些別人早就淘汰的東西呢?
居然有這么多閱讀量了。感謝大家的支持,也希望大家看看我的新文章,會對你有幫助的。謝謝你們的閱讀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