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25

? ? ? ? ? ? ? ? ? ? ? ? ? ? ? ? ? ? ? 預測AI時代的教育發展風向

1、你要的因材施教,AI可以比你更徹底。

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一位老師往往要面對幾十號學生,除備課講課外,還要批改作業、出卷閱卷答疑,以及肩挑育人重任,想要顧及到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水平的學生,基本是奢望。

而AI的加持推動了個性化教學的可行性,因為它可以進行定制式智能教學。

如系統能夠根據學生的答題結果,自動判斷學生的知識圖譜,并有的放矢地推薦符合學生個人能力的內容。

用人臉識別技術還能夠實時跟進每位學生的學習進度,并根據具體情況定制個性化學習計劃。

通過條件反應理論、回歸神經網絡以及構建知識圖譜三個環節,將知識點串聯成圖譜狀結構,學生如果做錯了一道題,機器將會為他推送相關知識點的題目。

一對一教學本來只是家教的專利,但在當前AI+教育的應用中,無論是面向初、高中的定制式學習、自動化輔導、智能測評還是針對小學前兒童的自適應能力培養,都有相應的“個性化”產品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登場了。

如此便捷、有效,富有針對性,我們還能熟視無睹嗎?

2、優質教育資源總是奇缺,公平是個好東西,但共享才是好用的東西。

優質資源因為欠缺,故而總是相對集中,“馬太效應”也好,“虹吸效應”也罷,總之優秀的師資不是你想要就能要的。

但AI實現了優秀教師、優質課程的共享。AI的數據處理能力賦予了教育更多的應用場景。教師可以遠程實時教學:課前,能通過系統快速了解學生學習進度,以調整即將布置的習題;課中,可以通過教師端跟教室大屏以及學生端的平板互動,也可根據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有的放矢的練習,學生在專屬作業本上答題,也會通過智能數碼筆同步到系統中;課后,還能實現自動批改,并針對學生知識點薄弱環節智能推送個性化習題,同時記錄學生在完成期間的全量的行為數據。

AI時代,教育教學也不再是“單打獨斗”的狀態,而是進入了基于教學流程精準分工的團隊協同狀態,團隊授課將成為可能,名師團隊里將有不同角色的分工,共同打造可推廣、可共享的優質課程。?

AI或將成為拉近城鄉距離、實現貧富跨越的最可行、最便捷的路徑。

3、減輕教師負擔,把老師們從繁重的簡單勞動中解放出來。

最簡便的就是智能閱卷。改作業、改試卷極大的占用了老師的時間和精力,而AI的自動評閱技術完全可以實現快速測評與反饋,且精準狠。科大訊飛的英語口語自動測評、手寫文字識別、機器翻譯、作文等已通過教育部鑒定并應用于全國多個省市的高考、中考、學業水平的口語和作文自動閱卷。

一旦獲得解放,教師的精力將會更多地投入到創新引領、思維建構、情感疏導、文化熏陶和思想碰撞上了。

不糾纏一詞一題一分,“育人”一事也將變得更具體、更有溫度和深度。

4、智慧教室的誕生,讓教學變得更豐富、更可感,也更魔幻。

智慧教室設備能夠體現物聯網的三個層次(應用層、網絡層、感知層),通過可能的網絡(如基于WIFI的無線局域網、移動通信、電信網等)接入方式,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實現物與物、物與人的泛在鏈接,實現對物品的智慧化識別、跟蹤、監控和管理。

以AI打造智慧教室,有軟硬件的結合,教學過程變得可量化;同時通過AI技術,對圖像、語音、文字等數據進行識別,可形成一個信息匯集與周轉的超大平臺。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現代化教學手段,這將給課堂教學翻開嶄新的一頁,假裝看不見的一定是傻子。?

5、學習將被重新定義,AI會讓我們認知世界、改變世界的能力得到極大的提升。

學習就是一個知識網絡形成的過程,連通或許比建構更重要。在萬事皆可問度娘的時代,知道“在哪里”比知道“是什么”更重要。我們的知識結構正在由單線型向蛛網型轉變。

AI改變了時空結構,改變了信息的分布和呈現方式,它的快速發展將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對人類智慧發起挑戰,所以它改變了學習者的認知方式與教育關系。當人類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生活方式正在日新月異,學校教育怎么可能袖手旁觀、抽身事外?

從能存會算的計算智能,到能聽會說、能看會認的感知智能,到能理解、會思考的認知智能,AI將成為我們的伙伴、助手,成為我們的眼睛、鼻子、嘴巴甚至頭腦,我們的世界變大了,路徑更廣了,速度更快了。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讓每一個個體的生命變得更美好,AI可以成為槳,渡我們走得更遠、更輕松。

它也將是我們的黑板、書本和粉筆。

學校當然需要轉型變革,向自主化、智慧化、個性化的方向走去。

6、我們崇尚的“生本教育”,在這里更能落地。

信息技術的支持讓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變得so easy,所有的設計都可以圍繞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而進行;而針對不同角色進行實時的統計分析,實時監測等,讓一對一的反饋變得更及時,更準確;互動式的、體驗式的教學模式,多樣化的教學工具和方式,無地域和時間限制的在線學習,高度集成的資源共享,隨處隨時可得的優質資源,也讓個體學習、個性化學習變得可行與可得。

一切以學生為中心,那就提供更好更大更自由更創新的平臺給他們去獲取知識和技能吧。

7、智慧校園是件特別美好、又特別有意義的一件事。

智慧校園幾乎可以覆蓋學校的全時間和全空間,包括教務處、學生處、校辦、后勤等常規部門,滿足常態化校園的基本管理需求,它對管理效率的提升以及管理的科學化簡直是神助。

去年參觀了廣州市真光中學,他們“物聯網+智能手環”的真光智慧生態校園建設探索及實踐,讓我感受到了信息技術的強大力量和人文魅力,以及可穿戴設備對人的能力的極大提升。真光的智慧校園,讓我大開了眼界,也心生艷羨之心。智能手環,不僅僅是方便了科學管理,更是個性化、人文化教育的保障。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大數據處理,人腦、人力有限,借助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更完善地發展自我,推進世界的進步,我們不必固執地攥緊鋼筆,護住自己的書袋。時代洪流汩汩滔滔,向前永遠是趨勢。

也許有的人會擔心人工智能取代人腦,擔心未來的世界被人工智能主宰,擔心人的生存空間被擠壓……擔心不無道理,人工智能的發展倒逼我們反求諸己,也引導我們教師們認真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思考傳統教育與信息技術的關系,思考大世界、大趨勢與大未來。

未來教師會不會被淘汰?

我的理解是:不會!因為人是有靈魂、有情感的,人心的教與育、引與導,不可替代。但信息技術的發展必將改變學校教育的生態。

總之AI帶給我們生活的好處,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警覺、判斷、行動,去擁抱這個新時代。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