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原文片段
錯誤目的表
1.孩子的目的是:報復(已牙還牙)
2.家長的感受是:受傷,失望,厭惡,難以置信
3.家長想采取的行動是:反擊,已牙還牙,心想你怎么能這樣對我?
4.如果孩子的回應是:你牙還牙,變本加厲,行為升級,或換另一種武器。
5.孩子行為背后的信念是:我沒有歸屬感,受到傷害就要以牙還牙,反正我沒有人疼愛
6.孩子行為中蘊藏的信息是:我受傷了。接受我的感受。
7.積極和鼓勵性的回應包括:
承認受傷的感覺,
避免懲罰和以牙還牙,
建立信任,
用印證是傾聽,
分享你的感受,做出彌補,
顯示關愛,鼓勵其長處,
站在孩子的角度,召開家庭會議,或者是班會。
I-請用自己的話復述原文
在日常交往時,總有一些人給出的評價是“他有一張刀子嘴”,“他說話怎么這么傷人?”
我們常規給出的建議是:“你要離他遠一點,跟他保持距離!”,“以后少跟她接觸,少跟她說話。”
通過上文兒我們可以找到,這類說“傷人話”的人,他們的背后隱藏著自己的需要和感受。
我們可以分成四步去處理:
1.傾聽他的感受;
2.他受傷的感覺;
3.鼓勵他的長處;
4.分享我的經驗。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今天我一個“發小”帶著她的孩子報了我兒子上的興趣培訓學校。因為之前有聊過,她向我表示過自己很不好意思向學校提要求。我跟她說:這有什么難的?你若不好意思說,我來幫你說。于是今天下午她在和校長聊的時候,我主動引導她在授課老師的選擇上、分班兒上、孩子的培養上跟校長表達出來。
朋友忽然一句話:“你嘴巴累不累?”一下子讓我有了很受傷感受。停頓的片刻,我打趣地自嘲道:“我現在的這張嘴已經練出來了,不累!”我想這可能到了她的表達極限了。于是主動結束了這場談話。
出來后,又和她交代了幾句,快要分手時,她又很氣憤的向我兒子表達:我一看見你鼻子破了,我就生氣,想揍你,你是不是又摳鼻子啦……我一時又驚訝又害怕,邊和她調侃著邊用手扶住兒子的肩膀,希望給兒子一種支持和力量感。
前后兩次“我受傷了”感受,讓我很擔心這位“發小”。我期待從上面錯誤目的表中,能找到可以幫助她的方法。
A2-規劃今后如何應用
今晚就致電主動解決這個問題,我可以分兩步走:
第一步:分析(從我的感受,找到他背后隱藏的感受和需求)
【我的感受】我受傷了
【對方的感受】反正我沒人疼愛
【對方的信息】我受傷了,請接受我的感受。
第二步:行動(制定積極和鼓勵性的回應)
1.【傾聽】
2.【承認她的感受】
3.【鼓勵她的長處】
4.【分享我的經驗】
5.【幫她找到行動方向】
? ??_??)? 文媽好棒,加油(^ω^)!
? 樂觀面對生活課題!
? 簡約生活的嘗試者!
? 開啟重新養育自己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