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架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校園欺凌,這就比較嚴重了,需要老師和家長介入,以保護學生為出發點,嚴肅進行處理。一種是日常的沖突,往往也不嚴重,就是三言兩語不合,或者有一些積怨,彼此看不慣對方,就動了手,通常也不會有什么肢體上的傷害,或者說傷害主要是心理層面的。
這里說的主要是后一種情況。
上周周四、周五(9月7、8日)在大課間的時候,男生在一起玩耍的時候,鋮燁和潤澤在肢體上有沖突,潤澤來上學的時候拿的糖和毛蟲教室的小伙伴進行分享,鋮燁沒有分享到,想讓潤澤也和自己分享,就讓潤澤周一來學校的時候拿糖,隨口說了一句,拿不來糖就打潤澤。潤澤就害怕了,回家給家長說過之后,潤澤姑姑就覺得這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就在班級群里發泄了一下憤怒的心情。
周一班會的時候,利用《鼠小弟系列》的繪本,讓孩子們意識到在玩耍的過程中,有些行為是不對的,容易對小伙伴造成傷害。曾經有過類似舉動的孩子彼此之間約定以后不再那樣做了。下午的時候潤澤二姑姑來學校又吵了鋮燁一頓,鋮燁媽媽也覺得孩子有心理陰影,讓本來慢慢解決的矛盾升級了。
其實一般的沖突,是孩子發展的一部分。這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社會化學習”。從一個方面看,它是消極的,畢竟是問題,在一段時間內會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系、心理狀態甚至學業,但從另一個方面看,它是積極的,孩子正是通過這些沖突來理解周圍的人,理解自身,以及理解彼此間的關系。孩子處理這些沖突的方式,尤其是對沖突本身的理解,將會對孩子以后走上社會產生潛在的但深遠的意義。
兩位家長非常通情達理,今天上午8:20在學校就這件事進行了談話,彼此都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不能因為這件事影響到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生活?;ハ嗟狼?,化干戈為玉帛,就像潤澤爸爸說的,能互相成為同學也是一種緣分。
孩子們之間沖突的起因,在成人看來往往都無關緊要。它可能源于:因物品所有權發生的沖突、不恰當的玩笑或語言中傷、小團隊中因為親疏遠近引發的孤立、意外碰撞、求助受挫、未被關注導致的憤恨、嫉妒……
我們再來說一說如果孩子打架了,家長怎么辦?(沒有造成身體上傷害的打架)
孩子們之間的沖突有必然性,它既是麻煩,更是提升孩子社會化水平的契機,要利用它來讓孩子經歷深度學習;解決問題的主體應該是孩子而不是家長,家長扮演的是支持著的角色,包括心理支持與技術支持;家長的支持,應該既著眼于問題的解決,更著眼于孩子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操作層面,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第一步:問孩子,你自己能解決嗎?是否需要父母的協助?
第二步:如果孩子告訴你發生了沖突,那么,首要的是盡可能獲取更多的信息。
防止這些反應:立即責怪孩子;立即責怪老師或對方孩子(甚至包括對方家長)。因為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者,孩子對沖突的描述,一定是變形的,代表了他的一個心理故事,而在沖突的另外一方那里,這個故事一定是另一個版本。我們的目的,是盡可能地尋找或還原第三個版本(旁觀者版本)。
第三步:在充分傾聽后,與孩子討論沖突。
第四步:鼓勵孩子制作解決方案并付諸實施,并在實施過程中給予指導。
第五步:如果孩子解決不了而問題又必須被解決,則家長介入。
這種介入,包括與老師以及對方家長的溝通,不包括家長直接面對孩子。
第六步:在適當的時機,幫助孩子們和好和恢復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