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app里面看了一則很有趣的播報:《馬云:沖撞本身也是一種教育》
馬爸爸辭去阿里巴巴CEO一職投身到教師行業這件事,在2018年可算是大事,各種新聞頭條。所以這個標題自然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這個月給區域的小伙伴做培訓,播放了《我的嗝嗝老師》里面一段我很感動的畫面,里面的一段話也讓我每看一次感動不已:
普通的教師,只會教書。
優秀的老師,教你做人。
而偉大的老師,會讓你知道教師的真諦。
但是,還有一些老師,會給我們深深的啟迪,開創我們的人生。
所以對于教育的探索之路,對于我這個九年半教育人來說,仿佛也才剛剛開始。馬爸爸的這句話:“教育的工作,就是讓孩子去做最好的自己,讓每個人發揮好自己的強項。“其實和《咯咯老師》包括很多以教育為主題的電影,都在講這樣的道理。當然這個“最好”的自己,不是我們父母希望孩子成為的那個人,而是孩子想成為的那個人。在這里,我認為是很重要的區別。我們小的時候常常活在別人的世界里,活在比較的世界里。“別人家的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物,小的時候,別人家的孩子考試滿分。長大了,別人家的孩子又買了一套房。所以我們常常迷失。我們小時候不乏有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好好讀書。結果長大了卻責怪自己的父母沒有讓自己去做自己興趣愛好的事情。做自己是在我自己而立之年想得最多的一件事。2018年常常想得失眠。
最近金寶貝出了一本新書《金寶貝成長學習手冊》,里面開場就提到“金寶貝的創始,受到了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潮的影響。金寶貝將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卡爾·羅杰斯等人的觀點運用于兒童早期發展”。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的大腦就突然“叮咚”的亮了一下,金寶貝的教學理念“給孩子肯定的環境”“跟隨孩子的發育步伐”,上課的時候以孩子為主導等等,其實都是受到人本主義的影響。(對人本主義感興趣,可以先去了解馬斯洛的需求層次)從人的本性去研究心理。
總結一句,就是如何做自己,這件事從頭到尾都與自己相關。
文章里面還談到:一個優秀的老師總能夠發現孩子自己都不知道的強項。一個優秀的老師在于鼓勵,在于訓練,在于引導,在于啟發。”而且,這也符合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要求。現在標準化的教育方式,是過去兩三百年工業時代形成的。在人工智能時代,“孩子比的不是誰背得多,不是誰算得快,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不是考試的競爭,未來是創造力的競爭、想象力的競爭”。只有擁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未來孩子才能有競爭力。
我們目前的教育機構多元化,幼兒園也多元化起來,但是最終父母們擔心的話題還是回歸到這件事對于我孩子的升學有沒有幫助?不可否的是,我在這件事上很難保證,我是否會一直堅持自己的態度,去幫助孩子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因為現實情況就在這里,孩子成績不好,那就是得請家長,那就是得遭到大家的非議。這個月看了陳美玲的《50個教育法 我把三個兒子送進了斯坦福》。里面的50條教育法,任何一條拿來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那都是一個修行的過程。我們很少看到這樣的文章,比如我把我家孩子送進了清華,送進了北大。所以教育兩個字聽起來看起來都容易,但是實則如何去堅持,就是一條難走的路。
“馬云把教育這兩個字拆開來講,“教”和“育”是兩回事。中國的“教”并不差,現在歐美很多大學里考試考得好的,也都是中國人。但是我們的“育”做的比較差。“教”的是知識,“育”的是文化。同樣,“學習”這兩個字也可以拆開看。“學”的是知識,“習”就是要去嘗試和體驗。”
對于這樣的觀點,一下子也解開了我的迷思。我們身處在這么有文化底蘊的國家,但是我們自身習得卻甚少。先別說唐詩宋詞,就連二十四節氣,我們都渾然不知。教育不是學習考試的知識,而是學會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更好的在這個社會生存。當我們想通了這個問題的時候,可以很大程度的緩解自己作為父母的焦慮。比如,孩子今天打人了,孩子今天不好好吃飯,孩子今天沒有考好成績。你會進入“勿意”的狀態,不會憑空猜測,推斷,不斷的把孩子的未來進行推斷。而是有能力去幫助孩子看清楚人生的方向,把好手中的舵。
我想這也是馬爸爸認為,沖撞也是一種教育的原因吧。這也讓我這個佛性媽更加堅定自己的育兒方式。因為沖撞時刻都有,不是去避免,而是當發生沖撞的時候,如何去解決。這就是一種教育。任何能夠用嘴巴說出來的都是講,并非教。所謂言傳身教就是這個道理。
零零散散寫了這么多,將自己對于教育的觀點寫出來。也望大家可以一起發表看法,不吝賜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