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表妹如愿拿到新墨西哥大學的全額獎學金得以完成她的留學夢?;艘徽鞆姆比A的北京飛到新墨西哥,約好來接她的那個人不知道為什么沒有出現在機場。天色向晚,表妹只好搭乘出租車入住學校附近的一家酒店。疲憊至極,表妹酣然入夢。第二天早上醒來拉開窗簾,表妹嚇了一跳:自己就要在這荒涼的沙漠小城度過一生?她當然沒有在新墨西哥州呆到現在,她用她的智慧閃展騰挪,如今已在距離華盛頓不遠的小城定居,房子很大,院子里光需要兩人合圍的大樹就有8棵,工作除了安定還對人類健康有著很大價值,兩個孩子也討喜得不得了。
我們正在猶豫要不要讓孩子出國留學,表妹的成功幾乎讓我們下定了決心。
轉天,我們去華盛頓瞎逛,發(fā)現地鐵沿線一個叫杜邦生活圈的地方有霍普金斯大學分校,我們毫不猶豫在那里下了地鐵。上到地面,我們懵圈了,霍普金斯大學在哪里呀?恰好,迎面走來3個像是中國人的學生,上前一問,果然,更湊巧的是,他們就是去霍普金斯大學上課的,只不過,女孩去的是國際關系學院,兩個男孩則去商學院。10分鐘的路程我們邊走邊聊,知道三位畢業(yè)于此地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以及河北大學的學生,將在這里用1年時間完成碩士課程,學費是6.5萬美金。6.5萬美金的學費,再加上生活費,在霍普金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或商學院完成一年學業(yè),他們至少要花費掉父母50萬元人民幣,再觀察這3個孩子,女孩還落落大方,兩個男孩,個子小也就算了,猶如受驚的小鳥瑟縮著。我不敢相信這樣的孩子畢業(yè)以后能在當地找到工作,回國?眾所周知,這些年海歸們在內地謀職的現狀。
當然,去美國留學畢業(yè)以后能否在當地居留下來或者回國就業(yè)如何快捷地找到適合自己又跟自己學業(yè)相關的工作,不是范海濤女士的新書《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后去留學》想要解決的問題。貴為暢銷書《世界因你不同·李開復自傳》的作者,著名的財經記者范海濤在30歲時突然萌發(fā)要去美國留學的念頭并且付諸艱苦努力很快夢想成真,她的目的一定不是想要在美國定居,2年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碩士學業(yè)完成以后,她無縫對接地得到了新浪網駐華盛頓記者站的工作又在一年后舍棄那份多少人向往的工作毅然回國的事實,告訴我們,對范海濤而言她已經用自己的實力印證了她用在這本書里的一個小標題“足夠優(yōu)秀時,你想要的一切會主動來找你”,而恰恰是這一點,羈絆住了很多空有“世界那么大,想要去看看”夢想的人的腳步,跟年齡無關。
既然如此,對能力沒有強大到足夠優(yōu)秀的閱讀者來說,《就要一場絢麗突圍——30歲后去留學》的閱讀價值在哪里?這本片段式的實錄里,幾乎每一個角落里都“埋”有作者或低沉或高亢的吶喊,就是留學紐約兩年也是她眼界大開、腦力最激蕩的兩年,此話真實不虛,無論是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yè)的課程設計、教授的授課方式,還是學生之間的交流話題,甚至一個初到紐約的中國留學生適應當地生活的過程,都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目瞪口呆、瞠目結舌。是的,自1980年代國門打開以來,由中國出發(fā)奔赴世界各地的留學生不計其數,其中,到美國的所占比例又是去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人數難望其項背的,訴說乃至描述留學生活的書籍也數背景是美國的占了大部分,也就不出人意料的,那么,到了2016年機械工業(yè)出版社再出版一本美國留學故事,還有什么當下的意義?包括那本因改編成電視劇而名聲斐然的《北京人在紐約》都是一本對美國主流社會取旁觀態(tài)度的小說,《就要一場絢麗的突圍——30歲后去留學》就不同了,作者范海濤的記者身份以及所選擇留學的學校和攻讀的專業(yè)使然,讓她必須堅定地心無旁騖地走進了美國的主流社會,那么,她記錄下來的留學痕跡,就是什么才是美國以及美國為什么是這樣的一鱗半爪,尤其是后一點,作者是通過與哥倫比亞大學的教授、同學親密接觸和交流得以呈現的,這種呈現我以為特別適合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認真研讀,從中我們能獲取更新我們教育理念的重要信息,也未可知。
至于徘徊在是否要出國留學的十字路口的人們,20歲出國留學、30歲出國留學甚而是40歲出國留學都不打緊,但是我們要清楚的是,“絢麗突圍”是范海濤這樣有著成功的事業(yè)打底又肯下死功夫、智力足夠的小部分人群的專有名詞。但,這不妨礙我們認真閱讀《就要一場絢麗突圍》,除了作者記錄的那些以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專業(yè)為中心的教與學讓我們腦洞大開外,她那一波三折的留學經歷,也是一缽實在的味道醇厚的心靈雞湯呢——“每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印在封面上的這句話煽動性很強,但骨感的現實是,有些人生而是舞臺上的表演者,大多數人只能坐在舞臺下當看客。身為看客,要不要花一大筆錢出國留學,可不要仔細想想自己的職業(yè)未來在哪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