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重慶的火辣天氣已經漸漸消去,然而我對跑步的熱情卻持續斗志激昂。9月3日,在我的家鄉獨自跑完了個人第一個一個馬拉松的距離。耗時4小時29分鐘。對于第一次馬拉松的感受,應了村上春樹第一次馬拉松的感受。前面30幾公里只管機械式的奔跑。難受的都在33公里以后。然而在這次跑步的前一天我接到去參加山鷹50km越野賽的通知。時間在9月9日舉行。
當我跑完42km的感受是,雙腿每一塊肌肉稍稍觸碰都有一種隱隱作痛的感覺,全身已被無數的鹽粒灑滿。我很難想象去跑完50km之后的感覺,并且這50km不是平路,一半是上山,一半是下山。最重要的是我完全沒有退縮的念頭,反而期盼這一天早點到來。
提前一天來到了越野跑的出發點。到的那天下午,陽光燦爛,山腳下,空氣清新宜人。晚餐時間,賽事負責人大致講解了一下線路以及補給點,便吩咐大家飯后早些睡覺。原來50km的開跑時間在第二天的早上6:00。對于我來說早起不是一件多么困難的事兒,然而,為了明天保持一個更好的精力,我還是早早睡去了。
第二天凌晨,跑友們吃過早餐,天還未亮,都已集結在了起點,一個個精瘦的身板,前一天一起坐大巴的跑友,據他所述,他已經是跑過十幾次全程馬拉松的人,去年的山鷹50他已參加了,花了12小時45分鐘。更可喜的是,他的煙癮無比大,在長跑愛好者里,實在是罕見。看著他們一個個精致而專業的越野包,我的包包還是前一天在迪卡儂花了19.9買的簡易包包。穿著一雙平常馬路上的跑鞋,旁邊的跑友感嘆道:但愿今天不下雨,不然你這鞋子跑起來就很悲催了。9月初的早上六點,天還是黑噥噥的,哦,主委會還要求帶頭燈,我心想馬上就天亮了,隨便拿個手電就OK了。
帶著一顆好奇心,以及一身看起來不那么順眼的裝備出發了。在起跑幾百米之后便開始一路上坡,基于最近幾個月每月都有200km左右的跑量,跑起來還算輕松。一段長滿青草的石子兒馬路,一段較為奇缺的山間小道,起初,我還帶著無線耳機,一邊聽著《得到》,一邊跑著,本想,就這樣悠哉的度完今天的行程,不料,天公不作美,在起跑30分鐘之后,就已經開始小雨紛飛了。只得摘掉耳機,把手機與耳機單獨放進一一塑料袋里。在雨中奔跑。一會兒小雨,一會中雨,全身已濕透,在雨中奔跑的經歷也有過,有時候還挺享受在雨中奔跑的感覺,我還特地問了跟我同速的跑友會不會得感冒,他說:“在跑步的時候毛孔張開汗液往體外排,寒氣是進不去了,不會得感冒的。”
在未來的10個小時左右的時間,我與這跑友基本是一起度過。一路上得知,他今年51歲,主業是大學教師,11年開始跑步。這六年里參加過至少50次以上的全程馬拉松,至少50次以上的越野賽,還跑過一次400㎞的超長耐力越野,用時93小時。有時候,最為享受的是能與與眾不同的人近距離接觸。當然像他這種經歷的跑友是被主委會特地邀請過來體驗的,去年拿了第五名,今年的目的主要是體驗與欣賞風景,他與我一路上談天說地,時而小作逗留,拍上一兩張美照。
在第一個補給站到第二個補給站之間,有兩次跑錯,第二次多跑出去了1公里多,與我同路跑友談起,他在香港參加一次越野賽時,多跑了20幾公里的情況,最后還是堅持完賽,在他看來是自己對自己額外的獎賞。讓我看見了一個真正熱愛跑步,同時還淡泊名次、有始有終的人。他一路上叮囑我,第一次參加越野賽一定要控制好速度,重在體驗,順利完賽就是一種勝利。
中途一共有7個補給站,到達第三個補給站時,完成了21公里,耗時3.5小時。接下來有3.6公里最為艱巨的爬升。有些地方坡度接近80度。唯有拉著鎖鏈或者手腳并用,一路爬上去。在陡坡的后半段時,身心疲憊,一路的跑友展現出了夯實的基本功,勻速的持續前行,我只能放慢一個檔次的速度,爬幾下,停留幾秒,再爬幾下,再停留幾秒,就這樣緩慢的爬行到第四個補給站。這個爬坡用時1.5小時。
在第四個補給站吃了一兩碗小米粥,繼續前行,到第五個補給站,坡度不大,比較舒適的完成了這段行程,到第五個補給站時,志愿者反復強調,接下來10㎞,一路下坡,好好享受吧。殊不知上午幾小時的持續下雨,已經把這種“享受”變成了“考驗”,加上我穿的只是一雙普通的馬路跑鞋。雨后原本都已經很滑的山溝在前面20幾位跑友的鞋底親吻,路面變得異常濕滑,剛剛開始我就腳底打滑多次,越到后面越不敢下腳了,只得拉著兩旁的竹子滑下去,沒有竹子的地方,倒著爬下去。一路慢速,加上前面六七個小時的體力消耗,顯得這10km得下午無比的漫長,在3.5小時之后,爬完了最為艱難的10km的泥濘小道。到第6個補給點時,離終點還有11km。補給站的朋友特別提醒,我們已經完成了最為艱難的路段了。與我同路的趙老師提議讓我先跑著,一路上他都在等我,老鳥就是老鳥。
我邁著沉重的步子,慢速往前跑著。最后這11km,多為景區景點路線,然而我也無心觀賞周圍的美景,只想最后這段距離早點完成。在最后快到終點時,趙老師輕松的趕了上來,還有一位剛剛從高原下來的職業跑友由于醉氧放棄了追求名次,我們一同到達的終點。用時11小時28分鐘。
完賽后,由于晚上得坐車趕回重慶,我不得不忍受這種疲憊,回酒店換洗,淋浴時,為減輕腳部的負重,我癱坐花灑下面,享受著童年時的洗澡方式。
當我第一次跑10km時,最后一兩公里是一種煎熬,當我我第一次跑21km時,最后幾公里身體各種不適,當我第一次跑到30㎞時,完全不力回家,當我第一次跑到42km時,我開始變得從容。當我第一次完成50km時,我已經習慣了最后這幾公里的不適感。
突破舒適區,總得體驗這種不適,不過,我的人生目標絕不是成為職業跑者。我希望我在這種經歷的磨煉來輔助提升我的教學方式,我希望我在幾年后是一名優秀的老師,其次才是一位跑步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