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 I am after 17
第一次聽陳綺貞是在初中時期,同學的MP3里收錄了一首《after 17》。耳機里一個清澈又帶有些倔強的女聲,伴著吉他,淺聲吟唱著屬于少女的覺醒與失去。
那年,我14歲。
歌里唱著的17歲,在當時看來真是遠的夠不到的未來。屬于青春期懵懂少女的情愫除了向歌聲尋求慰藉,便是向自己--這個只屬于自己的玩具傾訴。
我借來了同學的MP3,伴隨著陳綺貞的歌聲,從立交橋下走過。太陽很曬,明亮地光線晃的人頭痛。沒有手機,沒有手表, 便提起路邊的IC卡電話機查看時間。街上的人很少,馬路被蒸烤,冒出歪曲的氣。
我一個人,走在去往學校的路上。我不知道未來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自己會長成什么樣的大人,更不知道我的皮膚什么時候才能變白。我只知道,陪著我的,是你的聲音。
這是成長教會我的第一件事:孤獨。
你離開我,就是旅行的意義
05年,《旅行的意義》這張專輯橫空出世。還是那樣干凈的吉他,還是那樣清澈與倔強的女聲,伴著吉他,淺淺的哼唱著:“你看過了許多美景,你看過了許多美女。。。”
我開始一個人住,那年我15歲。
由于太喜歡《旅行的意義》這首歌,我連手機彩鈴都換成了它。睡不著的夜晚,貼在地板上,整個人像是被攤開的水母,緊緊地粘在冰涼的地板上。持久的黑暗,偶爾亮起的手機,獨自一個人的我。
老爸每天會給我打電話,同時也就慢慢地熟悉了這首歌。后來,老爸也愛上了這首歌,他說,每次聽到這首歌,都會想起那些我一個人在家的日子。他覺得我好可憐,但生活所迫,他必須在外地上班。
那時的好友,大部分已經離開了我的生活。我們曾在KTV點播陳綺貞的所有歌,他們在一起玩撲克牌,我靜靜地唱。然而,現在我們早已不再聯系。
你離開我,這也許就是成長教會我的第二件事:失去。
還有多少回憶,藏著多少秘密
這是《小步舞曲》里的一句歌詞,08年,老爸在售貨員的慫恿之下買了一臺性價比非常低的所謂奧運紀念款筆記本電腦。
這也是我的第一臺電腦,那年,我18歲。
漫長而又枯燥的夏日實在需要依靠一些娛樂才能打發,我進入了瘋狂看電影的一段時間。因為陳綺貞唱了主題曲,我便翻出了《藍色大門》看。那個時候的陳柏霖還是一臉青澀的單車男孩,又傻又酷地扭過頭對著桂綸鎂扮演的孟克柔喊道:“我叫張士豪,天蝎座,O型,游泳隊吉他社!”
太過美好的單車男孩,太過美好的初戀情結,太多未知的明天,太多遺憾的昨天。孟克柔閉上了雙眼,她最終看到的是誰?是張士豪嗎?我不知道。
電影里的結局總是讓人意猶未盡,而生活的步調卻從不會因為你的遲疑而變緩。還沒來得及反應,也沒留下什么,我們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大人。
所有留在心里的微笑、悸動,所有曾讓我們哭、讓我們輾轉反側的人、事、物,都變成了心里的一個秘密。白天,帶起假面生活,難得喘息;晚上,找回自己,從回憶里汲取溫暖。日復一日,周而復始。
年年歲歲,歲歲年年,成長教會了我第三件事:接受。
你是我,小心維護的夢
發專輯速度非常緩慢的陳老師,在我喜歡上她的這些年不過發表了三張專輯。
久違的《太陽》一經推出,便廣獲好評,然而我卻覺得有些不是滋味:里面不僅有之前收錄過的歌,還有重新寫了詞的一首原本由楊乃文唱過的老歌。
到了《時間的歌》,更是覺得不知所云,完全聽不下去。
媒體對于陳綺貞的評價是:她是一個善于寫出流行旋律的歌手,與同期歌手張懸最大的不同是,陳綺貞太知道聽眾想要什么,所以總能寫出流傳度很廣的旋律。而張懸則不然,她總是唱著自己風格的歌,盡管那些歌曲有時并不好唱。
不可否認,陳綺貞已經不再是那個抱著吉他唱歌的小女生,她變成了一個明星。而我對于偶像的走紅,則抱著非常矛盾的態度。一方面,我不希望她被太多人知道,否則就會變成爛大街的無聊存在;另一方面,我又希望她紅,不然何以營生,何以繼續創作出更多的好歌呢。
同樣不可否認的是,我也不再是那個走在馬路上懷著心事聽陳綺貞的小女孩,我變成了一個大人,一個還沒有活的很通透的大人。我開始不再那么專注地聽她一人的歌,也不再逢人便說我對于她的喜愛。
我們從沒見過彼此,她甚至不知道這個世界上,曾經有一個女孩這么喜歡過她。她的歌聲曾經陪伴著這個女孩走過了無數艱難的時刻,記錄了無數幸福與苦澀的瞬間。她只是默默地唱著自己的歌,過著屬于自己的生活。
我想,這也許就是偶像的意義:她從未真實的出現在你真實的生活里,卻一直陪著你,陪你哭,陪你笑,陪你長大,陪你變老。
然后,在長大之后,不自覺中,還會哼起最初相遇的那段旋律:
“一步一步走過昨天我的孩子氣
我的孩子氣給我勇氣…
自從那一天起 我自己做決定
自從那一天起 不在意誰的否定
自從那一天起 聽我說的道理
When I am after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