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學-為政篇》
這句話是孔夫子七十歲以后總結數十年的人生經歷有感而發,分量不可謂不重,真理度不可謂不高。據孔夫子所言,人生的最高境界莫過于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種境界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咱們不妨來吧啦吧啦,以俗子之心窺探圣人之道,也是件挺有意思的事兒。
度娘對這句話的理解是這樣的:到了七十歲的時候,你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很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其實,在下認為,早在明朝時期,有位大儒已經深刻分析了這句話,并以此開創了儒家一門新的支派,甚至一不小心還獲得了“明朝一哥”的頭銜。沒錯,這位大儒就是王陽明,其開創的儒家新支派便是心學。
心學,據主流學術派分析,主要有兩大觀點:一曰致良知,一曰知行合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似乎看到了這么一個順序: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致良知→知行合一。
怎樣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完全的隨心而行呢?答曰:深刻探究、認識自己的內心,然后按照內心的指示做事,這就是隨心所欲。
怎樣才能不逾矩呢?答曰:凈化自己的內心,要知道“致良知”三個字中,“知”字前面還有一個“良”字,只有把心凈化的至純至良,才能隨心而不逾矩。
怎樣才能把“知”凈化的很“良”呢?答曰:知行合一。不妨先隨心所欲,化內心所想為外在所行,然后觀察所行帶來的結果是好是壞,以此判斷最初的內心所想是對是錯,久而久之,便能去私欲,存天理,將內心凈化的至純至良,也就達到了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了。
然而,現實中我還遇到一些問題:小編十幾年寒窗苦讀,于千軍萬馬之中勇闖獨木橋打破高考這一玄關,之后又歷經四年大學苦修,終于走出師門,躊躇滿志,自以為縱不能獨霸武林亦可以橫行江湖了。怎奈一入職場深似海,之前吸收的萬分能量竟不能輸出分毫,真是氣煞我也!
這似乎涉及到一個輸入與輸出的問題。《寶蓮燈前傳》中,玉鼎真人的學識可以說三界之內罕有敵手,但他本人卻是個戰斗力不足五的渣渣;反觀他的幾大傳人:楊戩、孫悟空、狐妹,各自從他那學習了一丁點的法力理論,便足以橫行三界了。《天龍八部》中王語嫣通曉百家武學,但自己卻手無縛雞之力,而與之相比,喬峰所得到的武學教材要少的多,但卻是名副其實的戰神。這兩個例子中前者是輸出輸入比很低的,后者是輸出輸入比很高的。
原諒我的跳躍性思維,寫到這我突然想到了武俠小說中的一陽指,將全身內力集中于指尖,給敵人以致命一擊。這也是我認為的輸出的比較高的境界。當具體面臨一個問題時,能夠匯集以往所有吸收的知識能量,去糟取精,以全身之功力解決面臨的這個困難,這樣或許才能獲得比較高的輸出輸入比。
因此,我們又得到了這樣一個順序:隨心所欲而不逾矩→致良知→知行合一→提高輸出輸入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