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不可細讀之軍事才能vs政治智慧
——白起之死的真相
寒假學生擬定的第三次寫作題目如下: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司馬遷在《史記白起列傳》的最后評價道:“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應侯”,你同意司馬遷的說法嗎?你認為白起的“長”與“短”分別是什么?請寫一篇文章說明你的觀點。
讀完全文,白起的長處只有一點,即卓越的軍事才能——“善用兵”。在戰爭年代,善用兵的白起真是生逢其時,他憑著這一點,從左庶長迅速升至武安君,在長平之戰后達到權力巔峰,擁有與應侯博弈,甚至與秦王討價還價的籌碼。
白起擁有了討價還價的砝碼,卻不能恰當地運用它,不僅不能為自己謀得更多利益,卻反而招致殺身之禍,令人嘆息之余,更讓人反思。一個人靠硬本事贏得的名聲地位以及談判的籌碼,該如何恰當地使用呢?
如果說白起的長處是擁有卓越的軍事才能的話,那他的短處則是缺乏政治智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與應侯范雎有隙,無端樹立強大的敵人。應侯何許人也?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在入秦之前就在政治的漩渦中周旋,幾乎九死一生,不僅有軍事謀略,使用反間計,使趙王用趙括換廉頗,為白起取勝創造機會,更有政治智慧,幫助秦昭王加強王權,取得秦昭王的絕對信任。在政治智慧上,白起與范雎不在同一個量級上,與范雎有隙,就是在自找死路。
二、以戰功要挾秦王,給應侯制造難堪,不知收斂,為賜死埋下隱患。在王陵攻趙失利后,秦王親自命令白起出兵,并讓應侯請求,但白起都一一拒絕了,像孩子一樣賭氣,稱病推辭,不知收斂。相較于白起,王翦則見好就收,只是要求六十萬軍隊,以保證自己繼續打勝仗,維持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更重要的是王翦比白起懂得人性,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出兵之前,通過為子孫請求美天良宅來贏得秦始皇的信任,從而解決后顧之憂。
三、秦軍失利后,私底下說風涼話,激怒秦王。在“秦軍多失亡”的情況下,白起不僅不主動請纓,反而對秦王冷嘲熱諷,說些“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的風涼話,激怒秦王,更重要的是秦王強用白起,應侯二請,白起依然裝病,即使秦王再怎么為了統一大業愛惜人才,應侯為了自己的前途忍讓,一旦不為他人所用,白起所依憑的軍事才能就變得一無所用。于是秦王的一系列動作就隨之而來,先免再遷,白起依然不悟,最后只能被賜死。
四、不知反思,歸咎冤冤相報,至死不悟。白起臨死之前追問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罪天之處在于殺人過多,但這并不是他的死因,然而他至死不悟,將自己的死因說成“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阬之,是足以死”,這表現了白起政治上的幼稚。白起懺悔自己一生殺人之多,令人動容,但這恐怕是司馬遷的一廂情愿,同時也是給讀者的安慰。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大概都是這樣被制造出來的。白起之死的真正原因與他自以為的原因無法達成邏輯上的自洽,讀來頗荒唐。
白起如此,稍后的項羽、韓信也如此,一般武將的命運往往如此,原因就在于軍事才能與政治智慧不相匹配。缺乏政治智慧,僅靠軍事才能只能成為政客的工具,要想善終,不僅要有做事的才能,還得深諳人性的奧妙,在當下,依然如此,恃才傲物者當從白起的悲劇命運中吸取教訓,別被生活中的兩面派給害了,最后連怎么死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