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文山的《如詩一般》素顏韻腳詩集里,第一頁的小詩就著實吸引人。如果按歌詞的格式稍作修改,杰倫譜上曲,或許又是一篇膾炙人口的佳作橫空出世。大家來感受下:
醒不過來的喜歡
回游在魚缸 要怎么數羊
我一直深陷在那些美好的過往
溺斃的魚 自行捏造對水過敏的想象
醒不過來的夢 該死的冗長
玻璃破碎后 你是 拍打著地上
唯一 還在呼吸的謊
這首詩,雖只有短短6行,雖講的是魚和水再普通不過的故事,可總感覺有太多的點值得玩味。
文中開頭出現了“我”,結尾出現了“你”,中間多次出現“魚”,那我是誰,你是誰,魚又是誰?從上下文語法來說,“我”是“魚”,“你”是“謊”,抑或是“魚”的命。
魚離不開水,可這條魚卻“溺斃”“對水過敏”,這太反常,人們不禁要問,為什么?后面講了,因為夢太長,不得醒,所以魚像《盜夢空間》的人物一樣,困在夢里,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可這是條狡猾的魚,它知道自己“深陷”夢中,“捏造”“想象”,才還原故事的真相,也讓魚的命運不至于戛然而止。
最后,魚缸碎了,人心也碎了。魚在拍打掙扎,想要呼吸,這才被拉回現實,殘酷的醒了。茍延殘喘的謊,終將被揭穿,或者自我醒悟。醒不過來的喜歡,終于在謊言面前卸下矜持,承認現實。可劇情還可以繼續,因為謊還沒有死,人還沒有真的釋懷,或許這又是另一層夢境?
短短6句,有夠燒腦,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越是見仁見智,越是豐富有趣。
以上是從內容上玩味,那么如果從文法上玩味,也是妙趣橫生。
在修辭上,比擬已經用的出神入化。把人比作魚,這個倒不稀奇。像任賢齊的《我是一只魚》已經直白到骨頭里,可“還在呼吸的謊”,就一下子體現了段位。抽象的“謊”竟然寫實的可以呼吸,還有什么名詞不能賦予生命?這種擬虛為實的寫法,在方文山的眾多歌詞中比比皆是。最著名的當屬《東風破》,“一壺漂泊,浪跡天涯難入喉,你走之后,酒暖回憶思念瘦。一盞離愁,孤單佇立在窗口……夜半清醒的燭火,不忍苛責我。”
在敘事上,2句一起伏。首先是魚在水里游,平鋪直敘,可它竟然為情所困而失眠,有點小波瀾。突然,魚溺死了,簡直讓人大跌眼鏡。可這還沒完,高潮接踵而至,魚缸竟然碎了,水灑了一地,魚拍打著地,艱難的呼吸。劇情層層推進,動作戲和內心戲融為一體,讓人沒時間喘息。
好了,從內容到文法,這篇6句小詩已讓人腦洞大開。我們雖難以修煉到這般境界,但至少,逆向思維和化虛為實,可以為我們的寫作增添許多趣味,用在與人溝通上,也容易把復雜抽象的概念講的淺顯易懂,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