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哪年哪月,“黃河來家”(黃河決堤泛濫),桃源縣穿城街四面都是水,晝天黑夜嘩啦嘩啦地響。
一天夜里,突然風平浪靜,就聽大街北頭嗡嗡的似有鐘聲在響。鐘聲里好像還夾著唱歌聲音,唱的是:“鐵鐘銅鐘,本是弟兄,你留穿城,我去安東(現在的漣水)。”
鐘聲歌聲響了一夜才停下。第二天,大水退落,人們就把夜間發生的事傳開了。當時有幾個好事的人,趟著爛泥漿,到了街北,果真看見一口大鐵鐘,有六尺多高,有三個人對摟那樣粗,幾十個人上去推搖,一點也不晃蕩。
后來,人們把大鐘掛在街頭的大樹上,作為村里集會傳遞信號用。一敲之下,聲音能傳到十里路開外。一九五八年,社會上興起大煉鋼鐵,這口大鐵鐘被打碎,送進了“煉鋼爐”。
一九六○年,又發大水。據穿城人講,有一天夜里,在大街北頭,又有鐘聲鳴響,還聽到唱歌:“鐵鐘鐵鐘,我那弟兄,何處找你,無影無蹤。”這歌聲和鐘聲慢慢地向安東方向而去。
筆者感言:穿城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早在西周時期就先民在此刀耕火種,繁衍生息。
穿城鎮磚井村北部有一處“獾墩遺址",就有西周時代遺存。遺址上遺物稀少零碎,采集有鬲、鼎、繩紋罐等陶器殘片,多為周代遺存,亦有漢代遺物。遺址邊緣地表0.3米以下為生土層。
遺址所在地被稱作“獾墩蕩”,為湖蕩環境。過去,此地荒蕪,野獸出沒,墩上“狗獾”動物甚多。遺址北側有河,名“崇河”,史料記載,為西晉石崇所開。此河新近開挖成大河,自宿豫縣西來,入砂礓河。遺址東側有南北向寬約3米的土路,北至河,接沭陽縣地,南至磚井村。遺址附近無人煙,屬地磚井村,曾易名“豐登村”,后復改“磚井村”。
民國版《泗陽縣志》記載:墩大數畝,下臨巨蕩,水不能沒,每新雨后,墩上常發現骨角器及簪珥之類,土人時拾取之。
1960年5月,江蘇省文物工作隊淮陰專區分隊調查發現該遺址。1961年冬,江蘇省文物工作隊淮陰專區西小組再次考古調查,時遺址面積18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遺物除一些漢代繩紋磚瓦、罐、盆外,多為商周遺物,尤其是反映著西周風格,如寬襠鬲、甗、繩紋罐、弦紋與繩紋罍、素面豆,還有蚌、螺螄,還出現龍山式罐形扁鼎足。認定遺址為西周或晚商文化遺址,上有漢代,下層可能有早期龍山文化遺存。
20世紀60年代后,農民取墩上土以肥田,遺址漸次變低變小。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地表遺物豐富,有鬲、鼎、罐、印紋硬陶等陶器殘片,以及雙孔石刀,頂上置銎的鐵斧,碳化的稻粒、眾多的獸骨等。其后該地農田改造(旱田改水田),平整土地,遺址面積急驟減少,目前幾近消失。